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陵
1997啼音初響
1997年12月26日,南京市玄武區成賢街114號。一幢不起眼的辦公樓拐角處20平方米,一個新的公益性組織在這里誕生,這就是南京市慈善總會。
市慈善總會一本發黃的記錄本上這樣記載著:“上午9時,在市政府禮堂召開南京市慈善總會成立大會。會上一致通過了《南京市慈善總會章程》、《南京市慈善總會受捐善款管理使用暫行辦法》。”大會推選了張曄、許慧玲為名譽會長,吳錫軍、向守志、馬昭宏、趙緒成、吉忠坤、伍開友為顧問。日本國際經濟促進協會會長六川涉右、美籍華人陳王月波為名譽顧問。時任南京市民政局局長芮寅生任會長。
新成立的南京市慈善總會,辦公條件十分艱苦。“三四名工作人員只有一張辦公桌。樓梯間經常漏雨,一下雨,我們臉盆、水桶都一起上。”行政秘書部主任汪曉瑋這樣回憶說。
艱難的辦公環境,卻未阻止慈善發展的步伐。南京市慈善總會成立不到15天,就在當時的南京科技禮堂,組織了首次大型“助殘濟困送溫暖活動”。當時的捐贈方式,也不是現在人們常見的現金和轉賬支票:江蘇省糧食局當場捐贈1萬斤大米,南京肉聯廠捐贈了14袋包裝食品,南京三河公司捐了20張躺椅,南京植物油廠門市部捐贈500斤食油……
這場捐贈后,南京3000多名孤寡老人和800多名殘疾人特困戶,在那個寒冷的冬日,都不約而同地收到一份特別的溫暖。
1998艱辛奔波
一曲婉轉動聽的《相約1998》,帶著人們走進了1998年。春節過后,南京市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也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考慮到緊張的辦公面積,經市政府協調,決定給總會搬家。新家的地址是:鼓樓區中山路229號。
“屋子在6樓,是頂層。沒有空調,夏天熱得就像蒸籠。”市慈善總會宣傳聯絡部主任胡玲華回憶說,但就是這樣,他們已經非常知足了。搬家不到10天,市慈善總會5名工作人員全部得到一個任務:分頭去南京的50多家企業上門宣傳慈善,盡可能募捐點錢物。
就這樣,市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坐著一輛面包車,在南京的城鄉大地采回跑。人家企業老總一般中午有時間接待我們,夏天特別熱,我們就下車在人家單位門口的樹蔭下慢慢等。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市慈善總會就募集了40萬元。
很快,募集的善款有了用武之地。從當年6月份起,長江流域出現三次持續大范圍強降雨過程,發生了自1954年以來第二次全流域大洪水。不只長江,南方北方的大江大河也一片告急。“不能忘了災民!”——當南京市慈善總會看到媒體已經用《百萬軍民與罕見的大洪水進行殊死搏斗》這樣的大標題來描述人與自然的這次抗爭時,在第一時間號召南京市民為抗洪一線軍民踴躍捐款。“5元、10元……市民白天在我們這兒排隊捐款,晚上則把我們的電話打個不停,詢問怎么獻愛心。”
不久,代表南京市民愛心的750萬元款物,直接發往抗洪第一線——江西九江市。
1999慈善一日捐
慈善事業是全社會的事業,當然要靠全社會的力量參與。南京市慈善總會這一年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議,“每年能否集中一段時間,讓市民及相關單位來共同參與慈善事業,獻出愛心?”這個提議很快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同意。“慈善一日捐”——這個在南京響當當的慈善品牌,從1999年起就開始運轉。
“慈善一日捐”時間并不固定,每個單位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掌握,大體時間在每年的11月20日起到次年的1月20日之間。和時間靈活掌握一樣,捐贈也沒有明確要求,只要你想奉獻愛心,無論你是誰,都可以參與這項活動,而且無論捐獻多少,甚至不用捐款,而是到活動現場幫忙做義工。用南京市慈善總會的一句話概括就是:“這天,你與愛心同在。”
截至去年年底,南京已經開展了9次“慈善一日捐”活動。前年更是一次性募得1716萬元款物,比上一年多出近400萬元,惠及了18萬困難群體。“慈善一日捐”募集款物大幅增多的背后,除了南京慈善氛圍的不斷增強,各級單位的“一把手”們越來越重視更是直接原因。“很多單位的一把手帶頭捐款,甚至專門開會組織捐款。企業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南京市慈善總會救助部主任朱華說。
“慈善一日捐”絕不僅僅是捐錢,借助這個平臺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培養市民的慈善意識,才是促進慈善事業深入開展的有效平臺。前年,市慈善總會首次和有關單位舉辦了“慈善一日捐”大型廠場電視直播活動。愛心義賣、愛心歌舞表演等形式,引來了眾多市民的參與。活動當天,共募來300萬元款物。
當天的“慈善一日捐”活動中,市慈善總會一邊募集,一邊救助,及時將善款善物送到困難群體手中。這種公開、透明的操作贏得了市民的信賴,大家對慈善事業的認同感和參與的積極性更高了。
2000東慈書畫院
2000年——新千年!
