孫 雷

成就品牌領袖,最根本的因素,并非技術層面,而是一種精神力量。領袖既不能復制,也不能模仿,模仿本身能夠提升效率,但是并不能夠建立能力!我們需要真正領會、感受和學習的,是品牌領袖的魂魄——這才是核心價值所在。
你想成為諾基亞和SONY?技巧是學不完的,模仿也只能提升效率,但并不能夠建立能力。試著“竊取”一下“魂魄”吧,聚焦于品牌核心價值和理念決策沒錯!
領袖,是呼風喚雨,改變歷史的人物。品牌領袖,則是行業、品類中的主導品牌。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領袖;不是每一個品牌,都有可能成為品牌領袖。但是,任何人、任何企業,如果有愿望,敢于嘗試,持續學習,那么,先天的劣勢,市場的困境,競爭對手的強大,通過主觀努力,都可能改變和逆轉。
對于希望成為品牌領袖的企業來說,“如何”是關鍵的問題。沒有有效的學習和行動,任何書籍,任何理論,任何指導可能都無法幫助品牌成功。
領袖不能重復
諾基亞、SONY、麥當勞、Disney、可口可樂……這些著名的品牌在不同的產業、不同的品類,占據著消費者心智的首要位置,它們可謂品牌中的領袖。這些表現卓越的品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實際上它們也成為了無數企業、品牌模仿的對象。
但是,我們可能需要思考這樣一個關鍵問題,這些杰出的品牌——品牌領袖,它們的成就是否可以通過學習而重復?
用類比可以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比如說,你是否會這樣認為:通過閱讀人物傳記,通過學習、模仿和自身實踐,從而成為第二個林肯、丘吉爾和甘地?
這顯然非常荒謬!因為,歷史不可能重演,情境不可能重復,領袖們的經歷不可能復制。所以,當我們閱讀領袖的傳記,試圖重新體驗他們的情境、思緒和歷程的時候,有一點應該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我們僅能夠瞻仰和體會、領略領袖的風采,但是很遺憾,我們永遠無法重復領袖們的豐功偉績。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作為品牌的操盤手,作為品牌的研究者思考領袖品牌的時候,即使學到了所謂品牌領袖們的管理框架、做事方法、操作技術,即使我們在各個方面能夠做到同步,但是,仍然無法復制它們的歷史、競爭、市場。誰會愚蠢到認為知道了劉翔全部的訓練方法,按照同樣的方式進行訓練,自己就可以成為另一個劉翔?也沒有人會相信,一旦嫁接了飛鳥的翅膀,并且掌握了其拍打的方式,我們就可以以此飛上天空。
所以,品牌很難通過模仿來獲得渴望的成就。很清楚,我們不可能成為另一個SONY、耐克、IKEA!
每一個領袖,無論人還是品牌,實際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小概率事件。
小概率當中又有什么共性呢?成就品牌領袖,最根本的因素,并非技術層面,而是一種精神力量。領袖既不能復制,也不能模仿,模仿本身能夠提升效率,但是并不能夠建立能力!我們需要真正領會、感受和學習的,是品牌領袖的魂魄——這才是核心價值所在。
聚焦核心價值
任何個人、任何品牌,在發軔之初,都需要正確回答三個重要的問題:我是誰?我希望做什么?我的核心價值是什么?
