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貴 郭 鋒 董英英 曹 冰
2008年湖北省宜昌市中考語文命題特征可以簡單概括為:穩中求變,變中求新,新中求活。所謂“穩”,即今年繼續堅持兩個“不變”:堅持開卷考試的政策不變,堅持能力立意的方向不變。所謂“變”,即對試卷板塊進行了部分微調,把原來閱讀板塊中涉及漢字的相關考題調整到第一部分,與原有的“書寫”板塊合并為“漢字”板塊。所謂“新”,即在保持歷年語文試卷的基本特色和歷史面貌的前提下,在考查內容和題型設置上力求創新,適當創設新考點、新題型。所謂“活”,主要指題型設置上力求靈活,在題材選擇上力求鮮活。
以“繼往開來,返璞歸真”為命題宗旨,2008年語文中考試卷向大家展現出更加成熟、開放、理性的面容。
一、堅持改革方向,順應歷史潮流
宜昌市語文中考改革,受到了語文教育界及社會人士的持續關注,此中有贊譽,有質疑,也有責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們已經欣喜地看到:宜昌市提出的“突出能力,注重運用,聯系生活,取材課外”的命題原則,已成為當前語文中考命題的主流趨勢;“得法于課內,運用于課外”,以能力立意的做法,已成為業內人士的命題共識。這使我們更加堅信宜昌市語文中考改革的大方向是完全正確的。
1.能力立意,開放和探究成為試卷不變的主旋律
2008年中考語文命題堅持能力立意的方向不變。試題共28道小題,考點設置“以讀寫為重點,以能力為皈依”,全面考查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其中只有三道小題是考查學生單純的識記,分別是書法常識、古詩詞積累,共5分。有25道小題考查的是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占試卷權重96%。沒有涉及名詞術語,沒有孤立考查語文知識,沒有機械分析,為考生發揮個性思維和展示自我能力提供了一個開放的空間。
能否考查考生探究學習的能力和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的能力,應該是當前衡量語文命題技術的一個重要參數,綜合性學習正是集中體現這一元素的重要內容。以往我們在考卷中通過提供相關的學習材料來創設活動情境,幫助學生置身于具體場景,借以考查學生探究和實踐的能力。今年命題我們則開創了隨題體現、自然滲透、綜合考查的新思路。我們不追求材料的集中,而講究內在的整合,不單設“綜合性學習”的板塊,而機巧地關照這樣的考點,更加自然真實地考查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本次命題我們把“探究地震的發生和破壞力”作為綜合性學習的主要內容,在閱讀材料二中安排《地震》一文,著眼于對閱讀能力和篩選提煉信息能力的考查和對地震的成因、級別、類型的探究,在小作文中,將探究的內容進行寫作。這種“形散神聚”的考查更加開放,更加契合生活的本質,反而增強了語文的實用價值,為“綜合性學習”的考查走向實際應用提供了理想的平臺。
2.單設漢字板塊,借鑒和推廣傳統母語教學中的先進理念
2008年語文中考命題,試題共分三部分:漢字、閱讀、作文,分值分別為:10分、50分、60分,總分為120分,時間為150分鐘。
今年有關識字、寫字的內容有所加強。原來閱讀板塊中涉及漢字的相關考題調整到第一部分,與原有的“書寫”板塊合并為“漢字”板塊,分值也由6分增加為10分,與課標的板塊相呼應。關于“漢字”的教學內容和要求,“課標”共提出了三項要求:會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我們以前的“書寫”板塊往往只考查了“書寫規范漢字”這一個點,2007年增加了書法常識內容,今年繼續增加了漢字音、形、義的考查。通過這種微調,“課標”第一板塊的三項要求就都關照到了。
當然,今年的語文試題有意識地將“漢字”單獨列為一個板塊,具有在中小學階段進一步引導廣大師生關注和強化“漢字”教學的意思。因為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是漢語學習的起點,是基礎中的基礎,與閱讀和寫作能力的發展有很強的關聯性。在中小學階段適當強化“漢字”教學,不僅將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而且將更符合漢語本身的學習規律。自古以來,我們的漢語教學就是很重視“字”的教學的,一般情況下,經學和小學是同時起步齊頭并進的。推進語文新課改,既應該學習和推廣母語教學中的先進理念,更應該總結和借鑒母語教學的傳統經驗。
二、取材開放典雅,感應時代脈搏
宜昌市近年的語文試題,都能夠有意識地選擇那些格調高雅、行文典范、語言優美的文章進行設點布題,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最好的閱讀材料,同時也為命題者找到了最合適的考試載體。
1.圍繞主題選材,兼顧多種文體
2008年中考語文試卷的閱讀材料,要么從經典中篩選,要么從美文中提煉,文章典雅,語句凝練,意味雋永,文化含量高,人文色彩濃,非常適合中學生閱讀。全卷設計嚴謹,整體性強,選文圍繞“自然”主題展開,角度新穎,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和審美性。所選用的五段文字涵蓋了文言文、說明文、記敘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性散文,兼顧各種文體,不僅具備良好的測試功能,而且體現了語文學科的鮮明特征。增加了考查的廣度,更能全面考查學生的語文素養。
“自然之風物、自然之災變、自然之人生、自然之季節、自然之意境”五個標題清晰美觀,分別對應選文《觀月》《地震》《特質》《早秋的精神》《詩意山水》,既提升了試卷的文化品位,又讓考生在考試的過程中感受到了人文熏陶;既彰顯了語文學科的人文特征,又體現了考試也是語文學習過程的課程目標。
