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峣
摘要:近年來,中非關系為“和諧世界”外交理念的踐行提供了有利的注腳。中國的外交理念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國際主義發展到今天的“和諧世界”外交理念指導下的新國際主義對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非關系也見證了中國外交理念的發展進程。中非這種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充分印證了中國“和諧世界”的外交新理念。
關鍵詞:中非關系;“和諧世界”;外交理念
中圖分類號:D8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8-0184-02
近年來的中國外交,中非關系為“和諧世界”外交理念的踐行提供了有利的注腳。中非友誼源遠流長,基礎堅實。新中國成立和非洲國家的獨立開創了中非關系新紀元。中國的外交理念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國際主義發展到今天的“和諧世界”外交理念指導下的新國際主義,對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加強同非洲國家的團結與合作,始終是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非關系也見證了中國外交理念的發展進程。新世紀初,中國堅定不移地繼承和發揚中非友好的傳統,從中國人民和非洲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與非洲國家建立和發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的新型戰略伙伴關系。中非這種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充分印證了中國“和諧世界”的外交新理念。
一、“和諧世界”外交理念的基本內容及重要舉措
“和諧世界”是近年來中國向全世界宣示的外交新理念。其基本要點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在政治領域內要致力于各國和諧共處。各國應該恪守公認的國際法和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尊重和維護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應該堅持多邊主義,促進國際關系民主化,保障各國參與國際事務的平等權利;應該鼓勵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過對話、協商和談判解決爭端和沖突,反對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應該在平等的基礎上,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二是在經濟領域內要致力于實現全球經濟和諧發展。各國應該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的方向發展,努力緩解發展不平衡問題,消除貧困;應該積極推進區域和全球經濟合作,共同解決全球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維護經濟安全;應該以相互開放取代彼此封閉,努力建立開放、公平、規范的多邊貿易體制,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使所有國家都從中受益;三是在文化領域內要致力于實現不同文明和諧進步。各國應該維護世界多樣性和發展模式多樣化,堅持平等對話和交流,倡導開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觀,使不同文明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應該承認各國文化傳統、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發展道路的差異,不能以此為借口對別國內政說三道四,更不能把世界上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矛盾歸因于哪一種文明、哪一個民族或哪一種宗教;應該努力使世界上所有文明、所有民族攜手合作。共同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2005年9月,胡錦濤在紐約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和諧世界”的外交新理念,并宣布了包括減免債務、關稅、提供無息貸款等。這些重大舉措受到了與會領導人尤其是非洲的發展中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賞,因為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
二、近年來中國對非洲關系取得的成績
2006年1月,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對非洲政策文件》。這是中國政府發布的首份面向一個洲域的政策文件,是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國政府“和諧世界”外交理念的具體體現。2007年1月,國家主席胡錦濤非洲八國之行,開啟了中國新年的外交大幕,對中非關系意義重大,是中國“和諧世界”理念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近年來,中國始終以“和諧世界”理念推動和指導對非關系。中國“言必信、行必果”量力而行的“和諧世界”理念給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得到了非洲國家的高度贊揚和擁護。中非國家之所以會取得如此共識,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首先,在政治層面上,中非有著相似的歷史遭遇,在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中始終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結下了深厚友誼。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同非洲國家及地區組織建立和發展關系的政治基礎。同時,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尊重非洲國家自主選擇發展道路,支持非洲國家聯合自強。對非洲奉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中國支持非洲國家平等參與國際事務,共同致力于加強聯合國的作用。在聯合國改革問題上,中國支持優先增加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在安理會的代表性。與此同時,非洲國家在國際事務中也給予了中國極大支持。近年來,中國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世界博覽會以及陳馮富珍競選世衛總干事的成功,無一不得到非洲國家的鼎力支持。
