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蘭
2007年的中秋前夕,恰值秋分,天高氣爽的北國長春,秋葉的金紅與鵝黃,折射出一派豐收景象。今天的主要任務是節前慰問,一大早我們就伴著初升的太陽出發了。慰問組除我們慈善會的兩位同志外,還特邀了幾位女理事。她們中,有以打造“北國箏城”為特色的長春市光明藝術學校的王歡校長;有多年致力于國學和慈善理論教育研究的吉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的陳衛副教授;有為我們慈善會捐建網站的吉林企業網總裁、慈善媽媽李戴濱女士等。
慰問的第一方面是位于二道區的三所慈善幼兒園。改革開放以后,這個區變化巨大。特別是那些改制的企業舊址和城鄉交界的棚戶區早已被新經濟開發項目和新建居民小區所取代,美麗的伊通河從西向東斜貫全區,河畔的人們早已過上了好日子。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了解到,還有一些貧困家庭拿不出入園費用的孩子,只能跟病殘的家長或者老一輩人呆在家里。在這個學前教育多樣化的社會環境中,這樣缺少學前教育的孩子上學以后會差得很多,可能厭學、輟學或難以成材不說,個別的還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本著“慈善關愛從娃娃做起”的原則,我們市慈善會與二道區慈善分會攜手,依托區、街政府和社區先后辦起了三所慈善幼兒園。“受助孩子”的收費方式是:孤兒和貧困英烈子女全免,其他貧困孩子的費用由慈善捐助、幼兒園減免和家庭承擔等多個方面協同解決,最多只收80元的費用。慈善幼兒園的伙食為三餐一果,在教學方面,英語、舞蹈等業余學習一應俱全,對于特殊困難的孩子還派專車接送。這一系列慈善育兒措施,幫助周邊上不起幼兒園的孩子找到了啟蒙之路。記得2005年9月,第一所慈善幼兒園在嶺東社區開園的時候,長到5歲半才初次走進幼兒園的王路航牽著肢殘母親的手,樂得合不攏嘴。因父親服刑、母親患精神分裂癥、姥姥行動不便的孩子馮亮,由于家中無人接送,被園里收了長托。姥姥逢人便說:“這慈善幼兒園真是圓了我們孩子的入托夢啊!”
轉眼兩年過去,這個園受助孩子已有7人上了小學。區民政和慈善會的同志從這個慈善創新項目中嘗到了為民解難的“甜頭”。前一陣,他們義在英雄劉英俊的家居地——英俊社區和著名小巷“總理”譚竹青阿姨工作過的全國優秀社區——東站十委辦起了兩所慈善幼兒園,讓英雄和模范故里的貧困孩子早早受益。
由區民政局劉宏副局長等人引路,慰問組一行人先后為三所幼兒園的孩子們送上水果、文具和中秋月餅,希望他們好好學習,健康成長。為辛勤的園丁們每人贈送了節日的鮮花和清嗓的水杯。一路走來,在每個園都能聽到孩子們稚嫩甜美的歌聲、笑聲和讀書聲;在每個園都能看到老師們緊張而有秩序地在為孩子們忙生活、忙教學。在嶺東社區慈善幼兒園的正面墻上,掛著市委常委、副市長馮強與慈善會領導們來這里看望孩子的放大照片。王園長告訴大家:“市領導的重視和肯定使我們的教師們責任感更強了。好信譽帶來了好效益,周圍居民都愿意把孩子送這兒來學習。”剛剛接任譚竹青阿姨工作的東站十委趙書記感慨地說:“這種由慈善組織倡導、政府支持、社區承辦的慈善育兒項目非常受群眾歡迎。我們一定要努力整合更多資源用于貧困幼兒的教育,決不能讓這些孩子輸在人生第一起跑線上。”
