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紅
當初從原來的單位抽調到民政部門工作,我就一直沒有多大興趣,整大跟一些五保戶、低保戶和殘疾人各種困難對象打交道,繁事瑣事,沒完沒了,讓人心煩不已。
去年臘月,一位做記者的朋友突然打電話要我幫他個忙,說報社里正在組織一項叫做“慈善情暖萬家”報道活動,發動社會力量資助孤兒的活動。想找一名較典型的孤兒作為活動的開始,要求是家庭較為困難,年齡在10歲左右,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
我們民政部門掌握有本地全部孤兒的詳細資料,我答應給朋友幫這個忙。與同事們一起對資料庫里的42名孤兒逐一審查后,我們確定了一名叫姚麗的女孩子,她是小學四年級學生,家里有一個讀初中的哥哥,倆人目前是由爺爺奶奶撫養著。為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學習成績,我還特地跑到姚麗讀書的學校,與她見了一面。老師們熱情地向我提供了孩子的有關情況:學習刻苦,成績優異,而且還非常懂事,經常會主動幫老師做事。得知這些,我當即決定,就把小姚麗作為推薦對象。反饋情況以后,朋友好像是怕夜長夢多似的,第二天就帶上一名攝影記者前來深入采訪。
姚麗的家在偏遠的農村,連我這本地人都要在沿途不斷詢路打探才找到她的家。由于是星期天,姚麗也正好在家,家單堂屋正中央擺放著一幅姚麗爸爸的遺像。姚麗的奶奶告訴我們,兒子是因為家庭糾紛而服毒自殺的,兒媳婦后來也因家庭破敗而一去不復返?墻壁上貼滿了學校發給姚麗的獎狀,我數了數,一共有32張。姚麗兄妹倆是靠爺爺奶奶撫養長大的,爺爺在附近的鎮上開三輪車送客,奶奶則在家種田掙一家人的口糧,兩位老人這么大年齡還在外面勞苦奔波,真是可憐。按照攝影師的指導,姚麗拿出了作業本,我看到了她的書包,那是一個普通透明塑料袋,帶子提斷了,又被重新系了起來。姚麗的奶奶說,這個“書包”已經用了大半學期了,一番話讓人內心深處固有的同情和憐憫之心開始萌動起來。
更讓人同情的是,孩子每天要步行五公里才能到學校,無論起風下雨每天得往返兩趟,非常辛苦。同村的孩子們上學用的是自行車,而且家里給錢中午在學校里搭一餐伙,所以只需跑一趟就可以了。但小姚麗家卻沒有這個條件,買一輛自行午的錢至少得讓爺爺跑兩個月的小三輪才能勉強買得起,而且還有一個哥哥呢!采訪活動結束時,我們已是淚流滿面。
過了5天,該報“慈善情暖萬家”活動正式推出,以姚麗作為頭篇的新聞報道非常成功,情況感人,許多人看完當天的報紙都哭了。報社的熱線電話兒乎被打爆了,好心的人們紛紛表示要資助姚麗。僅見報的當天,我們民政部門就參加接待了八批資助者,人們不僅帶來了衣服、書包,還有姚麗非常渴望的自行車。我這才感覺到媒體輿論對喚起人們慈善意識的巨大號召力和神奇作用,同時也為自己參與籌備本次活動的第一期報道而高興不已。
計劃資助姚麗的志愿者已經遠遠超過了其基本學習生活所需,為了不影響她們家的正常生活,保證孩子順利成才。與報社和資助志愿者進行溝通后,我們最后確定了兩名計劃長期資助孤兒的企業負責人的志愿者作為幫扶姚麗的固定對象,其余報名參加資助的人通過征求個人意見后與其他孤兒進行一對一幫扶。通過遴選,我們共確定了八名家庭最困難的孤兒作為資助對象,并分別簽訂將幫助他們順利讀完大學的協議。這次活動開展大大緩解本地救助孤兒的經費壓力,單位領導對此非常滿意,大張旗鼓地表揚了我一番。
現在,每天從街頭走過時,我會遇到姚麗的爺爺,老人已經完全不用為姚麗兄妹倆的未來打憂了,輕松地開著小三輪車送客。我已經開始喜歡上慈善這項工作了,為自己所從事的這項工作而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