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希勇 郜效巖
摘要:科學技術進步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推動,如果沒有良好的科技支撐,區域經濟就不能取得快速發展和進步,甚至會停滯不前或被時代所淘汰。所以,堅持科學的科技發展觀和經濟發展觀,研究科技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機理問題,分析如何建立和完善科學支撐體系的內容、運行機制和關鍵要素,注重科學技術的經濟可用性和經濟適用性,這是科技強國的關鍵。
關鍵詞: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科技發展觀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8-0156-02
一、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的理論概況
1國外對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理論的研究
關于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的研究較多,自20世紀以來,國外學者經過多層面研究取得多項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技術發展決定經濟發展的周期性波動;技術內生于經濟增長;人力資本影響經濟增長;知識生產與經濟增長;政府在技術影響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索洛模型表明,當經濟達到均衡時,資本和總產出的增長率將等于勞動力增長率與技術進步率之和,人均產出和人均資本存量的增長率都等于知識增長率,表明了技術進步的重要作用。索洛之后的經濟學家發展出了內生增長理論(新增長理論)。新增長理論在索洛模型的基礎上沿著兩個方向拓展:一個方向主要是由羅默開創的,就是考慮一個專門的知識生產部門,增加對該部門的投入會增加知識產出,最終導致物質生產部門產出的增加,從而把技術進步內生化;另一個方向是對資本概念的拓展,即引入人力資:本的因素,這樣即使不考慮外生知識增長率的不同,也可以很好地解釋經濟的長期增長和國與國之間的差異,這一方向的開創性工作首先是由盧卡斯進行的。獨立的知識生產部門也好,人力資本也好,其發揮作用的形式必然是科技的進步以促進經濟的發展,內生增長理論實際上證明了科技進步在經濟長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
2國內對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的研究
(1)科技進步對于經濟增長貢獻研究。主要集中于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實際驗證研究和國際或地區間比較研究。國內學者在這一方面也做了許多有成效的工作,如史清琪等把計算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影響的方法進行了歸納,提出了相應的幾個主要指標,并從理論上作了一些初步探討。周勇、李廉水等探討了“科技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的概念與內涵,提出科技支持經濟的發展是指科技資源超過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并且能夠滿足經濟增長“量”與“質”的需要、滿足各類產業發展的需要和滿足后發國家跨越發展的需要。李建平等系統地闡述了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而科技進步又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尤其在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當今世界,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更是與日俱增。
(2)科技政策對策性研究。探討了科技創新政策在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及其比較分析。主要集中于:科技政策的地位與作用的研究;地區、行業科技創新政策的研究,特別是在農業科技創新政策領域的研究;關于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創新政策分析、借鑒和評估的研究。此外。一些政府領導的報告和政府規劃也對該問題做了有益的探討和嘗試。
二、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的內涵解析
1加強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研究的必要性
當代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其主要表現在:科學技術不斷突破人類傳統認識的極限,引發新的科學和技術革命,學科之間、科學和技術之間、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相互交叉滲透,導致眾多跨學科領域的誕生,預示著科學技術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創新密集時代;科技成果產業化周期縮短,造就新的追趕和超越機會,特別是在一些新興領域,后發國家完全有可能實現突破,帶動整體科技競爭力的躍升;科學理論超前發展,引領新的技術和生產方向;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可以說,在科學技術的引領和推動下,人類正經歷著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演進,科學技術不斷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2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的內涵