這一年,南京市慈善總會也迎來了一份特殊的愛心:一個由100多名國內外知名書畫家組成的“東慈書畫院”,正式“掛戶”在南京市慈善總會名下。這一百多名書畫家共同承諾:用藝術的形式參與慈善。
他們是古城南京特殊的一支隊伍——不要一分錢的報酬,7年多來一直默默堅持定期揮毫潑墨,創作出一幅幅精美的藝術作品,再通過拍賣的形式,將其轉化為一筆筆善款,專門用于資助貧困學生,孤寡老人……
7年多,綿綿愛心將這百余名書畫家緊緊聚集在了一起。他們中,80高齡以上的老藝術家,就占到兩成多,而且大多身體不便。但只要一聽說要為慈善創作,他們坐著公交車,帶著降壓藥,拄著拐杖,紛紛趕到市慈善總會。一些老藝術家由于實在無法前往,就在家中的病床上作好畫,再托人送過來。
僅最近3年,書畫家們創作的作品所拍善款就超過100萬元。這些錢,讓眾多貧困少年重返課堂,讓農村不少低保老人在寒冷的冬天又多了一床棉被。如今,書畫家的愛心已經走出南京,不光在國內,連遠在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的書畫家都紛紛慕名而來,加入了這支隊伍,用藝術的形式,為慈善事業盡著自己的一份力。
黃丕謨、汪澄、俞律、宮中奇、姜西、李玉琴……這一位位藝術家,因為愛心,與南京慈善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他們用飽含激情和愛心的筆墨,為南京再多一份愛,增添了無數溫暖而平凡、真摯而感人的細節。“他們不但是南京慈善事業的參與者和支持者、更是感動南京的人!”市民政局局長、市慈善總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良禮這樣說。
2001慈善門診
“我看見了!看見了!看見了!紅色的五星紅旗!”拉住家人、大聲喊出這一聲的,是已經在黑暗世界里度過30多年的盲人小丁。讓小丁告別黑暗,重新獲得光明的,是南京市慈善總
會在2001年起全力倡導的“慈善門診”。
這個特殊的門診,專門為像小丁這樣的家庭困難群眾開設。為他們動手術,而他們不需要花費一分錢。手術費用,全部從南京市慈善總會籌集而來的善款中支付。
告別黑暗,在旁人看起來只是動白內障手術所花費的短短幾個小時,但對小丁來說,這一刻他已經等了整整30年!因為沒錢做手術,小丁只能在被窩里偷偷哭泣,只能想象人們常說的五星紅旗的“紅”究竟是什么樣子。但在南京市慈善總會開展“慈善門診”后,小丁的這個光明夢,終成現實。
如今,南京市慈善總會已經聯合南京衛生等部門,為低保對象、下崗職工等減免掛號費、診療費、治療費等各種醫療費用。南京二級以上醫院先后開設的“慈善門診”,讓城市生活困難的患者獲得了實實在在的關愛。在南京市第一醫院門診大廳,一位李姓的市民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沒花一分錢就掛了號。他說:“幾塊錢對有的人來說可能不算什么,但我卻很看重。”
為讓“慈善門診”更好地發揮作用,南京市慈善總會一直源源不斷地向其“輸血”。去年3月底,南京市慈善總會就將價值200萬元的藥品,贈送給了南京市10家“慈善門診”。從“慈善門診”開展以來,市慈善總會共撥出款物近700余萬元,惠及全市低保戶、五保戶、困難邊緣戶和重大疾病患者達15萬人次。
2002特殊來信
這一年,一封名為《請你給他一份愛心》的特殊來信,讓南京市慈善總會工作人員印象深刻。
這封來信是一名叫雷斌的同學寫來的,雷斌是浦口區某小學的一名學生。雷斌在信中說,他的一名叫王斌的同學因患血癌,家庭十分困難,沒錢治病了,希望大伙能幫幫他……雷斌在信中流著眼淚說:“我一定要為他求救!”他還在信中說,王斌是個懂事的好朋友,自己生病都沒錢治,但他聽老師說外地學校的很多房子都被洪水沖垮了,回去就把自己攢下的15元5角錢全部捐了出來……
“這封來信,我們全體工作人員是流著眼淚讀完的。”南京市慈善總會相關工作人員說,他們當即向王斌送去了捐款,并將這件事情通過媒體告訴了廠大市民。
