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深
每年春季,是全國高校研究生招生復試的關鍵時期,“考研大軍”的目光緊緊跟隨著高校發布的招生信息,然而,2007年3月5日,廈門大學研究生院決定,同意劉方權等6名研究生的退學申請,并對洪一慶等20名研究生作出退學處理。這一消息一經發布,立刻引起一片嘩然。
新聞回放
2007年3月12日,一則“廈門大學20名研究生被勒令退學”的新聞見諸報端,對此廈大研究生院林亞南副院長這樣解釋:“這是媒體報道時用詞錯誤,不是勒令,是有6名學生主動退學,其他的學生按照退學處理。”
“以前的勒令退學是被迫退學,現在除了學生主動提出的退學以外,還有一些情況,學校經校長辦公會議研究決定做出退學處理,這屬于被動退學。被動退學的學生包括超過注冊報到時間仍未到校報到的學生、在規定年限里不能完成學業的學生,等等。按照學籍管理條例,經校長辦公會議通過,這些學生不再享有學籍資格,但這并不是對他們的一種懲罰。”。
對于勒令退學,在2005年3月,教育部修改并新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提出:“取消了勒令退學這一種處分形式,保留開除學籍的處分形式,并規定對受到開除學籍處分的學生改為發給學習證明。”
盡管沒有“勒令退學”做噱頭,廈門大學26名研究生退學仍不能逃開大家關注的目光。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學籍管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表示,多名學生在學期伊始被退學處理有著客觀理由。按照教育部的規定,高校學生退學必須經過校長辦公會議討論決定,由于校長會議召開次數有限,一次校長會議上可能討論的是前后兩個學期的學生退學事項,集中發布決定,因此顯得人數眾多。然而即使如此,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學籍管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仍表示,北京大學近幾年還沒有一次處理過這么多的學生退學事件。
那么廈門大學何以一次性有如此多研究生退學?
調查結論
自動退學6人
“碩”不如“博”
劉方權是廈門大學法學院2004級高校教師系列碩士研究生,他給出的真實退學理由既讓人意外又覺得在情理之中:“我已經不讀廈門大學的碩士研究生了,因為我現在在讀四川一所大學的訴訟法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因為考的是同等學歷博士研究生,所以即使沒有讀到廈門大學的碩士學位,也可以投考。我是2006年考上的博士研究生,同時我就在廈大退學了。” 而之所以放棄讀了一半的碩士研究生而轉去讀博,是因為就業的原因。“我現在在福建一所公安學校做教師,在高校任教,博士學位自然比碩士學位有更大發展空間。廈門大學的法學碩士規定學制是三年,如果我一邊教課一邊完成論文,可能還要拖上一年,而拿到博士學位的時間也差不多是三到四年。花費同樣的年限和精力,讀碩士就顯不出優勢了,不如讀博士。”
劉方權的退學原因從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碩士生就業的尷尬。一邊是碩士生對自身的期待值高于本科生,一邊是用人單位對碩士生的青睞逐年降低。隨著研究生的就業率降低,2007年研究生入學考試報名熱度猛降,報考人數僅比上一年增加了7000人。這個數字比此前專家預計的150萬人少了一大截,增幅僅為0.55%,不再持續2005年將近20%的增長率。
學業不如事業
更多中途放棄深造的研究生屬于林亞男副院長提到的“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完成學業”。張正東正是這次廈門大學退學研究生名單中的一員。剛過30歲的他三年前考上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2003級有機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2006年10月27日,他向學校申請退學,退學理由是“創業”。
他讀研究生期間,自己經營了一家企業,主營石油、化工、塑料、橡膠、煤化工,做的是他的本行。據他描述,因為創業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他分身乏術,不能兼顧導師的課題和項目。在創業和學業的衡量中,他最終選擇了創業,因為“拿了學位也還是要創業的,錯過了時機反而不值得” 。
25歲的孫明,2005年順利考取海洋與環境學院海洋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一年后,也向學校提出退學申請,理由是“學習興趣已轉移,并且已經找到工作”。
一個導師一群研究生
