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源
大學生當村官被喻為知識青年下鄉第二波,其現實背景是,連續多年的高校擴招之后,大學生就業形勢非常嚴峻,而國家新農村建設則需要引入有知識的年輕人。于是,各地紛紛招聘大學生當村官。或被就業壓力所迫,或為理想主義所驅,一批批大學畢業生走到鄉間。據粗略估計,目前全國至少有20萬名大學生村官。
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知識青年響應國家號召上山下鄉不同,新世紀的知識青年少了一些理想主義,更多了一些現實考量,很多人剛剛上任已開始盤算:村官合同期滿后去向何方?在堅守中,支持他們更多的也許是村官合同期滿后再就業時得到的優待。
被辭退的村官
2007年9月26日,安徽省蚌埠市鳳陽縣決定辭退兩名大學生村官。雖說辭退大學生村官在河南鶴壁早有先例,但這次發生在大包干發源地,仍引得輿論大為關注。
張英夫,鳳陽縣一名大學生村官。2007年9月26日,他收到辭退通知書。同時被辭退的大學生村官還有秦超。
“辭退張英夫的理由只有一條:連續兩個月沒到任職的板橋鎮陳灣村上班。”鳳陽縣人事局局長高峰說,張與政府簽訂的聘用合同里寫得很清楚,連續曠工超過10個工作日或者1年內累計曠工超過20個工作日,就要辭退。
2006年9月,張英夫、秦超等19名大學生被鳳陽縣聘為村官。經過半個月的培訓,他們被派到該縣幾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任職。因為不是村民選舉產生,只能在現有職位外增設新職:名譽科技副主任。
“城里工作不好找。”張英夫對記者坦言,他當村官是權宜之計,一旦找到好工作立馬走人。
“他在鳳陽縣城租房住,每次來村里都到我家吃飯。”陳灣村支書任敬志最熟悉張英夫,“他在村里基本沒做什么工作。”
“認識張英夫嗎?”面對這一詢問,陳灣村村民大多搖搖頭,或稱“聽說過沒見過”。
“我鏟過兩堆土;村里修路時,我去過現場,監督村民不要偷工減料。”回顧一年的村官生活,張英夫能想到的事寥寥無幾,“我不太愛說話,跟村民交流很少。”
而這些情況,直到張英夫五六月份連續曠工兩個月后,鳳陽縣有關部門才發現。“這是個教訓,”鳳陽縣委宣傳部新聞科科長馬順龍說,目前一年一次的考核頻率太低,今后考慮一月一次,并讓村領導及時反映情況。“該進來的進來,該出去的出去。”
村里贏得了榮譽,但回到城市的家中卻備受冷落
“我敢說,做村官都是沖著編制來的。”河北藁城市常安鎮小常安村大學生村官李文華為了成為國家的人,放棄月薪1500元的工作,甘當月薪550元的村官,“政府給交納養老險、失業險、醫療險和工傷意外傷害險,這些待遇對我的誘惑力很大。”
與其他大學生村官不同,李文華是工作3年后來應聘的。
2003年,李文華畢業于石家莊師范專科學校。當年,他參加了藁城市教師招聘考試,沒考上,只好進入私立中學教歷史、政治。
“在私立學校當老師月工資1500元,高過當地平均收入。但這幾年私立學校招生越來越困難,心里總感覺不踏實。”在李文華看來,要想下半輩子有保障,進入體制內是最好的辦法。2006年10月,他報名應聘當村官,并以第一名的成績如愿以償。
雖然對得到一個編制并沒有十足把握,但2007年1月5日,李文華還是來到了小常安村,“也許是個機會,先抓住再說,村官畢竟也算國家的人,任滿后總不至于被踢開吧。”
“動機是有點不純,但來了就要好好干。”李文華對目前的村官生活自我感覺良好,“2007年8月15日,我和另外四個大學生村官組織了一場‘石家莊絲弦演出,觀眾有1000多人,河北人民廣播電臺、藁城電視臺、藁城報社都報道過。”
石家莊絲弦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劇種,表演熱烈、火爆,鄉土氣息濃郁。“當前一切向錢看,群眾的文化生活很匱乏。”李文華希望傳統藝術成為重建農村文化的一顆棋子。
不過,李文華最得意的,是他辦了每周一次的免費學習班。
“講課內容很雜,如父母應尊重子女的選擇,子女應懂得對父母感恩;什么是光榮,什么是恥辱。”李文華畢業于政教系,結合歷史講政治是他的特長,“這么做,主要是想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小常安村是常安鎮鎮政府所在地,人口約3800人。“和中國很多鄉鎮一樣,這里學生流失率很高。比如初一學生有80人,到初三時,能剩下40人就算不錯了。”隨之而來的問題讓李文華憂心忡忡,“整天沒正經事做,這些孩子就沉迷網絡,結伙打架,搶劫盜竊。”
