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石
摘要:公眾責任保險由于其較強的社會屬性,在維護公共安全、參與社會風險管理、促進社會穩定發展方面有著突出的作用,具有較強的社會管理功能。我國現階段公眾責任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尚未充分發揮,積極推動我國公眾責任保險的快速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社會管理功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民事賠償責任;公眾責任保險;社會管理功能
中圖分類號:F840.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8-0079-02
隨著我國法律制度的不斷健全,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個人在各種活動過程中常常因疏忽或意外事故造成他人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依照法律必須承擔一定的經濟賠償責任。伴隨著公眾索賠意識的增強,此類索賠逐漸增多,影響了當事人的經濟利益、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和日常生活的順利進行。
公眾責任保險正是為適應上述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個人轉嫁這種風險的需要而產生的。公眾責任保險主要承保被保險人在公共場所進行生產、經營或其他活動時,因發生意外事故而造成社會公眾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依法應由被保險人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該險種適用范圍較廣,可適用于工廠、辦公樓、旅館、住宅、商店、醫院、學校、影劇院、展覽館等各種公眾活動的場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政府職能的轉變以及將市場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政府運用經濟手段管理社會和經濟事物成為必然,在此過程中,保險業承擔了一些相應的社會管理功能。而責任保險由于其較強的社會屬性,使得它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日漸突出,逐漸會成為政府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有效補充手段。
一、公眾責任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體現
普及公眾責任保險,把被保險人可能因災害事故造成的對第三者人身傷害和物質損失所依法承擔的賠償責任轉移給保險人,充分發揮保險企業風險評估和防災防損的作用,及時發現和排除公共安全隱患,有利于減少事故,維護社會公共安全。
公眾責任保險承保的是被保險人在保險期內可能造成的他人利益的損失,其直接補償對象雖然是被保險人,但這種賠款實際上是對被保險人之外的第三者——受害方的補償。因此,發生公眾安全事故后,在事故責任人無力承擔賠償責任的情況下,通過公眾責任保險的賠款支付,可以使受害人盡快獲得比較充分的補償,維護受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因而能夠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受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
公眾責任保險具有“賠償替代性”,購買公眾責任保險,可以使企業、個人轉嫁在其經營、執業過程中的相關責任風險,緩解其可能面臨的嚴峻賠償責任與較小支付能力間的矛盾,避免因無力賠償而導致的破產和生產中斷,維持生產的穩定性,維持當事人的正常生活,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和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間接履行了政府一部分社會管理職能。
公眾責任保險有助于解決日益增多的民事賠償糾紛,起到安定公眾心理、降低災難影響的作用。積極開展公眾責任保險,能夠發揮現代保險業的經濟補償功能和社會管理功能,運用經濟杠桿和市場機制管理公眾責任風險,分擔政府在事故處理中的工作,減輕政府財政的壓力,可以改變政府過去作為“最后負責人”的角色,轉而通過經濟手段分散、轉移社會管理風險,改變“群眾受難,政府買單”的被動局面,改善政府的社會管理模式,進一步加強公眾服務和公共管理,不斷完善安全生產監督體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維護社會穩定。
二、我國公眾責任保險尚未充分發揮社會管理功能
公眾責任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發揮有賴于公眾責任保險的充分發展,而公眾責任保險的發展有賴于國家和各地區經濟實力的增強,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和健全,公眾維權意識的提高以及保險經營技術的進步等諸多條件。
(一)我國現階段法律體系不完善
責任是一種法律的創造,當今世界上責任保險最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必定是各種民事法律制度最完備、最健全的地方。因為,只有存在著對某種行為以法律形式確認為應負經濟上的賠償責任時,有關單位或個人才會面臨相關的法律風險,才會想到通過保險來轉嫁這種風險。責任保險的必要性才會被人們所認識、接受。
而目前,我國現有的法律體系還很不完善、不健全,我國尚沒有專門的《場所責任法》;另外,對民事賠償責任的法律界定還沒有統一的明確的規范標準,國家保護民事責任受害方合法權益的法律制度還不夠完善,在事故處理、賠償責任認定等方面雖有法律條款,但在歸責原則、賠償標準、條文表述等方面仍不完善、不協調。影響到事故責任的認定,也影響保險公司對公眾責任保險經營風險的預測。
