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峰
中國最具成熟產業性質的家電企業,承載了外界太多的厚望與期待。在國際化進程中,往往犯些冒進主義的錯誤。而一直低調的美的,卻憑借謹慎的外資合作和海外策略,迅速崛起
與開利展開大規模合作,美的選擇的是機遇與風險等同的不測之路。
7月2日,美的電器與開利亞洲公司在廣州簽約,合資成立美的開利制冷設備有限公司。新公司初始注冊資本為2 億元人民幣,美的電器出資1.2億元,持有60%的股份,開利亞洲投入0.8億元,占有股份的40%。
據《IT時代周刊》了解,合資項目定位于空調技術和整機的研發與制造,雙方在渠道、制造和產品方面優勢互補。新企業主要生產開利海外訂單的家用空調和輕型商用空調,不生產“美的”品牌的產品。同時,公司還將依據訂單需求進行產能規劃,分步進行項目投資與場地布置。整個項目年底投產,預計五年后年產量將達到250萬套,年銷售額約50億元。

開利亞洲成立于1985年,是美國開利公司的附屬子公司。美國開利則是全球最大的暖通空調和冷凍設備供應商,去年銷售收入高達146億美元,旗下擁有18個研發中心。
國內業界認為,美的一直以來的空調目標是國內第一,全球三強。此次合作,將有助于美的計劃的實現。
機遇與風險并存
部分觀點認為,合資對于美的電器的空調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本刊記者了解,協議簽署的條款具有“排他性”:開利以后在中國采購的所有家用空調產品必須由合資公司提供。同時,開利目前交給其他空調廠商的訂單也將逐步轉給美的開利生產。如此一來,美的能夠鎖定開利國際市場訂單,保證出口數量和合理的利潤水平。
擁有龐大的訂單數量,美的還可以借此消化部分閑置產能。2007年,美的產銷量為1200萬臺,但其產能已達到1500萬臺。
“這是把‘雙刃劍,”格蘭仕常務副總裁俞堯昌表示,美的上次與東芝開利(東芝與開利合資的公司)合資后,與開利存在競爭關系的美國約克和特靈等企業將部分訂單轉給了格力和格蘭仕,這次開利與美的再次深度合作,他們可能會再次轉單。
除了獲得訂單,美的與開利合作,主要還是希望提升自身水平。美的方面表示,新公司致力于成為雙方穩定與長期的資本、產品、技術甚至品牌合作聯盟平臺,自己將充分利用這一契機對接國際品牌制造、技術與管理。
近年來,中國空調業面臨困難,內外惡劣的形式致使許多中小品牌消失。然而,美的卻因對技術的重視躋身空調品牌第一陣營。
與外資合作,是美的獲得先進技術的一個捷徑。2004年,美的與東芝開利一起投資建立壓縮機公司。1999年,美的并購了東芝萬家樂制冷設備有限公司。現在,美的空調的產業鏈非常完整,像壓縮機和電機等核心部件,不僅能實現完全自給,還可輸出,從而獲得不菲的利潤。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美的通過與外資合作,能夠快速獲得一定的先進技術和理念,可國外企業對技術保密嚴格,美的很難得到核心技術。同時,由于商標、專利等系列協議,限制了美的對研發的投入,以及人才的鍛煉。
此外,美的與開利的合作,也具有一定的風險。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美的的整體實力弱于開利。而開利之所以選擇美的,是因為看到對方已經成為國內領先的空調制造及出口企業。它希望通過聯手,鞏固其全球空調老大的地位。
另外,今年開利受到了美國房地產市場下滑的影響。但其管理層卻對華爾街承諾,業績仍然會繼續增長。因為開利空調公司全球總裁戴杰儒認為,開利現在60%的業務在美國以外的市場,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的一些新興市場表現強勁。
業內人士對此擔憂,戴杰儒的樂觀,是建立在預測基礎之上的。現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未來的市場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一旦沒有達到預期,合資公司非但不能成為美的新的利潤增長點,還可能是個拖累。