“農閑時候,每周講課一次,每次至少有二十多人來聽,其中主要是青少年。”這讓李文華很有成就感,“我快成孩子們的偶像了。”
可一回到家里,李文華的快樂就被澆滅了。
“老婆想買衣服,可我實在沒錢,吵架成了家常便飯。”李文華算過一筆賬,“我每月工資550元,給女兒買奶粉200元,摩托車加油50元,手機費50元,電費30元,七扣八扣只剩220元供日常消費,哪里有錢買衣服。”
村官之后,路在何方?李文華不清楚答案,也沒人能給他答案。他只是知道,成為國家公務員是支上上簽。
“大學生村官中認真做事的人很多,但迫于生活壓力,一找到好工作就開溜。”李文華在迷茫中期待著屬于他的那份好工作,“如果工資提到1000元,跟當地普通居民差不多,我還愿意接著做村官。”
各方觀點:
學生:小小天地,大有作為
王彩虹(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法學專業,現任北京市平谷區馬坊鎮法律顧問)
農村的廣闊天地,相信我們將來肯定會大有作為。我也呼吁有志青年都能夠來農村工作,給自己一個鍛煉的機會,也造福了一方百姓,何樂不為?我相信人的一生,總應該有所作為,做的千千萬萬的事情之中,總要有幾件是有意義的,這樣才不枉此生。
我這個人并不善于總結什么,只是有感而發地說一些東西,來農村工作是我的初衷,雖然別人可能會說這樣的想法沒有什么新意,很冠冕堂皇,很俗氣。不過我覺得這是我最真實的想法。我現在不理解為什么我們只是單純地想來農村工作,卻被弄得很復雜似的,在這里我想說,我們只是建設者中的一員,普通得再普通不過了。也不要再說我們是什么“村官”,我們只是助理,服務百姓,造福百姓才是我們的職責所在。
學校:服務要解決好“入口”與“出口”的問題
羅曉文(成都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團委書記)
大學生到基層存在這樣幾個方面的問題:時間太短,還沒適應就走了;待遇太低,無法解決溫飽;眼高手低,人浮于事;出路迷茫,有后顧之憂;本地官員和外來大學生難以相容。
我建議,大學生到基層服務要解決好“入口”與“出口”的問題,一方面要選擇真正有才干、有抱負、能吃苦、能務實的學生到基層,并用優厚的待遇吸引優秀大學生;另一方面,為大學生創造有利的工作和成長環境,讓他們的個人才干得到充分發揮。
專家:農村教育應得到更多實惠
嚴雨龍(《光明日報》評論員)
農村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贅言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科學發展以人為本,教育公平是未來也是現實。“城鄉統籌教育為先”,這理當成為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和諧社會構建的共識與堅定的理念。重要性決定了它的“重點”性——工作、政策、機制、體制、輿論等等的關注傾斜,希望不是無盡的期盼。
教育是祖國的明天,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只要這個“希望”是熱火的,我們自己再苦點、累點又有什么呢?讓發展的成果惠及更廣大的人民群眾,農村教育應當得到其中更多的實惠。
各地動態:
河南:平均每四個村一名大學生村官
2007年4月18日,由團中央、教育部、人事部、農業部等部門共同組織的優秀大學生農村創業巡回報告團在河南農業大學大禮堂進行巡回演講,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大學生村官周倍良、趙常國、李愛玲、覃柳芳、杜翔為河南省大學生作了精彩報告。他們的先進事跡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大學生,激勵河南省大學生扎根基層、建功立業。
據介紹,截至目前,河南省共選出大學生村官11130名,現在崗人數10864名,覆蓋到了全省22.5%的行政村。
江蘇:千余大學生競聘“村官”
“五一”長假期間,江陰有1595名大學生滿懷憧憬走進考場,為成為一名“村官”奮力一搏。據初步預估,江陰此次選聘“村官”的考錄比例將達到16∶1。
從2007年起,江陰市在全市范圍公開選聘100名遵紀守法、熱愛農村基層,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以上學歷,年齡30周歲以下的大學生“村官”。100個名額引來了數千名競爭者,經過嚴格的審查,1666多名大學生拿到通行證,1595人參加了選聘筆試。
