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婕
大約在4歲前后,兒子總是問我關于人是否會死的問題。那天晚上,孩子看完一集《井岡山》,就問電視上那些紅軍叔叔還在不在,是不是死了。
我不想對孩子撒謊,又不想讓孩子失望。
于是,我找出《寫給孩子的哲學書》,關于生死一卷,給孩子讀了幾段,可他似乎并不滿意。我只好臨時來編撰答案,告訴他說,人都會死的,但是有些人死了還活著。比如電視上的毛委員,雖然死了,可是你還能看到他,電視里有人扮演他,他還留下了很多東西,甚至可以在紀念堂里看到他的遺體。孩子馬上就問,能不能看到其他紅軍叔叔的遺體,我說不能……問題似乎很復雜,得從另外一個角度來開始回答。
忽然想起來,不能對孩子說人死了又不會死,不能讓孩子把死和睡覺當成一回事看待,否則孩子容易把死當做游戲,也許會出危險。前幾天看到的一部美國電影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女孩兒問父母生死的問題,父母大約也是不想讓孩子失望吧,就說,親人朋友都會在天堂里,仿佛死和活著是一樣的。結果孩子死了,父母追悔莫及,整個兒生活都徹底改變了。
面對孩子這個問題,就像面對從籠子里跑出來的老虎,只有想盡一切辦法脫身——主要是讓孩子脫身。
我就想一句說一句。我說人有兩個生命,其中一個會死亡,等到很老很老的時候,所有人的這個生命都會死亡;但是,人又可以用另外一個生命繼續活下去,這個生命不長在每個人自己的身上,可以是自己創造的音樂繪畫文學作品或者科學發明等等,總之形式很多。
孩子似乎滿意了一些。他說,我畫的畫夠多了吧?我說是的,不過還必須是更加杰出,得到更多人認可的東西,能禁得起時間的考驗……孩子似乎同意我的說法,若有所思地“喔”了一聲。
然后我又說,不過小孩子還沒有長大,只有前面那個生命,所以小孩子必須注意安全,必須好好吃飯注意健康,學本領,就是為了長大之后,擁有第二個生命。當然,即使是大人,有兩個生命總比有一個好,所以,大人也要注意安全健康,要珍惜自己的每一個生命。
雖然這種說法不是十分嚴謹,也無法闡述得很清楚,不過我欣慰地發現,兒子第一次對我的答案有了滿意的表情,他看起來很輕松。按我的體會,他似乎明白了,有一條命不是自己說了算,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不能逃避一死;但是另外一條命,似乎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決定,最終達到“長生不老”。孩子雖然不知道人生建功立業的艱難,但他知道好好練習鋼琴,考級就能過,考音基就能得100分;多背幾遍書,唐詩宋詞就可以從嘴里跑出來……這樣的經歷給了他某種可以通過努力把握一些事情的自信。何況,人的命突然由一條變成了兩條,這畢竟是很讓他感到充實的好事情。
后面的話自然就比較輕松了。我說,你的身體里,已經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人的生命了,大人除了自己活著,還活在孩子的身體里呢。大人給了孩子生命,反過來,孩子也把大人的生命延長……聽到這些,兒子更高興了,把《寫給孩子的哲學書》放到一邊,翻開了他最心愛的《少兒百科全書》。
就這樣,關于生與死的問題,我終于給兒子交卷了。
(摘自《中國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