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 欣
當大批“80后”還在為找工作奔波的時候,今年才26歲的戴志康,已是北京康盛世紀科技有限公司的CEO。管理著一個近百人的研發、銷售、服務創業團隊,手中擁有占全國市場50%以上份額的社區軟件Discuz。
2006年底,戴志康在北京宣布,公司已完成第一輪融資,吸納了著名天使投資人周鴻以及美國華爾街投資大鱷紅杉資本幾百萬美金的風險投資。截止到2007年底,這位青年才俊身價已迅速竄高至近億元。
榮譽和財富的背后,是一個男孩的成長史,成長史里,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
生于電腦時代的戴志康早在小學五年級就接觸了互聯網。“用電腦得干正事,比如學習、開發和編程。”父親戴康光擔心他只管打電腦游戲,戴志康的父親是大慶石油學院的博導。在父親的正面指引下,他迷上了電腦編程,基本不打電腦游戲。
戴志康讀初二時,市場上有了瑞星防毒軟件。經過琢磨,戴志康發現了其中的技術瑕疵,專門致信瑞星公司。隨后父親帶他到北京,去了瑞星公司。“那時的瑞星在一個很破的房子里,才十來個人。”他清楚地記得,瑞星熱情地接待了他們,臨走時,送了他一個大包,里面裝著一些技術軟件和書籍。
戴志康從小就屬于特別聰明的孩子,但就是不愛學習。戴志康越來越對學校功課沒興趣,反而對計算機越來越迷戀,于是成績往下直掉。母親看到周圍的孩子考試成績好,心里著急,便跟他達成協議:計算機可以搞,但學習也不能落太多。在協議約束下,中考和高考前,他都會停下愛好,專門花時間備考,順利考入了哈爾濱工程大學通信專業。之所以選擇通信專業,是因為戴志康想,自己精通計算機,如果再把通信搞熟,畢業后一定是搶手的人才。
考上哈爾濱工程大學后,戴志康發現同學有兩類,一類是書呆子,好好上課,考研讀博;一類就天天打網絡游戲,沒日沒夜,打到瘋狂。他跟這兩類都沒共同語言。戴志康喜歡自學,對考試的東西不感興趣。偶爾也打網絡游戲,但打過之后有自責感,就戒了。他想做點實在的東西出來,比如用于聊天的社區軟件,他一直在學校里找能一起做的搭檔。從一進校門開始,找了一年都沒找到。
2001年,學校里舉辦創業大賽,讀大一的戴志康看見的“都是些八股文似的材料”,最后連“一幫純屬為比賽而創業、毫無創業素質的人”都獲了獎,他只能感嘆。戴志康曾要求以自己設計的軟件申請免修幾門課程,得到的答復卻是要把軟件著作權歸到學校名下。戴志康拒絕了。在老師眼里,上課不專心的戴志康跟那些天天玩游戲的人沒有區別。戴志康覺得:“像我這樣的人是生存不下去的”。
就在戴志康出生前的幾年,哈佛大學的本科生蓋茨中途休學,創辦了微軟。戴志康3歲那年,另一個輟學創業的美國男孩創立了戴爾。十多年后,20歲的中國青年戴志康也在大學第二學年開學之后“跑路”了。當年9月,戴志康搬出了學校,在外面找到一間月租300塊的房子,開始了每天15小時的工作,搗騰自己的想法。這是一段“過街老鼠”般的生活:一間危房,地板踩著嘎吱響,塑料紙代替了樓道里的玻璃窗,哈爾濱冬天的刺骨寒氣天天往里灌,整棟樓最勤快的活物也就一只野貓,常常把半夜回家的他嚇得半死。這三年,曠課,不參加考試,缺席學校大會,“非典”時期不回宿舍,學校沒少給警告和處分。
一天,很偶然地,戴志康去了一個電影論壇,發現那里竟然有10萬注冊用戶,同興趣愛好者發帖、灌水,不亦樂乎。他想:如果有一種軟件,能在一個社區論壇的服務器上裝一個,光一個用戶就帶來10萬人,100個是1 000萬,1 000個就是1億,這樣完全是幾何級的發展模式。
