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德洋 余 銘
江蘇省姜堰市慈善協會從2004年起,精心制作了3種不同款式規格募捐箱25個,分三批投放城鄉公共場所。近年來,這些募捐箱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建立公共場所慈善募捐箱長效管理機制,已是迫在眉捷。
一
1.募捐箱被排擠挪位“關禁閉”:在城鄉哪些公共場所什么位置投置募捐箱,事先都是由慈善機構與投放單位共同商定的。但后來有些單位擅自將募捐箱從大廳顯著位置挪到拐角“靠邊站”。有個別單位甚至將募捐箱收進了倉庫。在慈善機構工作人員的再三追查下,該單位負責人解釋說是因為前一段時間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怕上級考核驗收扣分,所以,才讓募捐箱暫時回避了一下。除此之外,有些單位以募捐箱與大廳環境不協調為由.拒絕設置募捐箱。
2.募捐箱成了垃圾箱:在姜堰的一些車站、旅游景點、商場、超市、賓館、飯店、銀行、醫院、婚姻登記處、行政服務中心內,人們都會看到市慈善協會設置的募捐箱。有些募捐箱內遠看已經被裝了不少,走近細看,里面竟摻雜著許多廢棄物,形形色色,其中最多的是買東西的小票,還有廣告宣傳單等一些廢紙,有的甚至把吃燒烤羊肉串中的竹簽也投進去了。有些購物小票之類大概是隨零錢放在一起,被順手投進了募捐箱,個別募捐箱內廢棄物一度比愛心款還多。
3.募捐箱時有損壞:相比之下,投放于人流量較多的商場、超市的慈善募捐箱,比投放于其它地方的募捐箱效果要好些,捐款也多些。但是,募捐箱損壞也相對較多。不排除募捐箱的質量問題,也反映了被投放單位日常監管不力;同時也說明了一些低素質市民對募捐產生抵觸而制造的“惡作劇”。如投放在某超市內募捐箱,四年修理了三次,僅維修費就花去上百元。不少市民說:“不捐款又不強求你捐,丟廢棄物、損壞募捐箱,這太不道德了?!?/p>
4.募捐效果不太理想:據姜堰市慈善協會的統計,4年時間里,25個募捐箱共上繳善款4.7萬元,最多的募捐箱上繳5950.45元,最少的募捐箱上繳75.95元。平均每個募捐箱每月募集到善款僅18.82元。當然,慈善機構在城鄉公共場所投放募捐箱,主要目的并不在捐款的多少上,而是想通過這一不花錢的廣告形式來宣傳慈善事業,增強市民慈善意識,有人拿投放于公共場所慈善募捐箱與宗教場所的功能箱相比較后感到困惑,為什么宗教場所功德箱不但捐款多,而且廢棄物少,而公共場所的慈善募捐箱遠不及它。這最起碼說明,當今社會宗教思想已漸入人心,而慈善機構社會的公信力、公眾的慈善理念急待增強。
二
投放于公共場所慈善募捐箱,能否正常規范有效運作,是衡量一個地區慈善事業發展程度的風向標。針對上述問題,姜堰市慈善協會作了如下探索:
1.加大慈善宣傳力度,爭取公眾認可和支持:目前,姜堰市慈善協會已將25個募捐箱全部清楚地標明會徽名稱、聯系電話、張貼了勸捐標語口號;還與新聞媒體一道,制作了“慈善募捐箱不是垃圾箱”的專題片,對市民進行警示教育。當市民從電視上、報紙上看到公共場所募捐箱內那么多廢棄物和募捐箱遭人為損壞的鏡頭畫面后.紛紛遺責極少數人的不文明行為。通過多種新聞媒體宣傳后,募捐箱內廢棄物、箱體損壞現象明顯減少。
2.簽訂協議,試行市場化運作:姜堰所有的募捐箱,都與投置單位簽訂了協議書:每個募捐箱上安裝雙鎖,甲乙雙方各保管一把鎖的鑰匙,起到相互監督的作用;開箱清款時,雙方必須有兩人以上在場清點善款,爾后甲方當場向乙方開具收據;被投置募捐箱的單位,必須明確專人做好日常監管工作;年終,姜堰市慈善協會以該箱上繳金額的5%返還給募捐箱設置的單位,作為對勸捐宣傳、保潔、箱占空間、安全管理的補償。
3.及時清理募捐箱:為保證募捐箱內清潔安全,姜堰市慈善協會會實行了定期、不定期清箱制度。因投放在公共場所募捐箱上標有慈善機構的電話號碼,只要投放單位或市民發現某箱內有廢棄物或箱體損壞,隨時都可撥打市慈善協會辦公室電話,該會接到電話后,將及時派人員前往清理。另外,他們還對繳款較少的募捐箱適時進行布局上的調整,以確保募款實際效果。
4.制訂獎勵措施:姜堰市慈善協會對每次清箱情況,都以繳款通報表的形式,及時通報給各投放單位。該會還對全市城鄉25個募捐箱上繳金額前3名的單位,年終予以精神、物質上的適當獎勵。
實踐證明,以上措施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又與國際通行做法接軌,不僅極大地調動了被投放單位參與支持慈善公益事業的積極性,而且也無形中宣傳了現代慈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