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荷等
首批四川災區40名醫療康復人員在天津骨科醫院接受培訓
趙金荷
由中華慈善總會和香港職業治療學院主辦、天津市慈善協會和天津骨科醫院協辦,為四川災區醫療康復人員首期骨科康復培訓班,今天在天津骨科醫院舉行開學典禮。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原衛生部黨組成員副部長)彭玉、衛生部醫政司綜合處處長樊靜、老同志、天津市慈善協會會長陸煥生、常務副會長趙玉衡、市衛生局領導、香港職業治療學院副院長梁國輝、天津市骨科醫院院長王學謙出席并講話,來自汶川、茂縣、綿陽、北川、綿竹、德陽、什邡、都江堰、青川等醫院的40名醫療康復人員參加開學典禮。
5·12汶川地震后,中華慈善總會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抗震救災工作,共接受社會捐贈約10個億。作為慈善機構,中華慈善總會始終恪守扶貧濟困,實行人道主義的宗旨。并在安老助孤、賑災救濟、扶貧濟困、社會公益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此次四川地震,造成數十萬人嚴重受傷,在這些幸存者當中,很多人有各種程度的永久性傷殘。目前,國內醫療康復特別是骨科手術后康復和幫助有永久傷殘幸存者回歸家庭、社會及工作的服務非常薄弱及缺乏。為幫助災區醫院醫療康復人員提高骨科康復水平,中華慈善總會與香港職業治療學院于2008年7月23日至8月1日,聘請香港大浦醫院、伊麗莎白醫院、九龍醫院、康復會和天津市骨科醫院碩士以上學歷,在上、下肢骨折,截癱,截肢,腦外傷方面資深的高級康復師,結合臨床康復和教學管理經驗,對來自災區等醫院的40名醫療康復人員,安排100個學時,針對災難及應激反應方面的心理輔導;骨科康復的理論與實踐;作業治療在骨科方面的具體運用;日常生活輔助工具的選擇、運用與維修;病人及家屬家居康復和生活技巧等5個方面問題進行培訓。培訓所需經費由長期支持中國的慈善事業的福陸(中國)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和香港鄭王德香愛心基金資助。
“周行一善”讓膠州成為愛心城市
趙法文劉民軍喻劍
膠州市慈善總會自4月初正式啟動“周行一善”愛心救助活動,截至7月16日已救助32次近百戶。
“周行一善”的重要特點就是“救急”,變“階段性救助”為“經常性與階段性相結合的救助”。關鍵時刻的‘一杯水,勝過平時的‘一桶水!“周行一善”就是要給急需救助者送去“雪中炭”、“及時雨”,并最終形成“慷慨助貧弱、真情饋社會”的良好風氣。
曲紅蘭,智障久治不愈,現病養在家。曲的丈夫意外致死,上有公公、婆婆,孩子還在職業中專上學。根據提報,市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來到北臥龍村進行調查。將信息匯成簡單的材料上報總會后,確定曲紅蘭為那一周的愛心救助對象。“公平公正確定救助對象,公開讓社會認可。”每一分善款都凝聚著捐款人的愛心,市慈善總會倍加珍視慈善的信譽,力爭把每一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救助對象分布在全市18個鎮辦的社區、村莊。市慈善總會堅持“戶戶必到”的原則,實地走訪調查每一個救助對象。
“周行一善”的救助模式已經比較成熟:凡需要救助的困難家庭,首先到戶口所在地的慈善分會辦理申請,分會調查確認后,上報總會一式三份的《“周行一善”愛心救助推薦表》;總會辦公室接收材料后,及時對救助對象進行上門調查核實,聽取群眾和分會的意見,結合困難情況提出救助意見,報總會審批后立即實施救助。從上報到救助完成,整個過程兩周內完成。
隨著“周行一善”愛心救助活動的深入開展,膠州企業家慈善意識越來越強,紛紛慷慨解囊:青島武曉集團有限公司韓恭武捐了20萬,青島阿爾斯通——四洲電力設備有限公司張連忠捐了10萬,青島海達制鹽有限公司薛洪光捐了6萬,青島廣和置業有限公司張繼富捐了5萬,青島華東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匡兆東捐了5萬……
一批批熱心社會公益的企業家,一群群充滿善心、愛心的普通市民,在“周行一善”活動的前前后后,處處活躍著這些愛心接力的好心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