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良
在大規(guī)模教學考試中,命題的目光常常會聚焦在試題的區(qū)分度、難度、效度上,毋庸置疑這是正確的。從語文中考來看,從中考的特殊需要出發(fā),將考試的目標集中在考查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方法和能力上也是正確的。在命題過程中,為了要滿足畢業(yè)與招生的需求,我們也常常會過多地關注題目的難度、效度、信度。幾年命題下來,我們常常感到:在試題命制的過程中除此而外就沒有我們要追尋的東西,沒有要理性思考的東西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在命題過程中,常常會有一些東西頑強地冒出來迫使我們不得不拓展視野,作理性的抉擇,這就是能否將一份試卷作為一篇好的散文去“寫”,也讓它如散文一樣看似“形散”,但細品主題赫然在胸。人文情懷,這揮之不去的冤家就這樣盤踞著我們的心,讓我們嘗試著在它的觀照下命制出一份又一份被廣大師生矚目的試卷。
中考命題能否確立一個主題?這一問題曾困擾著我們的思考。我們也曾將中考僅僅視作知識與技能、方法與能力的考查,僅僅視作高一級學校提出分值量標的考查。這樣的思考肯定是正確的,因為中考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考試檢測學生知識掌握及運用的程度,并通過這種檢測將學生的語文閱讀和交流的水平,分出較為清晰的層次,便于高一級學校的招生選拔。但如果我們的命題思想僅僅停留在這上面,又不免感到有點遺憾。因為中考試題的題干要求無法讓考生表現(xiàn)出所有行為特征,也不可能觀察到考生的所有表現(xiàn),包括人文情懷表現(xiàn)。所以,考生在審讀試題及試題材料的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潛在的思想與情感的變化,常常被我們忽略了。而許多人多年后還在回憶當年考試時的作文題,回憶試卷精彩的文章,這就從一個側面告訴我們,考生在考試時的審讀不僅僅滿足了他答題的需要,而且會對他的其他心理特質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我們的遺憾正是在命題中忽略了學生也能通過一場考試接受一次人文熏陶,也能通過一場考試接受一次人文教育與心靈洗禮。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下我們感到有必要改變命題思路,特別是改變以往整份試卷缺少靈魂,只關注拼湊題目的弊端,能命制出像優(yōu)秀散文一樣的“形散而神不散”的試卷來。試卷不僅僅有試題的累加,還有了主題,有了結構試卷的主線,就像一個生命體一樣,除骨架外還有了靈魂,這樣的構思無疑是令人興奮的,也讓我們第一次有了“創(chuàng)作”的快感。
2007年我們以“文化”為主題打造試卷,設計了這樣一組主打題:
第一題:很多文化遺址、文化景點、文化產(chǎn)品都是很好的語文資源,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和認識,有待我們?nèi)ケWo和建設。請以“文化”“保護”為主題詞,結合本地的文化元素寫一段議論性的文字。
要求:①所寫文字中必須出現(xiàn)“文化”和“保護”兩個詞語,必須點出具體的文化元素名稱,如阿炳故居、霞客故居、梁祝遺址、紫砂、錫繡、漢畫像石……②不少于50字。
這道題中所列文化元素以本地的為主,兼及其他。目的在通過一段有關文化保護的議論性文字的寫作,讓學生能真正意識到文化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從學生答題來看,他們對文化的思索是積極的,對具體的文化元素的認識也是發(fā)自肺腑的。在文化元素的搜索過程中,在保護文化資源的深刻思考中,學生的文化意識又一次得到了強化。
第二題:據(jù)媒體報道,在紹興,“魯迅經(jīng)濟”火了,“咸亨酒店”作為商標市場價值已達1.5億,成為名副其實的金字招牌,魯迅筆下的魯鎮(zhèn)、烏篷船、社戲,如今都開發(fā)成了旅游項目。但紹興魯迅紀念館剛成立時帶著虔誠與朝圣心情參觀的游客如今日見其少了,很多人進去了只是忙著拍照留念,買土特產(chǎn),很少有人看完所有的展廳。如果你是導游,你將怎樣結合你所了解的魯迅來引導游客參觀魯迅紀念館?請你寫一段導游詞,不少于80字。
魯迅應該是民族靈魂的象征,是近現(xiàn)代民族文化的主題元素,永不屈服,永不低下頭顱早已是民族文化元素中最為珍貴、最為輝煌的元素。但在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下,魯迅成為了經(jīng)濟符號,并正被我們漸漸遺忘。面對漸行漸遠的魯迅精神,我們的心是悲涼的。正是因為這原因,我們想讓學生在答題中,能切切實實地幫助他們回憶起雖然有限但異常寶貴的魯迅作品片段,能重新喚起他們的魯迅情結。答題中,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魯迅崇拜與敬仰的感情令我們動容。
第三題是作文題: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許多歷史上的偉人、名人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成長,如孔子、孟子、張衡、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施耐庵等偉人的人格、學識、作品對后人的教育意義是巨大的,許多后人正是在他們的引領下取得成績、走向成功的。在你的三年初中語文生活中,你肯定也被這些偉人、名人感動過,激勵過,以至不能忘懷。
請以“我在_________________的引領下”為題寫一篇文章。
一個沒有偉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個有了偉人而不知珍惜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尊崇偉人,學習偉人,理應是中學生必備的優(yōu)良的文化品格。無論學生用何種形式表達,選擇哪位偉人名人來寫,只要他選擇了,寫了,只要他被文化天幕上的一顆星星感動過,有過一次心靈的對話,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在閱讀這一大板塊中,我們選了《田單即墨之戰(zhàn)》,讓學生感受到民族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多姿多彩。我們還選了《綠色之戀》,讓學生體會“天人合一”的文化境界。
2007年的嘗試無疑是成功的,圍繞主題來選材,圍繞主題來設置題目,讓學生在答題中不僅僅顯示自己知識、技能、方法、能力的最高水平,而且還能受到主題統(tǒng)帥下的材料的巨大影響。它第一次告訴我們換一種角度,換一種思考模式來命題能給人新的啟示和享受。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一如既往在2008年試題命制時依然按照確立一個主題、設計一組題目的要求來選材和設計題目。2008年是我們多災多難的一年,也是人性光輝閃耀的一年,也是民族振興的一年。太多的感動,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感慨,使我們的命題思考變得格外凝重和深遠。為此,我們將2008年中考語文試卷的主題詞確定為“生命”。生命所涵蓋的內(nèi)容是非常廣闊的,我們主要選擇了“堅強”“感恩”作為命制試卷的主題。
第一題:下面是一篇新聞報道的主體部分,請你用一句話概括它的主要信息,不超過10個字。
汶川鎣華鎮(zhèn)中學初一(1)班鄧清清被武警水電三中隊的搶險官兵救了出來,她說:“在下面,我怕。我又冷又餓,只能靠看書緩解心中的害怕!”