2、關注社會熱點,傳遞時代精神
宜昌市中考語文命題雖然選材開放靈活,但是歷年來并不追逐社會熱點問題。2008年中考語文命題,我們卻毫不猶豫地把“地震”的主題納入了試卷,顯示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現實意義。畢竟語文學科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人文特征,它影響和熏陶著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今年,關注“地震”題材,是因為它已成為繞不開去的重大主題,是需要考生關注的重大題材,也是語文學科自覺承擔傳遞時代精神、承擔社會責任所應有的選擇。
在對“地震”主題的處理上,我們選取了理性的關注,既體現了鮮明的時代氣息,也體現了語文工具性、實用性的一面。在閱讀二中,設置了“自然之災變”,通過科學小品文《地震》向考生介紹了地震的相關常識。考題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在構題上,命題者重在考查考生對文意的把握,對語言的揣摩,對信息的處理,做到見微知著。第14考題“補充挽聯”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小作文讓學生探究“汶川地震為什么會有如此巨大的破壞力”,凸顯了時代特色。
三、豐富評價內涵,適應課程特征
相對某些考生而言,一場考試的結束,實際上也就意味著整個學習生涯的結束,但語文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卻將成為每一個人學無止境的課程。所以,最準確地反映出學生學習語文的狀況和能力,最大限度地激發起考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愛好,既是我市語文評價改革的一貫宗旨,也是我們本次命題的基本出發點。
1.評價的過程也是指導與學習的過程
考試本來只是一種檢測和評價手段。但是,長期以來,它就像一個金箍罩在廣大師生的頭上,使人動彈不得。往往是上面怎么考,下面就怎么教,已使語文教學園地里出現了嚴重的“沙化”現象。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必須經常調整評價方法,不斷豐富評價內涵,充分發揮評價的指導作用。比如這次命題對書寫板塊的調整,必將影響到語文教師對漢字教學的重視;對詞語考查的比重大大提高,必將促使課堂教學中加重“雙基”的落實;綜合性學習的開放考查,必將提升語言運用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
評價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無數的經驗早已證明,許多知識是可以并且應該通過自我學習而獲取的,考試歷來就是教學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但是,近年來,我們把它變成了學習的驛站,進步的起點,使其成為了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的一座橋梁,賦予了終點之站與起點之美。其中漢字部分第(4)題:請給“日”字分別增加一個筆畫,組成不同的四個漢字,如:目、白、舊、田、旦、申、由、甲、電等。第(5)題在所給句子中找出與“花”意思相近的字,分別是“芳”“英”,這兩道題不僅巧妙考查了字形和字義,更具有趣味性,有利于激發考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2.評價的過程也是反思與創造的過程
教學需要反思,評價同樣需要反思。它不僅可以使我們正視自我,減少失誤,而且可以使我們放下包袱,輕裝前進。近年來,我市語文評價改革一直站在整個學科改革的前沿,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也留下了不少遺憾。而通過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不斷創造,也給全市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在作文教學方面,由于新課標強調學生“有自己的感受和認識,并力求有創意地表達”,近年的作文命題大多以話題式、開放性題型為主,不但沒有內容的限定,也沒有文體的要求。這樣固然有利于學生自主發揮,多元表達,但也使不少學生陷入了無所適從、信筆由韁的寫作窘態。這樣不但改變了學科的能力結構,而且削弱了寫作的實用價值。
今年作文均取材于試卷材料本身,小作文由閱讀材料二《地震》中來,題目自擬,要求考生對信息篩選提煉整合以后有條理地說明。大作文為命題作文《我的季節我做主》,但審題必須關照到閱讀材料中的選文三《早秋的精神》,行文靈活,可采用多種表達方式。這兩篇作文的設置正是我們評價反思的必然結果。它雖然取材于閱讀材料,但又有著更寬廣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內涵,降低了審題難度,提供了寫作空間,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能有效避免抄襲,適應開卷考試的特征;能兼顧文體差異和難易錯落,凸現語言的實際應用。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種反思,使廣大師生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課標精神,改進作文教學。
(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 4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