戴志康決定搞這樣的軟件,將它命名為Discuz,來源于英文disscus。一開始他也準備找人共同研發,但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合適的人,只能自己做。戴志康說:“我是一個特別執著的人,不會輕易放棄自己認定的事。”正是這樣的一份執著與堅持,這套由他獨自全力開發并讓他在大學付出“三次紀律處分、15門考試不及格”代價的社區軟件迅速為網上用戶所接受。分布于四面八方的技術高手先是被這種技術吸引,進而加盟到戴志康的身邊,組成一個技術團隊。
這個軟件在網上提供免費下載,戴志康不斷地進行技術升級和更新。做了兩年后,他意外地收到香港一家公司的報酬,這才發現自己的勞動完全可以化為實際價值,而以前他只滿足于得到別人的認可。他準備將產品商業化。
2004年,戴志康大學畢業。懷揣通過Discuz掙到的第一桶金,從哈爾濱跑到北京。他先花七八十萬買了間公寓做辦公室,便開始注冊自己的康盛公司,“跑工商稅等部門,很累,有時被人白眼,很難受,但我知道更大的困難在經營公司,每跨一步都讓我覺得有成就感。經歷最為難得。”戴志康說他當時只有一個簡單的想法,那就是他所要做的事情,一定要承載得起未來五至十年的一個理想。
戴志康以前一直是網上銷售,買方會將錢直接匯到他的賬戶上。公司創立后,他開始在現實環境中接觸客戶。第一次,他依舊穿得像個學生,涼鞋、褲衩和T恤,到那兒才發現別人都著正裝,“看到客戶表情有點怪,我意識到沒戲,最后果然”。出來后,他立即去商場買了套1 000多的西裝。
戴志康招來公司的第一個員工是陳亮,現在的運營總監。陳亮做戴志康父親研究生時就認識戴志康,“覺得他很有技術天分”。2002年,陳得知Discuz是戴志康獨立開發后,更加認可他。所以當戴志康表示想跟他合作時,他毫不猶豫地辭了職,盡管當時的報酬與原單位有些落差,周圍的人表示看不出跟個小孩會有什么前景。
幸運的是戴志康的公司趕上互聯網轉暖。截至2006年,公司銷售月均增長50%。 但是他還有一個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建立一個自己的龐大的用戶群,他的目標是要做一個互聯網技術服務公司。
種種舉動,也讓風險投資公司趨之若鶩。最后,一直以動作之快和出招之奇著稱的美國紅杉投資把“繡球”拋給了這位執著、自信、有理想的年輕人。
“紅杉是一個投人的公司,當初他投YAHOO時才兩個人,投GOOGLE時才四個人,這是我比較喜歡的。而且,我們的想法很一致,那就是先把公司做好,而不是馬上要求回報。這一點對我來說很重要。”說起這次融資,戴志康顯然非常滿意。
目前,他占了公司50%以上的股份,是最大的股東。更重要的是,這筆巨資的注入,他成了這個技術出身的年輕的戴志康的商業傳奇和他的人生夢想。
如今,身價過億的戴志康已經實現了很多同齡人無法企及的夢想,雖然依靠網絡起家,但是但戴志康對網絡產業有一種反對的態度,因為大學時候看到不少同學沉溺其中。2005年他回了一趟哈爾濱,當年同宿舍的有兩個同學竟然因此未能畢業, 還花掉了大部分的生活費用。戴志康擔心,他們連掙扎的欲望都失掉了。
對于今后,戴志康依然自信:“我們希望有一天,互聯網社區理念會延伸到人們生活中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平臺里面去,像電話、MSN、QQ一樣可以真正改變人的生活習慣,增進溝通的效率,我們也希望做這樣的事情,也許現在說這個事情有點早,我覺得作為公司的創始人來講,不能否認我們具有這樣一個理想,那就是讓每一個網站都有一個社區,每個社區都步入Web2.0。”
(責任編輯:徐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