越是簡單的問題,其實越難以回答。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決定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根本差別。德魯克的名言提供了思考的指引:企業的首先使命就是創造顧客,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對于品牌來說,其發展過程,就是用實際的行動回答本初的思考:聚焦于消費者特定價值,以偉大的產品滿足需求。
我們從迪士尼身上可以充分地體會它是如何回應品牌的真諦。這個超級品牌在2006年《商業周刊》全球頂級品牌100強中,排名第8,品牌價值為278.5億美元,擁有如獅子王、米老鼠、唐老鴨等無數的品牌符號和資產。我們可以用一個詞概括關于它全部價值:歡笑——迪士尼。
其創始人沃爾特致力于將書本中的童話故事搬上電影,又把電影故事演繹成游樂園。從銀幕的影像到為消費者提供真實娛樂體驗,這是一個巨大的鴻溝。對于迪士尼的成功,有經營經驗的人,應該能夠想象其難度,以及企業家所面對的壓力。而驅動沃爾特克服萬難,持續前進的動力是什么?用他女兒的話說:“爸爸以前想做的就是讓人們快樂,讓他們笑起來。這永遠是他生活的意義所在。”
和迪士尼一樣,所有的品牌領袖都有明確的聚焦點:使消費者更美,成就了歐萊雅;使計算無所不在,是微軟的品牌核心;為消費者提供人性化的移動通訊、娛樂以及商務工具,是諾基亞的根本理念。聚焦的力量如此強大,甚至不同的產業和品類都無法構成品牌延伸的障礙。維珍(Virgin),作為將單一品牌延伸到唱片、航空、通訊、金融、飲料等幾十種不相關產業和品類的品牌領袖,以活生生的案例挑戰一切經管教科書的經典理論。我們深入其經營核心,深入理查德·布蘭森的核心理念---“獨樹一幟,自由奔放”,就會發現其內在邏輯是如此簡單,又是如此充滿力量!比如說Virgin航空,就以為旅客提供按摩甚至美容等別出心裁的服務為人稱道,而布蘭森的一句話透露了其成功的全部奧妙:“我們從來不認為我們從事運輸業,我們是從事娛樂業,只不過是在25000米的高空上。”
沒錯,Virgin這個品牌提供給消費者的核心價值清晰,直觀而且統一:在任何乏味單調的產業中,提供給消費者一種別出心裁的娛樂性的選擇。所以,理查德·布蘭森可以以個人形象代言所有Virgin的產品,因為他本人就是標新立異、娛樂性十足的公眾人物。
我們也許很難成就迪士尼或維珍這樣的優秀品牌,也大可不必刻意模仿沃爾特的事必躬親和布蘭森的作秀搞笑,但可以學習他們的共性:聚焦于某一點核心價值,有關于品牌的一切行為都圍繞這個核心來展開——這恰恰是我們此前誤以為是虛無飄渺的“魂魄”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該是你想象你的品牌核心價值所在的時候了,如果無法明確這一點,你將失去“聚焦”的所有可能性和必要性。
理念決策
明確了品牌的核心價值,樹立了提供完美產品的宏偉志愿,這只是品牌領袖的萬里長征第一步。君不見,有多少出色的手機設計師,面對iPhone而望洋興嘆;有多少資深的電影導演,看完《變形金剛》之后面如土色;又有多少知名的服裝企業家,在ZARA的快速攻略面前自愧不如。
不想推出像iPhone一樣顛覆性的產品嗎?不是不愿,而是不能!因為在現實中,企業的意愿和執行能力常發生脫節。執行能力是如何構建的呢?對于組織來說,執行的本質,是無數個不同種類的目標在不同層面上,由不同層級,不同角色的人進行各種決策。聚焦核心價值僅僅指明了方向,而如何能夠讓這一方向在組織內部完美貫徹,讓組織的所有人員都能夠做出符合企業戰略、理念和價值觀的行動,是提升執行能力的關鍵所在。
不同的視野,不同的理念,不同的價值觀,導致企業決策的差異,導致執行方向和效果的不同。任何企業,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如果僅從成本、時間、效率等“事實”角度考慮問題,比如在考慮員工福利問題的時候,答案將完全一致:以最低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回報。