同格力較量
空調方面,美的與格力是兩大勁敵。美的空調在出口方面一直保持第一,但出口量排名第二的格力增長非常迅猛,雙方差距日漸縮小。而在國內市場,格力空調穩居銷量榜首。

部分觀點認為,格力的技術比美的稍勝一籌。前者每年從銷售額中提取超過3%的費用用于研發,由此成為中國空調業技術投入最高的企業。此外,它還組建了中國第一家專業的制冷技術研究院,專門研究尖端技術。
今年,一直在出口方面領先的美的受到了威脅。廣東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1-4月,美的空調出口量只比格力多3萬臺。更重要的是,4月,格力與日本大金共同投資1.4億至2.8億元,新建了空調金屬模具工廠。大金還將部分面向日本市場,年訂單約為50萬臺的家用空調委托格力進行代工。
現在,美的聯手開利,強化了其出口第一的地位。按照合同,美的空調明年至少可以提高60萬臺的出口量。
由于是“排他性”結盟,開利與美的的合作,也意味著同時放棄了同為合作伙伴的格力。對此,戴杰儒沒有給出相應的解釋。
此前,開利在中國市場選擇了一種“平衡戰術”:一方面通過東芝開利與美的合作;另一方面,又將部分代工業務交給格力。2005年格力股改時,開利還成為格力欲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的最大候選者。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認為,開利放棄格力,固然有之前與美的打下良好合作基礎的因素,但主要是,格力在為開利代工同時,也為開利的競爭對手代工。另外,格力近年來在南美等海外市場發展迅猛,這在一定程度上使開利感到了威脅。
參與國際化競爭
“攜手開利,是為了積極參與全球空調產業鏈重組。”美的電器CEO方洪波表示,成本上漲與經營壓力令家用空調的生產正在向低成本地區轉移,且東歐、南美、北非等新興空調市場逐漸崛起。同時,行業品牌整合加快,節能要求升級。這些因素都會加速全球空調行業的優勝劣汰。
一直以來,中國企業的海外戰略主要有貼牌生產、銷售自有品牌、海外并購和海外直接投資建廠幾種主要形式,而美的一貫采取謹慎的國際化戰略,主要是OEM,以及在海外鋪設營銷網絡。美的認為穩健經營的作風和低風險國際化道路符合公司實際情況。
美的此次還深化了OEM模式。“傳統的OEM只是一種簡單的契約關系,雙方通過約定對彼此進行規范,而像美的開利這樣投資建廠的方式,可以更加緊密地將雙方捆綁在一起。”方洪波表示,美的希望結盟跨國公司逐步建立制造基地的方式布局全球,不贊同當下中國家電企業盛行的海外并購。據稱,近期美國GE以300億元出售白電部門,向美的伸出橄欖枝,被后者拒絕。
不過近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速,美的也加快了海外擴張的步伐。美的在越南建立空調制造基地,至5月底,累計投資人民幣近5000萬元。
對于加大向海外市場出口產品,美的集團董事局主席何享健說,首先,中國市場的容量有限,美的必須在全球尋找新的增長點。其次,美的現在的發展,需要利用來自世界各地、各個領域的資源。此外,還可以降低經營風險。某一地區或環節如果出問題,也不會影響整個集團的運營。
美的方面還稱,目前,主要考慮發展中國家,不會去美國等發達國家。
對于這種說法,部分業內人士認為“美的是在為開利做出讓步”。因為美的通過開利的訂單拓展了歐美市場,自有品牌的進入則只能拖延。
美的希望借助開利參與全球競爭,可其本質仍然是OEM,生產的是“開利”品牌,因此對美的品牌的拓展并無幫助。業內人士說,OEM把制造商與外國的消費者隔離開了,做得再大,消費者也不會認同這個企業。并且,還會使貼牌的品牌地位和市場份額更加牢固。將來,企業推出自主品牌時會更難。
何享健表示,目前在大部分國家,美的把主要精力放在OEM上,是因為還沒有能力出口自有品牌。以前,很多在海外推廣自有品牌的企業都以失敗告終,美的在國際化方面“寧可慢兩步,不能錯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