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旭
在高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由于數學邏輯性強、趣味性少,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為此根據教學的內容,創設教學情境引入新課可以說勢在必行.
一、巧設懸念引入法
只有發現問題,才能去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例如,在講授“等比數列求和公式”時,我對學生說:有這么一件事情,一個富人告訴一個窮人,他愿意在一個月(按30天算)內每天給這個窮人1000元,不用還;但在這個月內,窮人必須第一天給富人1分錢,第二天給2分錢,第三天給4分錢……即后一天給的錢數是前天的2倍,你們想一想富人為什么這么做,是出于好心還是別有用意?此問題一出立即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這么“誘人”的條件到底有沒有陷阱?只有算出“收支”對比,才能回答此題.“支”就是一個等比數列求和的問題,如何求出這個等比數列的和呢?這就需要我們探索出等比數列的求和方法及求和公式了.通過這個例子不但使學生產生求知的熱情及濃厚的興趣,而且對引出等比數列的求和公式起到自然引入的作用.
二、故事講述引入法
數學的枯燥和單調常常會使學生覺得學得非常乏味.為了給單調的數學學習增加一些活躍的氣氛,有的時候在新課引入的時候講個小故事,幫助學生認識數學的作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講授概率第一課時我是這么引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曾經宣稱:一名優秀的數學家的作用超過10個師的兵力.你知道這句話的由來嗎?1943年以前,在大西洋上英美運輸船隊常常受到德國潛艇的襲擊.當時,英美兩國限于實力,無力增派更多的護航艦,一時間,德軍的“潛艇戰”搞得盟軍焦頭爛額.為此,有位美國海軍將領專門去請教了幾位數學家.數學家們運用概率論分析后發現,艦隊與敵潛艇相遇是一個隨機事件,按數學角度來看這一問題,它有一定的規律……
美國海軍接受了數學家的建議,命令船隊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體通過危險海域,然后各自駛向預定港口.結果奇跡出現了:盟軍艦隊遭襲被擊沉的概率由原來的25%降低為1%,大大減少了損失,保證了物資的及時供應.
三、實驗操作引入法
新課程理念要求:注重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即學以致用).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例如講授“橢圓的簡單幾何性質”時,我是這么引入的:今天早上,我在上班路上遇到了隔壁鄰居張木匠.他向我討教一個問題:他在裝修的時候要在一塊長方形的木板上畫一個最大的鵝蛋(橢圓),遇到了點麻煩.他知道用兩枚釘子釘住一根繩子的兩端,再用一枝鉛筆,拉緊繩子,轉一圈即可,但不知道繩子應該多長,釘子應該釘在什么地方.大家也知道用兩枚釘子,一根繩子和一枝鉛筆可以畫出一個橢圓,但是怎么畫一個指定的橢圓就遇到了困難.接下來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木板、鉛筆和繩子,同時讓學生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木板、鉛筆和繩(事先通知過的),讓其中一個同學上來畫,在不斷調整中發現問題的本質,即橢圓中心的選取、實軸長的選取以及焦距的選取,并且指導學生運用c2=a2-b2確定兩枚釘子的位置,指出這是橢圓的一個性質,由最大的橢圓也可得橢圓方程中x、y的范圍等等.從而引出本堂課的內容:橢圓的簡單幾何性質.
四、動畫演示引入法
有時實驗引入會遇到一些困難,如講授指數函數y=a瑇(a>0且a≠1)一節中,引入設計為:做一個折紙(將一張紙對折20次)與珠穆朗瑪峰高度對比.讓學生將一張紙對折20次,遇到了困難.以一張8開紙為例,對折5到6次已經很難再進行下去了.雖然我們不用折下去也可知道第20次的厚度為220倍的一張紙的厚度,但到底有多厚我們就不是非常的清楚了.為了克服這個困難,我們可以借助于多媒體動畫演示.先放一段簡短的有關展示世界高峰雄姿的風景片,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接著顯示用游標卡尺測量普通紙張的厚度情景,最后在屏幕上開設兩個窗口,其中一個借助計算機模擬仿真技術,利用動畫顯示紙片累次折疊以至只需20次居然超過珠峰的高度;在另一個窗口顯示每次折疊后所得折紙的厚度數字,通過視頻技術,動畫模擬仿真,文本信息及適當的背景音樂,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從而達到引入函數y=ax的目的.
五、類比遷移引入法
類比作為人們認識事物、理解規律的一種手段,在新課的引入中也有奇妙之處.我們都知道:數學歸納法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方法,但是很多學生對這種證法的產生或基本原理理解不深,或者只是依樣畫葫蘆.為此在講授數學歸納法的第一節中,可以仿效“多米諾骨牌”之法設計出一種游戲——推磚作類比,立起一長串磚(想像是無窮多塊),距離適當,使得前一塊倒下恰好就能砸倒后一塊,那么推倒第一塊,就會知道所有按規則立的磚都會全部倒下.這樣一來,數學歸納法的原理“躍然而現”,學生也就自然進入學習的高潮.
數學新課的引入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先導.設計巧妙的新課引入,能夠更為有效的組織新課教學,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