廈門大學現有博士研究生導師340人,碩士研究生導師570人,這個師資規模已經相當可觀,然而廈門大學注冊研究生人數達到14000余名。這樣平均下來,每一名導師將帶15名研究生。林亞男副院長說,實際教學中,各種科目的情況有很大的差別。
據廈門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黃海說,她的導師帶了4名碩士研究生,一般藝術科的導師只帶一到兩名研究生。這就意味著,在其他學科上,一名導師可能帶幾十名研究生。“像管理科和經濟科的導師,一人帶二十多個學生的情況也是有的。”林亞男副院長說。
湖北省教育廳副廳長、全國人大代表周洪宇針對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一個導師帶上20名研究生,導師叫不上學生的名字并不稀奇,甚至有的學生直到論文答辯時才見導師三四次面。這樣的資源配比,怎么叫導師指導學生?況且,學生多了,導師有限,就容易產生導師依個人偏好顧此失彼,學生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容易出現很多問題。”
其它
25歲即考上廈門大學管理學院2005級會計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的張飛,可謂是一路“平步青去”,而他提出退學的原因則是他爭取到了赴香港的學習機會。
學院處理20人
被學校作退學處理的20名研究生中,有18位研究生是因為超過在校年限未能完成學業;另2位是從去年9月至今無故未到校注冊、學習。
例如研究生胡敏升被退學的理由是,按照廈門大學的規定,經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在校課程為3年,碩士生完成學業不應超過5年。然而直到2006年,胡敏升仍未通過畢業論文。胡敏升的同門師妹也表示,“自從2003年投入胡敏升同一導師門下讀研后,從沒有見過這位師兄。而他一直沒有完成畢業論文的原因至今不清楚。”
鏈接一
其他高校研究生退學事件
北京某高校的金融系碩士研究生武俊,在看過“研究生周賢亮退學事件”的報道后,也選擇了退學。他提出退學的原因與上面提到的都不同,他是因為“受不了這種大學‘五年級、六年級的教育模式”而主動退學。武俊列舉了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幾大罪狀。罪狀之一是填鴨式教學,學生沒時間搞科研,碩士研究生淪為“大五、大六”學生;罪狀之二是導師忙著拉項目,研究生成了導師的“小工”;罪狀之三是研究生擴招,一個導師帶幾十個研究生,有的導師甚至連自己研究生的名字都叫不上,更別提輔導。
2005年,清華大學博士生王垠向清華大學寫下了近萬字的退學申請。退學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不認同學校的博士生培養模式,二是不愿充當導師掙錢的工具。
同樣,選擇退學的研究生們大多表現出了對學術環境和培養制度的不滿。他們中也有人對導師不滿,“導師官職頭銜太多了”。退學不久的某高校研究生潘華認為導師忙著處理行政事務,根本沒有時間理會弟子。
潘華還說,能否申請到一個好課題,更多的要看導師有沒有社交能力,而不是只看導師的科研水平。申請到課題的導師變成了老板,弟子成了打工仔,學術殿堂也就成了賺錢的地方。而一起做實驗的同學不是在為找工作郁悶,就是為實驗沒結果而煩惱,整天焦躁不安,身在學營,心在“錢”途,根本無心搞研究。
北京某高校一位碩士生表示,在自己導師所帶的8名弟子中,真正對學術研究感興趣的只有兩名。
而北大在公布近期教育研究成果時指出,在研究生教育現狀調查中,有56.9%的碩士生導師和47.8%的博士生導師認為研究生質量在下降。
鏈接二
最牛退學生——我看不起學校
一、從重慶工商大學自動退學的學生周家亮在網上發表了措辭頗為激烈的帖子,他寫到:“被學校騙成這樣,居然還被蒙在鼓里,讀書讀成這樣,難怪日后找不到工作……鄙人02級金融系3班周家亮現住墮落街(已自動申請退學,申請書上寫明理由:看不起學校)。”
雖然“退學”在曾經無比神圣的中國大學校園里屢見不鮮了,但以“我看不起學校”為由申請退學,還是引起各界的嘩然。
二、“再熬8個月,不就熬過去了嗎?”許多人對蘇楊在大四上學期的退學舉動大惑不解。
身在福建某高校的蘇楊,突然覺得呆在學校里學不到什么有用的東西,再加上退學前兩三周,他變得很暴躁,一點兒小事就和同學大動干戈。他覺得無法控制住自己,“感覺只要待在學校一天就呼吸不過來。” 于是他選擇逃離學校。
李如(化名)則是和妹妹在2005年一起退學的。兄妹倆在北京同一所大學同一個班級上學,專業是計算機應用。大一暑假時兩人一起退學。其時,李如在班里任學習委員,妹妹擔任團支部書記。李如認為,計算機應用需要不斷實踐,但學校提供不了多少實際操作機會,這在他看來太不可思議了。 而妹妹的退學理由是學校層次不高,學風不好,老師上課也沒有激情。150人的課,過了40分鐘,教室里學生就剩一半都不到了。她寧愿去北大做一名旁聽生,也不愿意再回這所學校了。