另一個被埋在廢墟里的叫羅瑤的女孩在手腳受傷的情況下,一遍遍地哼著樂曲,靠著“鋼琴夢想”激勵自己不要睡著,結果她戰(zhàn)勝了死神。
第二題:汶川地震災難中,三歲的郎錚獲救的一瞬間,他緩緩地舉起稚嫩的小手,向施救的解放軍叔叔敬禮,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謝謝”幾乎成了所有獲救者被救那一刻的共同語。感恩涌動在每一個獲救者的心間。假如你就是一個獲救者,請你用一段話表達你的感恩之情。要有適當?shù)拿鑼憽?/p>
汶川地震是民族之痛,但在地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生命的堅強、人的悲憫情懷和感恩情懷的光輝又給了所有民族子孫以莫大的激勵、感動和引領作用。這兩個題目所用材料均和孩子有關。孩子是最淳樸最坦然的,他們的行為不染一點兒塵渣,沒有一絲一毫的做作,完全發(fā)自肺腑。廣大考生又和他們最少距離,最能心靈共通,也最能接受他們的行為價值。學會堅強,懂得感恩,是一個人最起碼的精神素養(yǎng)和道德底線。讓考生在答題過后哪怕能留下一點點有關鄧清清、羅瑤、郎錚的印象,我們也就覺得足夠了。學生的答題很是感人,感激、感恩深深地撞擊著他們的心。有學生這樣寫道:“謝謝你們,當天崩地裂的那一刻,我害怕極了。墻壁屋頂向我壓來,我被這片黑暗困住了,四周沒有人的聲音,只有一波又一波的搖晃震撼。我以為就要這樣死去了,在這樣的孤獨陰暗中長眠。可正是你們——解放軍叔叔給了我生命的太陽,我將永遠銘記你們的恩情。”“我不知道應該用什么來表達心中的感激。當我被埋在廢墟中,當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將我吞噬,當恐懼鋪天蓋地向我襲來,是你們用雙手扒開鋼筋混凝土塊,將第一束陽光灑進我的心里,你們是我最親的人!”
第三題是作文題:撇和捺互相支撐就成了“人”,在人生的歷程中常常離不了他人的支撐。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常需要向人傾訴;在急風駭浪的時候,常需要有人幫扶。在時間的流逝中,總有人是你最想依靠的。
請以“我最想依靠的就是你”為題寫一篇文章。
生命在行進的過程中總是要和其他生命有某種關系,一個人少不了其他人的幫助、影響、扶持。當考生告別初中生活時,通過這道題的寫作,能勾起他們對幫助、扶持、關愛、教育、指點過自己的人的回憶,并能心存感激、感恩之情。這是命題者最大的目的。學生在作文中挖掘生活素材,組織生活細節(jié),用如泣如訴的文字描繪著關愛、親情、感動,傾訴著對父母、長輩、師長、學友的深情。
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我們同樣從“生命”出發(fā),圍繞主題詞來進行。
古文《芳容至孝》寫的是古代周芳容歷盡千辛萬苦千里尋找父親骸骨,并負父骸骨歸葬祖墓旁的故事。這對孝心漸漸淡漠的中學生來說,應該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賈平凹的《泉》訴說的是老槐樹被雷電擊折,又被人劈成柴火,但生命不滅又頑強地靠樹樁生出嫩枝使生命得以延續(xù)的故事。故事雖然簡單,但寓意是深刻的,發(fā)人深省的。讀完這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回答完所給的題目后,考生對“生命堅強”“生命不息”的思考也將繼續(xù)下去。
用一個主題來設計并命制試卷,用一個人文話題作為靈魂來結撰整份試卷,不僅使試卷有了凝聚點,而且有了血肉,有了神氣,有了較強的熏陶與心靈滲透作用。這就使中考試卷回避了拼湊,摒棄了零碎,避開了單純的工具性的檢測,使人文情懷完整地進入試卷,增強了人文情懷扣人心弦的力量,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在中考命題上得到了較好的落實。
(江蘇省無錫市教研中心 2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