(二)公眾責任保險發展不充分,保險公司的經營水平不高
從整個責任保險市場來看,國際上,責任保險業務占財產險業務的比例平均在15%以上,美國的責任保險占整個非壽險業務的45%~50%左右。而在我國,責任保險占整個財產險業務的比重一般都未超過5%。2006年,我國責任保險保費收入56.3億元,雖然同比增長24.3%,但仍然僅占財產險總保費收入的3.73%(數據來源:保監會網站)。從保險公司的經營能力上看,我國保險公司在經營公眾責任保險的過程中,無論是在產品開發、費率制定方面,還是在展業、承保、分保、防災、理賠等各個經營環節上,都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經營管理水平不高。
(三)社會公眾對公眾責任保險的認識不充分
很多單位和個人對自己面臨的公眾責任風險估計不足。人們對公眾責任保險還存在許多錯誤認識,例如由于除外責任、免賠額的規定,很多人對公眾責任保險存在著“買了又不賠,買了也白買”的誤解;有的單位和個人對公眾責任保險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投保了公眾責任保險就是承認自己管理經營不善,承認自己存在著安全隱患。會影響自身的聲譽。這些原因導致了我國公眾責任保險的有效需求不足。
三、積極發展公眾責任保險,實現其社會管理功能
政府、保險公司和社會各界應對公眾責任保險有足夠的重視,在資源配置、輿論導向上向公眾責任保險傾斜,加強對相關理論和實務工作的研究,必然能夠推動公眾責任保險的發展,從而有效發揮其社會管理功能。
(一)國家應加強立法工作
法制的健全與完善是責任保險發展的最為直接的基礎。國家應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對保護社會公眾利益的法律予以細化,形成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完善的民事責任賠償機制,為公眾責任保險的開發和實施提供相應的法律基礎和依據。
同時,在關系國計民生、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以及社會穩定的領域,應實施強制責任保險。在許多國家,政府通過立法強制開展的保險中,責任保險種類最多,而在我國,強制責任保險的推行還十分滯后。2008年4月22日,提請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審議的消防法修訂草案明確規
定,公眾聚集場所及高火險企業應當參加火災公眾責任保險。通過法律手段推行火災公眾責任保險,是進一步強化社會組織保障消防安全責任做出的一項制度安排,這為我國推行強制火災公眾責任保險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消防法修訂草案對火災公眾責任保險制度沒有規定實施的具體辦法,相關法律法規仍待完善。另外,以后還可以考慮將校方責任保險等和社會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險種納入強制保險體系,通過公眾責任保險轉嫁社會管理中存在的風險,發揮其社會管理功能。
(二)國家可以為公眾責任保險提供政策支持
保險公司為政府承擔了部分社會管理職能,所以政府應該對保險業的發展提供各種政策支持,比如,稅收優惠政策。而現實中,我國保險業整體稅負偏重,其營業稅率高于交通、建筑、通訊等行業;另外,保險業雖然與銀行業同樣執行5%的稅率,但銀行業稅基為利息收入,保險業則為保費收入,這影響到了保險企業自我積累能力的提高。為了促進公眾責任保險的發展,政府可以考慮為開辦公眾責任保險的公司提供稅收優惠,為其發展提供有效的推動機制。
(三)保險公司應為公眾責任保險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1保險公司應加強險種開發、提高業務經營水平
多樣化的、反映市場需求的公眾責任保險產品是公眾責任保險發揮社會管理功能的載體,保險公司作為公眾責任保險的供給主體應對市場進行細分。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單位、不同地域的需求,開發出有特色、有針對性的公眾責任保險產品,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市場需求。
另外,保險公司應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經營管理模式和思維,提高服務水平和技術創新能力,才能積極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
2重視人才培養
公眾責任保險的承保建立在被保險人可能造成他人利益損失的基礎上,這種利益損失在承保時是無法準確確定和預知的,所以公眾責任保險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和更深的隱蔽性,這就對公眾責任保險的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業務素質要求。他們不僅要懂保險理論實務,更應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因此要培養出一批熟悉保險、法律、醫療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為公眾責任保險的長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四)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各方主體的公眾責任風險意識
針對社會公眾對公眾責任保險認識不足的現實狀況,保險公司和新聞媒體應加強對公眾責任保險的宣傳力度,提高個人和企事業單位對公眾責任風險和公眾責任保險的認識程度與接受程度,挖掘出各方主體潛在的公眾責任保險需求,從而充分發揮公眾責任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
[責任編輯張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