一路走來,因為處處依依不舍,把時間擠過了晌午。找個路邊的粥鋪簡單用過快餐,便開始了對幾位德高望重的“永久慈善市民”的慰問。沿途排序是慈善藝術家戴成有,然后依次為慈善老人鄧葉蕓、朝鮮族阿媽妮金英子和老市委副書記李北淮。為了讓老前輩健康長壽,慰問的禮品除了中秋月餅和新鮮水果之外,還特別為每人準備了兩本健康養生的書籍和一束象征平安美好的康乃馨。
戴老的客廳也是工作室,老畫家正在為一幅剛剛成稿的冰雪畫落款。那畫上,北方剔透的白雪壓滿松枝,快要解凍的小河,在雪松腳下蘊含著春的生機,沃雪覆蓋之處,隱約可見星星點點土的黝黑和冰的晶瑩,幾只頑皮的東北虎崽在林海雪原中玩耍嬉戲,好一幅北國風光的水墨丹青啊!戴老作為慈善會理事,始終把藝術與慈善事業緊密結合。2002年,他與著名山水畫家王淮、著名書法家金鐘浩等義賣書畫捐款6萬多元,成功地為脊柱彎曲的病童王雪做了矯治手術。2003年,他以巨幅國畫《世紀記憶》為先導,攜著名油畫家、東北師大人文學院視覺藝術系主任王玉峰組織了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書畫義賣慈善活動,籌得捐款3.6萬元,在長春慈善會建立了首筆慈善藝術家助學金,資助了營城煤礦沉陷區的5名孤兒和一些貧困大學生。2005年,在長春市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活動中,他和王玉峰教授捐畫20多幅,倡導全市30多名藝術家組織書畫義捐競拍活動,與長春會和雙陽區政府共同為當地山區的抗戰老復員軍人建成800多平方米的抗戰功臣慈善新居。活動歷時半年,從捐第一張畫起到新居竣工,處處親歷親為,每個細節都飽含了老藝術家、老共產黨員的親民愛民之情。通過眼前這幅酣暢淋漓的冰雪丹青,我聯想到長春這片黑色的沃土,培育了眾多像戴老那樣傲雪青松般的優秀慈善人物,使這處在改革前沿的長春老工業基地更加富有親情魅力和發展后勁。由于藝術家們的參與,長春市的慈善活動也更富文化藝術品位,更具社會感召力。
帶著對慈善藝術的意猶未盡,我們驅車趕往住在師大一教的鄧葉蕓鄧媽媽家。她的身世與多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壯烈史實密切相關。老人家的母親就是小說《紅巖》中當年威震華瑩山區的雙槍老太婆原型——革命烈士鄧惠中。她的二哥鄧誠是《紅巖》中華為的原型。紅巖烈士們犧牲時鄧媽媽才15歲,烈士的遺愿始終激勵她發奮向上,上世紀50年代考入東北師范大學,畢業后在長春三中教書育人。離休后,老人家把紅巖英雄們的事跡整理成自用“教材”,所作的傳統報告感染和教育了無數紅旗下長大的長春人。自2002年我市的慈善“一日捐”活動起,身為慈善會理事的鄧媽媽每年必捐500元善款用于慈善助學,70多歲高齡的她還受聘于我會慈善助學德育輔導員,經常參加各類慈善活動。我們到訪時,看到鄧媽媽正摟著膝前的小剝、女看紅巖畫冊。老人家一定是在中秋團圓之日思念媽媽、二哥以及更多為革命捐軀的志士們。我們的到來,但愿能給老人更多慰藉、更多快樂。
朝鮮族阿媽妮金英子住在一汽老干部宿舍。由于老伴走得早,她自己獨居。一開門,我們全都驚呆了。老人家纏滿繃帶的左臂,用托板吊在胸前,露出的幾只指尖腫得鼓鼓亮亮的。前些天老人家去捐2000元助學款時還好好的,怎么成了這樣子?我難過得簡直要流淚。金阿姨卻沒事人似的笑著迎我們進屋,訴說事情的原委:“七一”前一天,金阿姨去組織他們離休干部黨支部大合唱。74歲的她是支部里最年輕的黨員。為了把歌片掛上墻,不小心踩翻了凳子,在胳膊粉碎性骨折的情況下,她竟忍著巨痛為老干部們教歌、講健康知識,直到支部活動結束才給女兒打電話去醫院。我問金阿姨:“骨頭都碎了,肯定會痛得要命。你是醫生,最知道時間