一石激起千層浪。
王斌的事被披露后,愛心如潮水般涌入南京市慈善總會。一位不愿意留名的女士在捐出1萬元的情況下,10天不到,又來捐了2萬元,說希望把這些錢“捐給像王斌那樣可憐而又懂事的孩子”;
一位滿頭白發、身著樸素的老大媽,冒著大雨走進市慈善總會辦公室。她留下了“新四軍老媽媽”的名字,一邊掏出現金一邊說,“這兩千元錢,是我的一點心意。”
據統計,當時就收到多位60歲以上老人的捐款,這些老人平時節衣縮食,出門連茶水都舍不得買一杯喝。但為了慈善,他們都紛紛慷慨解囊,最后連名字都不愿意留下,就轉身悄悄離去……
2003中國公益明星城市
2003年,南京市慈善總會已經走過整整6個年頭。6年來,已先后有3萬多個單位和30萬余名市民慷慨解囊,捐款捐物。6年累計收到捐款捐物總值7000多萬元。
或許是受到小王斌的影響,6周年之際,南京市慈善總會將目光放在了兒童身上,倡導市民關注郊縣貧困失學少年。
當年4月11日,家住高淳縣淳溪鎮八字角村的曹曉花同學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一個又大又漂亮的生日蛋糕、一張由熱心市民李奶奶親自設計制作的精美生日賀卡以及英雄鋼筆、筆記本。曹曉花家中十分貧困,父母身體均嚴重殘疾,曉花一出生便被他們領養,17年來,這是她第一次收到這么多生日禮物,第一次吃生日蛋糕,心里特別高興。
5月17日,市慈善總會、團市委、《南京日報》聯合向社會倡議:“伸出援手,圓鄉村孩子電腦夢。”募集資金購買200臺電腦主機捐鄉村中小學。
這件事情的緣由是:一位市領導的信箱收到一封市民來信。信中說,他的母校是一所鄉村小學,幾百名師生只有3臺電腦。南京市慈善總會與團市委調研后,發現鄉村小學沒有電腦的現象十分普遍。
經過努力,當年,LG同創彩色顯示系統有限責任公司捐贈200臺顯示器;七彩人生家具公司捐出3萬元;還有一些市民捐50元、3000元不等
不僅是南京市民,外籍友人也加入了南京慈善總會關注貧困少年的隊伍。當年,4位在寧工作的日本友人特地趕到市慈善總會,捐款近2萬元,用以幫助我市六合、江寧等地的25位家庭貧困的中小學生完成學業。這幾名日本友人說,他們看到貧困失學少年的遭遇后,非常感動,能有這樣一個機會幫助他們,他們十分珍惜。
南京市慈善總會關注貧困少年的行動,引起了中華慈善總會的注意。當年,南京市被評為“中國公益明星城市”,“南京”這兩個字,也被深深地刻在了長城腳下的公益墻上。
2004真情感動
有能力的熱心市民通過慈善事業去幫助困難群體讓人感動,而一些困難群眾經過幫助后自立,又再次幫助別的困難群眾,則令人為之動情!
2004年,在南京市慈善總會,就有這樣一名自強不息的殘疾人,一次次不愿留名,向慈善事業捐款。
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患有白化病,右眼視力僅有0.01,幾乎失明。但他身殘志堅,通過自己艱苦的拼搏,學到了一手過硬的印刷技術,開了一家印刷廠告公司。由于誠信服務,他的公司生意紅火,還安排了十幾個待業青年。
這名殘疾人,先后兩次捐款達1.2萬元。在捐款時,他說,“你們不要為我感動或感激我什么的,我是自己真的動了情。我自己是殘疾人,更能理解和體會他們的不容易”。
危難時刻,更能見真情。在南京市慈善總會的工作日志上,這樣的動情故事隨處可見——南京某中學“愛心班”14歲女孩吳某遭遇武瘋子襲擊,造成左眼失明、腦部及面部縫合180余針。吳某父親收入低,母親沒有固定工作。突然降臨的災禍,讓這個本采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絕境。
但社會沒有忘記她。社區居民捐款1萬多元,師生獻愛心捐款5萬多元,街道援助中心及時為她辦理政府的臨時救濟。市慈善總會到醫院看望她,并送去了慰問金。拿著慰問金,躺在病床上的吳某流著眼淚說:“謝謝你們,我一定會堅強起來的!”