對于學校辦學層次和水平的不滿,成為主動退學學生眼中最主要的理由。據報道,近年來,山東某地方高校的休學退學率高達5%,許多退學、休學學生的理由正在于此。
而有些學生退學則是為了復讀,這同樣基于對學校層次的不滿。
據新華社報道,2002年至2006年,吉林大學退學學生超過200人,其中一部分是主動退學的學生。
該校學生處管理科科長孫繼平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學生主動退學的原因包括:不適應環境、天氣等;身體患有嚴重疾病,經治療后亦不能繼續在校學習;報考專業、學校不理想;出國、移民等;自主創業或荒廢學業等。
思考
高校教育無法給大學生一個滿意的“產出”
在大學生主動退學率攀升的同時,各界人士也在反思其背后暴露出的高等教育體制的種種弊端。
一個網名叫“任天寂”的學生,在黑龍江某高校讀大三時退學。他在網上寫下了《中國教育萬言書》,并注明是“一個退學大學生的自白”,他認為,我們要解決的問題主要不是學校問題,而是教育觀念問題。他覺得,與其在學校受折磨混張文憑,不如自己退學開辟一條自由讀書的道路。
在一些退學者眼中,目前的高等教育投入產出非常不成比例,高昂的學費背后能否獲得對應的收益,大學生們都此都心存懷疑。
上海交通大學熊丙奇教授認為,高校教育不能最終給大學生一個滿意的“產出”,確實是一部分學生選擇退學的重要原因。在目前的教學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往往只有大學生的身份,而沒有大學生的能力。能力的不足加上高校擴招帶來畢業生空前增多,就造成巨大的就業壓力。
鏈接三
13所高校調查顯示大學生退學八成因網癮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國13所高校的調查顯示,大學生網絡成癮問題日趨嚴峻,80%中斷學業的(包括退學、休學)大學生,都是因為上網成癮。
2006年,武科大校報編輯部派出記者團50余人,對校園周邊網吧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暗訪,結果發現,僅該校本部周邊網吧就有25家,擁有電腦1600余臺。
調查顯示,約七成大學生,每周上網1到2次,上網時間大約為5小時,一成學生有沉迷上網跡象,每周都有“包夜”記錄。
鏈接四
一個退學生和他的“退學網”
如果沒有退學,25歲的ROMA會和同學一樣,每月拿著不菲的薪水上船工作,往返于亞洲、美洲、歐洲的國際航線上。
退學之前,他是北方某知名海事學校的學生。但現在,他在北京西直門附近租房,做了一名自由職業者。每月接項目多的時候,能賺8000多元,不景氣的時候只能賺2000元左右。
2005年,他突發奇想,建立了中國退學網,“目的在于為全國各地退學的人找到互相交流的平臺。”他認為,退學會造成巨大的心理陰影,他希望退學者能夠走出來,找回優秀的自我。
他至今還記得,剛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心里那個樂。“既是‘211工程重點大學,學費又便宜,能不開心嗎?”
剛入學時,他對大學生活充滿激情,參加了很多社團,甚至還有詩社。但很快他感覺身邊的學習風氣特別不好,大三大四的學長們經常打牌、打游戲,整天玩兒,不思學業。慢慢地,同年級很多同學也陷了進去。他對所學專業也毫無興趣,認為老師講課枯燥無味,而各種航海技術類課本他又一點兒看不進去。
結果,兩年的大學學習,ROMA好幾門功課不及格,連最有自信的大學物理也只考了58分。他因此而自卑、敏感、苦惱,甚至面臨崩潰。到后來,甚至連續兩個月不和同學接觸。
猶豫了近一年時間后,他在被學校勸退之前,自己主動選擇了退學,也為了留得僅存的尊嚴。離開后一周左右,同學告訴他,新出的一期校報登了他的一首晦澀難懂的詩。這是ROMA眼中兩年多學業的唯一成果。
ROMA至今也不敢告訴父母他退學了。他的老家在甘肅農村。ROMA說,考上重點大學給父母添了光,如果說退學了,父母一定不能接受。“他們只知道我現在收入穩定,能養活自己,能定期寄錢給他們,這就夠了。 ”
2005年,生活穩定下來后,他建立了“中國退學網”。網絡曾給過他自信,早在2002年,他就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網站,幾個月時間內就有2000多名會員加入,人氣很旺。
而現在,“退學網”的流量并不大,上線人數每天基本保持在三四百左右。但這個網站卻很快聚集一批有著相同經歷的人,他在網上發帖征集各版版主,很快就有人回應。
當然,ROMA也曾想,如果時間可以倒流,有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自己會怎么辦?但每想至此,他就不愿再想下去了,用自己的話來說,或許有些人真的不適合在學校的規章制度下學習。
(責任編輯:劉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