對治療的意義。為什么兩個小時以后才去治?”她操朝鮮族口音笑著說:“老同志們都那么大歲數,集中一次不容易,我要是走了就沒人教歌了,會讓他們失望啊。”因為這樣的一個原因而延誤治療,任何人都會認為不值得,或令人難以置信。可我們這位經歷戰火洗禮的老軍人,受黨教育多年的老黨員就是這么一副錚錚鐵骨,一腔為民熱血,責任在她心中永遠是第一位。這些年,她節衣縮食省下離休金,每年至少捐款2000元和我們一起資助貧困學生;為老戰友建慈善新居,她到書畫義賣現場捐下5000元回頭就走;貧困家庭心臟病孩子、失足青年、患病老飛行員……只要她手中稍一寬裕就得捐上一兩千的,慈善會大事小情常掛在這位老理事心上。阿媽妮十分要強,胳膊傷成這個樣子,一個人的小家料理得像原來一樣整潔舒適。眼前的一切讓人好受觸動。由于更年期和工作勞累等原因,我經常頭暈眼花,渾身無力,有時擔心自己得了什么病。比起金阿姨那種無所畏懼、樂觀豁達、老當益壯的精神,我感到非常慚愧。臨走,金阿姨一定讓我帶上南韓朋友送她的高麗參,一再囑咐我說:“一定得保養好身體,做好慈善工作需要付出體力和心血呀!”
懷著對阿媽妮的深深崇敬,我們又踏進了更加令人仰慕的英雄家門。80年代的長春市委副書記李北淮老人,現已94歲高齡,革命戰爭年代,他曾在戰場上指揮千軍萬馬。離開崗位后,老人家始終保持革命戰爭和建設時期的艱苦奮斗精神,他的幾間平房小屋與現代居室相比,就像丑小鴨與白天鵝。我每次來看望,老人家都穿著領子補了補丁的白襯衣。論級別,長春市正省級待遇的干部屈指可數,黨和政府領導對他十分關心和照顧。但他在生活上卻和自己過不去,省吃儉用參加慈善捐款。幾年來,他為革命老區捐款10萬元,參加我市“慈善興農”活動捐款2萬元,為慈善助學活動捐款萬余元……。我們到訪,老人家十分高興。雖因年長而影響聽力,語言也不如原來清楚,但我聽得懂他在說:“你們的工作情況我經常在電視和報紙上看到,搞的不錯嘛!我老了,可我最惦記農民的事情。農業是基礎,無農不穩啊!中央免除了農業稅,非常了不起。我過去分管農村工作,工作做得不好,農民們還很困難,你們在慈善工作中要多為他們著想啊!”當我們告訴他,為落實中央新農村建設精神,從2006年起設立為貧困農民建慈善新居項目,兩年間為貧困農民建起213棟磚瓦結構的慈善新居時,身居陋室清貧生活的“老革命”笑了,笑得那么開心,那么幸福。談話中,保姆告訴我,用了多年的爐灶外殼早已裂成兩節,他說那不是還能做飯嘛,就是不讓買新的可在慈善為民上他卻非常慷慨,毫不吝惜這是怎樣一種博大的慈善情懷啊!看著老人家風燭殘年的身影,我們大家都有一種別樣心情。耄耋之年還在為國家、為人民、為慈善事業操心,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盡全部力量去完成他們的心愿,去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呢?
與李老依依惜別時,太陽已用自己的余暉燒紅了西天的半個臉。回想出發時的晨光,我們正是在秋日暖陽的陪伴下完成了從受助娃娃到慈善老人的節日走訪。這一天,從對“幼苗”的呵護到對“松柏”的仰視,一個個團圓喜悅的場面,宛如經歷了從春種到冬藏的人生四季,真是收獲多多,感慨多多。有無數慈善同仁們的努力,發展中的中國慈善事業腳步會更加堅實,成長會更加順利。正如我最喜愛的那首歌中唱道:“我們一起走過歲月的風風雨雨,手牽著手,我們一起經歷難忘的日日夜夜,共濟同舟。這是我們美麗的家園,沒有憂愁,再大的困難我們見過,從不低頭。凝聚每份愛,點燃顆顆心,生命挽起生命讓天長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