據悉,“村官”選聘筆試嚴格參照公務員考試的程序進行,通過筆試的考生還將經歷面試、資格審查和體檢三道關,最終勝出者將在培訓后正式走上“村官”崗位。
山東:力爭村村都有一名大學生
據山東省高唐縣人事局張局長對《大學》記者介紹,2007年高唐縣一共為農村配備了101名大學生村官,這些村官是從670余名報名者中選拔出來,全部屬于畢業之后待業在家的大學畢業生,張局長還介紹,高唐縣一共有145個行政自然村和19個農村社區。縣里要求在2008年底之前達到村村一名大學生干部的要求,據悉,這些村官的服務年限為 3年,其任期內享受城鎮事業單位人員待遇,期滿之后如果報考國家公務員時,其筆試成績可享受加4分的優惠待遇。
內蒙古:首批大學生村官上崗
2007年4月,內蒙古扎蘭屯市的40個村迎來了他們的首批大學生“村官”,40名“駐村大中專畢業生”將在村主任助理的崗位上工作3年。
據了解,這40名學生是該市啟動“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后首批錄用到農村基層服務和鍛煉的大中專畢業生,他們大多數來自農村,畢業于農、林、牧、水和經濟等專業,按照“就近”原則直接分配到村里。扎蘭屯市政府每年將從當地財政拿出近26萬元作為這批“村官”的生活補貼。
媒體視點:
留住大學生村官不能只靠戶口
據《新京報》日前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北京應聘村官的年輕人群中,大部分人是奔著北京戶口這一特殊資源來的,甚至一些大學生只是把它作為進京的跳板。
人事部門用“北京戶口”留住大學生村官無可非議,在條件相對艱苦的農村,要想留住人才,是需要點特殊手段。但并不是只有北京戶口才能發揮唯一作用,對這個帶有實驗性質的人才選拔機制來說,還需要花更多心思去科學設計。
選拔和招聘新的村官,不應只把目光放在為大學生找出路上,這可能會對上任后的村官產生心理暗示,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責任意識不強;村官對農村基層組織的充實,不能只停留在提高農民文化素養的層面上,還要從提高管理層面上賦予新的思維和角度;被選定的村官在農村付出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還該包括對農村政治文明的改革甚至示范。
留住大學生村官,還應從“行政責任”、“公務員提升”、“人才價值目標”等方面,為他們設定更寬闊的出路,這樣才能避免出現村官因專業不同、地域不同,而出現的管理水平上的參差,也不至于讓新村官有“鍍金”的想法。(《新京報》)
選派大學生村官忌“虎頭蛇尾”
如何才能讓數以萬計的大學生“村官”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踏踏實實地在廣闊農村發揮應有作用,應該是今后選派工作的著力點。從大學生自身來說,要立足長遠,堅定理想信念,不能把“村官”定位在跳板上,要撲下身子,把村里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要把村民的事當作自己的事,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村官”的培養要有耐心,目光看得遠一些,就像一個醫生,剛出來膽量、經驗都不夠,越往后看的病人多了,積累的經驗教訓多了,慢慢就成了好醫生。
此外,各地組織人事部門尤其要注意把握好方向,不能簡單地把選派大學生當“村官”當成一個運動、一陣風,政策要有頭有尾,善始善終,既要從制度上防止一些大學生當“村官”的投機行為,又要充分考慮到大學生村干部的出路,拿出有效的舉措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鼓勵他們真正長期扎根農村。
選派大學生“村官”是一件新事,不是一時也不是某一部門的事情,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做長期不懈的思想準備,只要全社會參與、多部門聯手,這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就一定能夠辦好。
(《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徐 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