對于非洲國家的爭端和沖突,中國主張以和平方式,通過對話、協商和談判解決。例如,蘇丹的達爾富爾問題,中國主張通過政治談判達成全面協議,才能實現達爾富爾地區持久和平與安寧。中國政府堅決反對對蘇丹實施經濟制裁。這一立場得到了蘇丹政府和非盟的理解和贊賞。在全球性問題成為人類共同挑戰的今天,中國在諸如艾滋病防治、瘟疫及其他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及治療方面,為非洲國家提供了許多無私的援助和幫助。中國對非的醫療援助充分體現了中國“和諧世界”的理念——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在經濟層面上,中國一貫主張在“平等互利、形式多樣、講求實效、共同發展”原則基礎上發展同非洲國家之間的貿易關系,向非洲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真心實意的幫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不以援助向非洲國家施壓。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政府宣布今后三年內將采取包括擴大援助規模。鼓勵企業到非投資,免除債務,開放市場,人員培訓等八個方面的措施,推動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發展,促進中非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的合作。同時,中國與非洲國家經濟互補性強,中國向非洲出口的商品物美價廉,適合非洲市場的消費水平,深受非洲消費者歡迎。中國從非洲進口的石油、礦產品、木材等資源性商品,也是中國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所不可或缺的。中非貿易不斷增長。促進了中國和非洲國家各自的經濟發展并提高了雙方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可見,近幾年來中國對非經濟關系,再一次印證了中國“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
在文化層面上,近年來,中非文化藝術交流更趨頻繁。大型文化活動也成為中非文化交流的新亮點。中非文化的頻繁交流和交往說明世界的多樣性和發展模式的多樣化。文明之間沒有高低優劣之分,而應該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近年來,中國“和諧世界”這一外交新理念對非關系實踐證明了“和諧世界”理念符合當今世界發展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合作和發展。
三、目前中非交往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對非關系的實踐中我們也存在一些問題,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和諧世界”理念對非洲的影響。首先,中國現在遇到的一個問題是非洲民間對中國的看法已不再像過去那么正面和友好。過去我們一直把非洲人民視為“兄弟”,至今
還在為很多非洲國家提供極其龐大的經濟援助。盡管如此,近年來,中國公民在當地被謀殺和綁架的事情仍時有發生。就在國家主席胡錦濤今年初訪問非洲前夕,尼日利亞發生了兩起綁架中國人質事件。也許有人會認為這些都是個案,不具代表性,但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過去沒有發生過,現在卻發生了?如何更好地保護海外中國公民及企業的權益和安全,這是我們所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和挑戰。
其次是非洲某些媒體由西方直接控制或者受其影響,其關于中國的報道多是負面的,這使得一些非洲人認為,中國貧困落后、災難不斷、發展畸形,給不發達國家帶來挑戰。但也有些人認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頭號強國,在他們心目中,富足后的中國和西方國家沒有什么不同,與非洲發展關系的目的是掠奪非洲的資源,傾銷中國的商品,中國在國際關系中實行實用主義,對非洲的關注日漸減少。還有些人認為,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缺乏,中國的糧食問題、能源問題形成了對不發達國家的沉重壓力,抬高了產品的價格,影響了非洲國家獲得糧食和其他資源的能力,中國與非洲的友好合作關系實質是競爭關系等。如果沒有人民間的相互溝通和理解,政府間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很難持續,也很難得到保障。
再就是中國在非洲國家企業的社會責任方面存在一定問題。中國在非洲等地面臨的很多問題都是與企業缺乏社會責任有直接的關系,例如,環境污染、工作環境較差及勞工權利得不到保障等問題。少數公司的這種行為不僅給企業“走出去”的戰略制造了障礙,而且也影響了中國政府為經營中非關系而作出巨大努力的效果。因此,對非關系中的這些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和警覺。以免影響“和諧世界”理念對非關系的實踐,進而影響中國國家利益。
四、對中國近年來踐行“和諧世界”外交理念處理對非關系的評價
進入新世紀,中國對當今國際秩序不再是以挑戰者的面目出現,而是以參與者的身份進入這一體系。“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固然對以往的中國外交理念有所繼承,但也有所發展。其發展突出表現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后,經濟實力大增,成為現有國際經濟秩序的獲益者。經濟實力的提升,必然會使國際政治地位得到加強。因此,中國最后也成了現有國際政治秩序的獲益者,進而又成為其維護者。但這種維護不是完全維護,而是參與其中逐漸改變其不合理的部分,進而發出自己的聲音。“和諧世界”的外交理念正是中國在這種嶄新的背景下發出的聲音。近年來,在此理念指導下的中國對非關系,在政治上除鞏固傳統友誼之外,更加強了與非洲國家的平等互信、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和互相幫助,使中國成為非洲國家全天候的好朋友;在經濟上除繼續加大對非援助,更使雙方成為合作共贏的好伙伴;在文化上相互取長補短,使雙方成為能夠交流借鑒的好兄弟。在中非關系中,雖然有時會受到西方國家的種種詆毀和非難,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對非外交始終是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真誠友好、平等互利、團結合作、共同發展成為中非交往與合作的原則。也是中非關系長盛不衰的動力。中國“和諧世界”的外交新理念必將進一步鞏固和推動中非關系向前發展。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