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秀茹 肖 凌
摘要:從一項實證研究的結果出發,探討了影響高校雙語教學的因素。作為外語教學背景中的雙語語言使用偏好會受到語言和非語言兩個因素的影響:其中包括外語水平,學科特征(比如,在本文中它指的是語言相似性)、動機類型和強度,以及認同。
關鍵詞:雙語教育;二外;認同
中圖分類號:H19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08-0208-03
1簡介
1.1雙語教育:定義和反思
就像“雙語”的定義一樣,雙語教育的概念也有很多界定方法。
Fishman(1978:2)認為:“它(雙語教育)暗含了兩種(或者更多的)語言在教授課程中的指導使用(語言類課程除外)?!盨wain(1987:61)強調說:“我眼中的(雙語教學是)兩種語言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的媒介指導。”Sihuan和Mackey(1987:44)則宣稱:“它(雙語教育)是在教育體制中用作指導媒介的兩種語言,其中一種會被經常使用,但不是一直被使用,那是學生的第一語言?!倍鴮τ赗ichards(2000:45)來說,雙語教育意味著“學校中為了教授學科課程所使用的第二語言或是外語?!盙racia對于雙語教育概念的解讀非常簡潔:“它包括在教育指導中使用的兩種語言”。最近,Genesee(2004:548)提出了一種雙語教育的新概念,將其界定為:“一種通過使用兩種(或者所有)語言作為指導媒介的,為了促進雙語能力同時實現學科教學的教育形式”。
面對這些對于雙語教育概念的不同種類的界定,筆者聯想到一些問題。首先,雙語教育并不包括自己本身作為教學語言,同時又是學科課程。所以,中國的英語課程并不能被稱為雙語教育,因為“英語”這種語言在中國是被兩種語言所教授的,也就是說英語和漢語是作為教學語言的。其次,上述定義中所用的“教學語言”和“媒介”這兩個詞的概念也有些許不同。通過“教學語言”,我們可能只是意味一些口語化的東西,然而通過“媒介”,通常是一些口語和書面雙項的東西。所以,在這個意義上,用漢語教授英語課本(反之亦然)也可以被叫做雙語教育。最后,應該探究雙語教育的最終目標。在中國,它的目的是通過使用兩種語言對雙語能力和交際能力的一種改善。然而,在一些雙語國家,如加拿大、新加坡等,雙語教育也是維持政權平衡的手段。
1.2課題選擇
筆者的調查話題是探討在雙語教學中對于英語教學語言的使用喜好的影響因素。筆者選擇這個題目的原因如下:第一,目前雙語教學是一個越來越熱門的話題。但是其最好的例子卻都來源于小學和初中教育體系中(王斌華,2003)。對于學習的高等階段而言,卻幾乎沒有什么研究。第二,英語專業應該比其他專業具有更高水平的英語水平,所以想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還是比較方便的。筆者相信,如果在其他專業中做這樣的研究調查,英語掌握的精通程度就會成為他們研究的一個很大的障礙,即使是曾經指導過的最小類型的雙語教育。第三,如果該計劃反映出了雙語教學中的某些重要性的話,它也會在日后被檢驗和應用到其他領域中。既然這項研究主要考慮的是學生的定位等情況,從一個教師的角度去探討,我們會從中揭示出更多的東西。
1.3研究問題和假設
如下的兩個問題是研究者感興趣的:第一,是不是如下的語言因素(英語的精通程度和語言相似性)在二外課堂上和語言的使用指導是相關的呢?第二,是不是如下的非語言因素(性別,動機和認同)在二外課堂上和語言的使用指導是相關的呢?
基于以上這兩個問題,筆者提出了五種假設:
(1)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比那些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生更喜歡在SFL課堂中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
(2)二外為印歐語言的學生比那些二外為日語的學生更喜歡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
(3)女同學比男同學更喜歡在二外課堂中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
(4)融合性英語學習動機的同學比其他同學更喜歡在二外課堂中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
(5)生產性雙語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更喜歡在二外課堂中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
2方法
2.1調查問卷
這個工具是由筆者設計的調查問卷,由如下幾個部分組成:個人信息(問題1~3);動機(問題1~6);認同(問題7~15);語言喜好(問題16~25)。信度值如下:動機,a=0.441;認同,a=0.680;語言選擇,a=0.828(En),a=0.801(Ch);總的a=0.585.
