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木

對我們80年代出生的人而言,生活總是充滿了滑稽:上小學的時候義務教育開始收費,不再“義務”;等到上了高中,社會又告訴我們,只有上大學才有出路,否則就等著回家穿草鞋吧;后來,一不小心由于大學擴招,趕上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頭班車,卻又不得不面臨高等教育的高收費,為了美好的明天,就算讓父母砸鍋賣鐵也要上呀;大學畢業了,卻面臨著找不到工作的境遇,即使僥幸找著了工作,也同樣面臨著買房、結婚生子的巨大難題;還有一部分為了逃避就業的壓力,拼死老命終于考上了研,考上了博,然而,卻落得個“文憑貶值”的下場。
80后,真冤哪!
80后并沒有招誰惹誰,卻落得了滿屁股的灰。男大學生因為找不到工作給人家擦皮鞋了,女大學生由于就業難傍大款了,窮大學生支付不起高額的學費到夜總會坐臺了,這能夠怪誰呢?經濟學的開山鼻祖亞當·斯密說人都是經濟動物,這話一點沒錯,人活著就為了弄口飯吃,圖個自在快樂,既然沒有錢,“高尚”也就變得可望而不可及了。“高尚”是上層建筑,是需要物質作為基礎的。
然而,世俗就好比是法律,少問原因,不問過程,只關心結果,你錯了就是錯了,甭提太多的理由。你欠貸款不還了吧,你坐臺了吧,你傍富婆了吧,你同居了吧,你墮胎了吧,貧困生你買手機、電腦了吧,等等。
作為法律,關注結果是為了使判決變得簡單化、直觀化;而對人的判斷,則不可以這么簡單。生活是一個系統,社會是一個熔爐,每個人自來到這個世界上的那一天起,就必然受到這個世界的擺布,也就是說,每一個人之于國家、社會而言,都只是無辜的被動者,左右不了國家和社會,卻必然被后者所左右。當我們由于找不到工作還不起貸款的時候不僅得不到同情與呵護,相反還被銀行公開披露,打上黑名單,須不知,這讓原本就冰涼的心多么無助。有大學生自殺了、殺人了,有研究生、博士生跳樓了,這不是因為他們先天脆弱、墮落,而只是被生活所拋棄。一塊損了的玻璃,然后再被鐵錘無情一擊,豈有不碎之理。
然而即便如此,我們卻依然能夠聽到不少高端人群發出“大學學費太低”的叫囂。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又能夠說些什么呢?在這種情況下,不要說80后,任何一個人,只要他還有著人的欲望與追求,在畢業找不到工作、結婚買不起房子的時候,他能夠不懷念過去的“大學包分配、單位包住房、父母包婚姻”的日子嗎?
80后,我們不墮落,只是不愿被社會所拋棄。
評論:
學生:李 瀾
我們80后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成長,實踐能力弱,但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卻不落后。80后并未墮落,而是整體面對日益緊張的生存環境,有些不適應而已。每一代人都有值得尊敬的地方,也都有很明顯的缺點,彼此揭露有意義么?為何不思考下如何去改變這些缺點?我們尊敬前輩的成果,但是我們也有自尊心,我們可以創造我們的未來。
學生:張薇薇
80后一直被人罵,是墮落的一代,沒素質、沒道德的一代。看著這些骯臟的語言,真想不通他們的素質高在了哪里?看看80后的新一代人,更迎合了現代的元素,我們是叛逆的一代,也是創新的一代,更是愛國的一代。
職業經理人:梁 燦
一不滿意就會跳槽,沒有敬業精神,明明自己做錯了,還說個性使然,動不動就挑戰公司的規則。他們說不得也罵不得,沒有收到offer時,嘴巴上謙虛地說要虛心學習,可一旦參加工作,不是沒安全感、成就感,就是個性與上司不合,而且總是埋怨工作實在太繁重,長期加班超時工作導致沒有個人時間。80后太讓我頭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