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蘭
慈善新居工程啟動及發展
2006年初,根據長春市委、市政府關于全市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總體要求,從“為最困難的人提供最有效的幫助”的慈善救助基點出發,長春市慈善會通過深入村屯和農戶調查走訪,針對農村困難群眾最急需的住房難問題,通過評估測算用市和區兩級慈善組織共同建立慈善新居項目,并于當年幫107戶農村特困家庭消除泥草房,建成磚瓦結構的慈善新居107套。由此,慈善新居建設項目正式列入長春市慈善工作年度計劃。2007年,慈善新居工程被長春市納入全省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當年完成新居建設106套。兩年共建慈善新居213套。
慈善新居工程有關資金投入和社會參與
慈善新居受益對象的選定方式是普遍調查、村民公永,逐級審核。金石建元造價責任有限公司義務承擔造價評估和工程設計。結合各地民居特點和項目要求,確定每棟新居建筑面積45—50平方米,每套造價為2萬元。資金投入由市、區慈善組織加農戶為5:3:2比例落實,同時倡導社會各界參加冠名捐建,每捐贈1萬元善款為一套新居冠名。到目前已有長春供電公司、長春卷煙廠、長春泉州商會各捐款10萬元,總冠名捐建30套慈善新居。豐華電器公司經理王晶為新居建設捐贈1萬多元的電器開關。吉林省農電有限公司長春城郊分公司玉潭供電所青年黨員王艷波倡導家人共捐資3.7萬元,為凈月開發區玉潭鎮貧困農民張洪斌無償捐建70平方米慈善新居一座。
慈善新居工程的解危扶貧作用
在213套慈善新居中,享有者均為在鄉老復員軍人、孤、老、殘、病、單親等貧困家庭,慈善新居工程及時解決了他們的居住困難,很好地發揮了為政府分憂、為民眾解難、為社會和諧建設助力的作用。寬城區白景祿等3戶重度殘疾家庭,房屋接近倒塌,慈善新居的及時建成,解決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2006年夏,朝陽區樂山鎮遭受水災,腰辛屯10戶受災農戶泥草房倒塌,新居工程的開展,及時彌補了鎮政府財力的不足,解決了貧困農戶住房危機。
凈月開發區玉潭鎮農民張洪斌的妻子因車禍造成高位截癱,傷口疼痛的嘶喊聲讓鄰居們不堪忍受,全家人只好搬到村外山坡的活動板房居住。玉潭鎮供電所青年黨員王艷波發現后,主動倡導家中父母和妻子共同出資3.7萬元為張家建成一座70平方米磚瓦房,納入我市慈善新居建設工程。這項高額的愛心捐助徹底解決了張洪斌一家人的居住問題,并為其傷殘妻子的康復和一家人的牛活創造了良好條件。
慈善新居工程的社會影響
9月末的長春,秋日的陽光格外明媚,像農民收獲成熟的莊稼一樣,長春市的市區兩級慈善會的同志們分別為全市106家貧困農戶喜遷慈善新居忙碌著,并希望以此向建國58周年和黨的十七大獻禮,為我省五年內消除農村泥草房改造安居計劃作出貢獻。
9月29日午后,往日寧靜的蘭家鄉臺家村忽然熱鬧起來。家中有2名聾啞兒子、中年喪妻的白景祿家的60平方米慈善新居前支起了拱門,掛上了鞭炮,舞起了大秧歌,村民們也紛紛前來共同分享這個聾啞殘困家庭的喬遼之喜。在白家門旁新豎起的宣傳欄內,赫然掛著全區20個貧困農戶過去的泥草房和今日慈善新居的對比照片以及基本情況介紹,同時,通過媒體請村民和和市民予以監督。
在9月29日的長春市百戶特困農民喜遷慈善新居儀式上,住長春的近20家媒體記者赴現場作采訪,并分別以不同方式進行了播報。其中,僅長春電視臺就出動了《長春新聞》、《城市速遞》、《希望田野》三個欄目的6位記者作現場采訪,分別以慈善消息和民生專題等形式在國慶節前后播出。
吉林電視臺新聞中心的記者緊緊抓住活動的每一個細節,結合全省泥草房安居改造計劃這個民生主題進行采編,在省內廣泛宣傳的基礎上,還得到中央電視臺的高度關注。10月10日,一則由吉林電視臺選送的長春市慈善新居和吉林省泥草房改造為內容的向十七大獻禮的系列報道,經央視《新聞聯播》第二條重要位次向全國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