2.2調查對象
共有218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有37名男學生。所有人都為英語專業。他們來自三所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黑龍江大學和北京理工大學。他們所有人都曾學習了一年半的第二外語,并且大部分人都通過了專業四級考試。
2.3數據
SPSS 13.0被用來作為數據計算的工具。具體來說,獨立樣本t檢驗被用來測試語言的相似性和性別;單因素方差分析用來測試英語水平,動機和認同(秦曉晴,2003)。
3調查結果和分析
根據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F(df=2)=5.643,p=0.004(<0.05),假設一已經被證實了。根據事后測驗(LSD)的結果,具有較高英語水平的組群(70分以上),比另外其他兩組(60到69分之間,不及格者)更喜歡把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原因大概是具有較高英語水平的學生在學習其他科目時,不會遇到其他兩組同學在把英語作為使用工具時所遇到的困難。
根據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假設二已經被證實:t(df=216)=40.23,p=0.000(<0.05)。根據測試的結果,二外為印歐語言的學生比起二外為日語的學生更喜歡把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原因是他們的二外在語法和詞匯等方面,都和英語有很多共同點。因為二外的教學注重讀寫能力,所以學生會選擇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在可以對比的地方容易地比較。(cfCenoz,1998)
根據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假設三已經被證實:t*df=216)=2.617,p=0.010(<0.05)。根據測試的結果,女同學比男同學更喜歡在二外課堂中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原因是女同學比男同學學習二外(專業是英語)的態度更積極(c£Ellis,1999:203),所以,她們會抓住任何可能的機會去練習?;蛘呤且驗榕⒈饶泻⒕哂休^高的英語水平。
根據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F(df=2)=5.643。p=0.004(<0.05),假設四沒有被證實。根據結果,擁有綜合性英語學習動機的同學并不比有其他兩組(工具型的,混合的),更喜歡在二外課堂中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但是這里有一個顯著的不同[f(df2)=3.308,p=0.038(<0.05)],工具型比綜合型學習英語動機的學生更喜歡在二外課堂中使用漢語作為教學語言。作為綜合型動機的學生不喜歡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可能是因為他們并沒有一個真正的目的去把目標
文化和社會相融合,而是僅僅對語言本身感興趣(比如,英語)。這可能也是這次調查問卷的設計原因。對于為何工具型學習目的的學生比綜合型學習的學生,更喜歡用漢語作為教學語言,大概是因為前者把漢語和英語都作為了獲取新消息的工作。當使用漢語很方便的時候,他們更喜歡用母語而不是外語來學習。
根據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f(df=3)=0.361,p=0.781(>0.05),假設五沒有被證實:F(df=-2)=0.084,p=0.919(>0.05)。根據測試的結果,擁有生產性認同的學生比起其他類型的學生,沒有更喜歡在二外課堂中把英語作為教學語言,他們也沒有把漢語作為指導的使用語言。外語背景中的認同在語言的選擇上影響不是很大,因為通曉兩種語言的人,不需要在展示特定認同趨勢,分清楚自己所屬的文化目標群體時,選擇英語作為教學語言。
根據以上信息,作者從數據中有了新的發現。
新發現1:不論動機的類型(綜合型,工具型或者混合型)是什么,學習英語動機的強度越大,就越喜歡選擇英語作為教學語言:F(df=2)=8.394,p=0.000(<0.05)。原因是學習者會抓住任何機會去練習英語,來提高自己的語言熟練程度和成就。
新發現2:不論認同的類型(生產性,附加性,削減性,或者混合型)是什么,認同的變化越大,就越喜歡選擇英語作為教學語言:F(df=2)=90186,p=0.000(<0.05)。原因是學習者被他們正在學習的語言(英語)所影響,然而,已經變換認同的類型(英語認同)會告訴他們應該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但是這種變化并沒有足夠的重要,以至于去影響他們把自己歸到目標文化組群里。(cf假設五的結果)
4結論,啟示和局限性
結論是,在外語背景中一個雙語學生的語言喜好會被語言性和非語言性的因素來影響:如外語的精通程度,科目特征(比如在這個學業中語言的相似性),動機類型和強度,還有認同轉變的程度。
這個結論暗含了雙語教育并不是一個單方面的決定(通常是由國家的教育組織決定的);必須要考慮接受雙語教學的學生的需要程度和認同。
但是在如上提到的語言和社會,心理變化中的相互作用,是今后研究應該關注的。而且這里必須要有其他影響因素去發現。英語專業比非英語專業通常會有更高的語言熟練程度,所以這些結果對于其他專業(比如化學、生物和物理)的應用需要進一步來證實。定量的研究方法有時在細節上會略有出入,所以高質量的方法應該在今后的研究中被完善。
[責任編輯孫莉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