但是如果從企業的愿景,價值觀,包括對人性的洞察的角度出發,觀點可能完全不同:以人力資源這一塊的激勵為例,快樂的員工能夠為消費者提供較好的服務,而較高福利能夠有效地提升員工的滿意度和歸屬感,從而讓員工更加快樂,進而實現企業的目的。不同的出發點,將造成兩種福利系統,而后者與前者,某種意義上,并不具備短期的可比性。因為,快樂的員工創造的價值短期看會被福利方面的投入相抵消,而集中于資本回報,反而可能得到更好的績效。
而能做到領袖地位的品牌,永遠考慮大的圖景,從如何成就偉大產品出發,根據企業的理念而決策,根據未來的趨勢而決策,根據企業的核心價值觀而決策。這,遠遠超越簡單生意的思考及投資回報率的考量,從而劃定了它們和尋常品牌的分野——尤其是在商業利潤和倫理道德、社會責任感發生矛盾沖突的時候,選擇前者,是尋常品牌的取向,選擇后者,是領袖品牌的風范。
當SONY的領袖希望扭轉全球對于“Made in Japan”就是劣質低價產品的看法的時候,這個品牌就已經具備了偉大的潛質;當Johnson&Johnson;面對泰諾藥片中毒死亡的嚴重事故,真正秉承“在遇到危機時,公司應首先考慮公眾和消費者利益”這一原則,不惜花巨資在最短時間內向各大藥店收回了所有的數百萬瓶這種藥,并花50萬美元向有關的醫生、醫院和經銷商發出警報,這個企業就維護了其偉大的地位和品牌聲譽。
企業家精神
那么,由誰來保證企業做出的決策,從實際出發,同時也能符合企業的方向和理念?當品牌的方向偏失,當產品品質下降,當消費者充滿失望時,誰將對此負責?我們看到,企業的最高決策者實際上需要為企業所有的決策最終負責。組織的全部決策從下往上,從低至高,構成了無數因果關系的鏈條。順著這些無數鏈條的的底端向上追溯,其根源都可以回到企業的最高決策者。正是他的思考和決定,定義了組織的方向、架構、流程、文化,決定了一個組織將成為什么。
企業家將自己的信念、精神,通過一系列持之以恒、艱苦卓越、不屈不撓、充滿智慧的決策,轉化成為了組織的信念和精神,貫徹于組織的每一個細節,從而成就了卓越的產品和卓越的品牌。正是在一種追求卓越的精神指導下,正是在不斷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正是在為消費者提供獨特的核心價值的努力下,品牌領袖橫空出世了。
很清楚,卓越的最高決策者,是成就品牌領袖的必要條件。決策者也許是個人,比如CEO,也許是團隊,比如企業的經營管理委員會,或者家族企業中家族的相關成員。而無論是那一種形式,對于品牌領袖來說,決策者的角色相同。他們決定了公司的夢想和將來,決定通過目標實現的方式,直接或者間接決定了實現過程中的無數細節。相信沒有王石,在眾多地產企業中,萬科難以異軍突起,后勁十足;沒有杰克·韋爾奇,在眾多個同樣跨產業運營的企業集團難以為繼的普遍情況下,GE也難以延續輝煌,創造經營神話。
而我們談論的是企業,也是企業家;我們談論的是品牌,也是組織,也是產品。它們實際上渾然一體,密不可分。人、企業、產品、品牌,都是一個無止境的修煉、提升、追求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中,領袖脫穎而出。
領袖可以學習,無法模仿,更無法復制。人,是如此,企業是如此,品牌也是如此。而對于中國的企業、品牌和企業家來說,往往都是學習“形”,學習“術”。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有“神”,要有“魂”。也就是說,最重要的,實際上是企業家應該建立何種信念和精神,而且,這種信念和精神通過何種方式內化成為企業組織的信念和精神,然后才是知行合一,灌注于執行。
一百多年前,“師夷長技以制夷”將我們引領到一個也許并不十分正確的方向,至少,是有所偏頗。技術、工具和方法,其實掌握起來并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有勇氣承認不足,有耐心從無到有,有膽量突破常規,有定力不人云亦云……也就是從內心深處,確定自己要成為領袖,將成為領袖。這樣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家,這樣的產品,這樣的品牌,將成為人的領袖,行業的領袖,成為國家的支柱,也成就中國的未來!
(摘自《中國證券報》2007年1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