通過對國際經濟社會的歷史考察,對現階段國際經濟環境的客觀分析和對中國科技經濟發展的現狀以及目標的透視,我們對現階段提出“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的新命題的背景有了深刻的認識。據此,我們認為,“科技支撐經濟發展”是在當前國際競爭聚焦于科技競爭,中國處于經濟增長關鍵時期,人口與環境資源矛盾日益突出,同時,又面臨全面小康和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現代化的戰略任務的背景下提出的。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要重視基礎性研究,更要注重科學技術的經濟可用性和經濟適用性,這是科技強國的關鍵。經濟可用性要求科技知識的創新要面對市場需求,經濟適用性要求科技知識的創新要多層次。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必須從依靠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向依靠科技創新的發展模式轉變,必須非常重視科學技術在中國未來經濟發展道路中的基礎性、引導性和全局性的戰略作用。
三、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的體系構成與要素分析
1科技支撐經濟發展的體系構成
(1)科技運行體系。科技運行體系,是一個由科技投入、科技活動和科技產出組成的有機系統,具體地講,即是一個由科技資源投入,經過科技主體運作,形成符合產業需求、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科技產品產出的有機系統。其中,科技資源是科技運行體系的物質基礎,包括科技人力資源、科技財力資源、科技物力資源和科技信息資源等;科技主體是從事科技活動的實體組織,是科技活動的實施者和承擔者,包括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產出是科技運行體系的產出成果,包括以各種形式存在的科學理論和技術。
(2)科技支持體系。科技能力強弱與科技資源投入數量和科技活動主體運行效率密切相關。一般而言,科技資源投入數量越大,科技活動主體運行效率越高,科技能力越強。因此,增強科技能力,既需要加大科技資源投入,又需要優化科技活動主體運行效率,更需要外界力量的有力支持,即加強科技支持體系建設。科技支持體系是科技支持主體對科技活動主體進行支持的行為的集合,包括其組織構成及相互聯系。其中,科技支持主體是保證科技活動正常運行的實體組織,包括政府、市場、中介組織、社會團體等,它們共同作用于科技活動主體,為科技活動主體提供支持和服務,以促進科技支持能力水平和綜合競爭力的提高。
2科技支撐體系構成要素分析
(1)科技運行體系要素分析。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所謂科技創新主體,是指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具有科技創新需求和科技創新能力并借助于一定的科技創新客體的活動組織。科技創新是一項與市場密切相關的活動,需要很多與產業相關的知識,這些知識具有局域性、產業或企業特定的特點。科學技術要轉化為商品,需要大量工程化的知識、市場的知識,從基礎知識向應用知識的轉化所需要的新知識,也只有企業能提供。因此,在科技創新系統中,只有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主體,是科技創新源和知識庫。企業受自身實力和短期經濟利益影響,往往較少涉及科學技術基礎知識的研究與開發。科技的研究與開發尤其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大部分是由高校和科研院所來執行。因此,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產生的源泉,是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知識傳播的主體。
(2)科技支持體系要素分析。政府在科技支持體系中起引導、協調、激勵和管理作用。科技活動效率低下的突出問題是缺乏組織協調,政府通過制定和實施科技政策、科技法規,能夠有效引導、規范和協調科技活動主體行為,營造有利于科技活動運行的良好環境,充分激發科技活動主體進行科技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促進它們之間的協作、交流與聯合,以提高整個科技運行體系運作績效。同時,當代科技活動規模巨大,需要巨額科研經費,一般企業或個人都難以承擔,只有借助政府的投入和支持。市場體制是促進科技發展的一種有效模式。生產要素的本質在于流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技術、人才、資金等各種生產要素都要按照市場規律進行流動。各個要素市場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成為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的主要途徑和手段。有效發揮科技支持能力,關鍵是要實現科技要素資源的充分流動和合理配置,因此,必須實現市場在科技資源優化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基于科技的商品化和相對獨立的特性,其流通需要專門的科技中介機構作為服務和營銷載體,需要技術、資金、人才、設施等的集成,在這樣的市場需求下,產生了各種功能的科技中介機構。中介組織是市場機制的重要載體,是聯系科技活動主體和科技要素市場的橋梁和紐帶。它以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能為基礎,溝通知識和技術交流,實現科技資源優化配置,為科技活動提供諸如信息交流、技術決策、資源配置、科技評估、信息咨詢等支持性服務,旨在促進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是政府和市場之間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通道。
[責任編輯姜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