2005愛心涌動
市民參與慈善事業的熱情高漲,在愛心涌動的捐贈人流中,各種各樣的表情,讓市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印象深刻——
“5月30日,市物價局離休干部裘在茲將他近年來精心創作的48幅國畫,一起捐贈給了市慈善總會。他表示,授權市慈善總會,只要能將這些畫轉化為善款,無論多少,都是他最大的心愿。”
“7月31日,一位95歲、滿頭銀發的老者在其女兒的攙扶下,趕到南
京市慈善總會,捐出300元錢和10多件衣物。他說,他在報紙上看到蘇北遭受了龍卷風,災民們實在太困難,盡管他收入不高,但還是希望能捐點錢和物資幫助他們,讓他們盡快重建家園。”
“9月30日,百歲老人張威廉向慈善總會捐款1000元。張威廉老人是南京大學教授。今年5月就曾為慈善助學捐款1000元,這已是張老第二次為慈善事業捐款。在張老的影響下,他的家人也紛紛加入了捐贈的行列。”
“10月1日上午,來自南京大學、南京林業大學、江蘇廣播電視大學等5所大學的300多名大學生慈善志愿者,趕到新街口,3人一組,頭戴小紅帽,身披紅綬帶,胸掛募捐證件,手捧募捐箱,向市民和游客進行慈善宣傳、募捐。一對來自大廠的中年夫婦第一個主動捐款50元,大學生志愿者一邊道謝,一邊向他們胸前貼上一枚‘慈善貼花。”
“10月14日,家住安徽天長永豐的劉志君先生給南京市慈善總會采信,表示愿意將自己健康的腎無償捐獻一只,給患有腎病需要移植而找不到腎源的人。他在信中說,12年前,因為找不到合適腎源,他的戰友在痛苦中離去。因此他決定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幫助一名患者,以了卻遺憾。”
2006迎來春天
新的開始和精彩似乎都定格在下半年。
這一年的12月18日,南京市慈善總會領導班子進行了新一輪的改選。這個陣容一亮相,就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南京軍區原司令員向守志,市委書記羅志軍,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胡序建,市政協主席汪正生擔任新一屆市慈善總會名譽會長;市長蔣宏坤出任慈善總會會長;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陳家寶,副市長陳維健,分別擔任第一副會長和常務副會長。
更多的人則認為,這是慈善事業在南京大發展的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它意味著,以全市25萬吃低保和處于低保邊緣的困難群眾為主要救助對象的慈善事業,走上了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市政府隨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南京慈善事業發展的意見》。
市長、新一屆市慈善總會會長蔣宏坤隨后在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召開的“南京市發展慈善事業動員大會”上表示:“大力發展慈善事業,是落實以人為本、構建和諧南京的客觀要求,是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途徑,也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效補充。”他說,大力發展慈善事業,不僅是各級政府的應盡責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這是一場南京城愛心總動員;這也是一場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總動員。在所募集慈善款、物價值累計達1.5億元的基礎上,南京開始朝著到“十一五”末募集15億元慈善基金的目標沖刺!
南京慈善事業,迎來了又一個發展的春天。
2007發展壯大
這一年,南京慈善事業因為有了更多熱心市民和企業公民的參與,呈現出迅速發展壯大之勢。
11月2日,鼓樓區慈善勸募大會現場。“認捐單位和個人請舉牌!”主持人話音剛落,會場“認捐牌”頓時林立:40多家企業、3600多名個人共為“鼓樓區慈善基金”捐贈2.1億元;
12月20日,“慈善同行,大愛雨花”慈善募捐現場。盡管當天濃霧彌漫、寒意陣陣,但募捐現場卻洋溢著一股股暖流,社會各界紛紛獻出愛心,僅認捐1000萬元以上的大企業就有18家,善款總額高達2.2億元,創下雨花區歷屆認捐之最;
除了企業積極參與,一些過去受到捐贈的居民也不忘回報社會,主動認捐。雙腿殘疾的市民金麗麗以前生活困難,以開馬自達為生。后來她參加了殘疾人技能培訓,學會了做布藝花,現在已經開店,還帶起了徒弟。當天,她捐贈1萬元;
……
從1997年12月至今,南京慈善已走過整整10個年頭。秉承著“樂善好施、扶危濟困”的理念,通過廣泛宣傳、廣募善款、廣施善舉,共募集資金1.5億元,建立慈善冠名基金20億元,已對130萬人次困難群眾實施救助。不斷發展壯大的南京慈善事業,已成為促進社會公平,構建和諧南京的有力載體。
冬天到了,春天不會遙遠。
南京慈善又將迎來一個新的十年。2007年12月20日晚,南京市慈善總會成立10周年慶典晚會現場響起掌聲,“人人關注慈善、參與慈善,為慈善盡一份力”成為大家共同的呼聲。
南京慈善事業正走上一個又好又快發展的軌道,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必將開創一個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