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巖
2008年的一個春日,在奧運北京數字大廈里,我們見到了久負盛名的鄧亞萍。眼前的鄧亞萍留著一頭時髦的短發,頭發略經漂染,穿著一件米黃色的衣服,佩戴一串銀質的項鏈,顯得精明干練。當年那個扎著兩個小刷子、在乒乓球臺前虎虎有生氣的假小子已經成為遙遠的記憶,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成熟老練、聰慧文雅的知識女性。
為乒乓球而生
鄧亞萍的父親曾是河南省乒乓球隊的主力,拿過中南五省男子單打冠軍,退役后在河南省乒乓球隊擔任男隊主教練。
鄧亞萍兩歲時,天天被爸爸帶到工人文化宮看打球,5歲時,父親開始教她打球。多年的耳濡目染,小亞萍第一次拿起球拍就有模有樣,父親給她發來一個和平球,她一下子就接住了。父親驚訝地發現,女兒雖然個子矮,卻對乒乓球有著驚人的悟性。
女兒在乒乓球上表現出的靈氣令父親驚訝。但因為個子太矮,體校把她拒之門外,可倔犟的鄧亞萍就是不死心。于是,父親決定自己教她打乒乓球,把自己多年摸索出來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鄧亞萍也非常爭氣,她的堅韌執著讓她很快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10歲就在河南省少年乒乓球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單打兩項冠軍。在她的堅持和努力下,1983年,10歲的亞萍離開家來到了鄭州市乒乓球隊。她仿佛是為乒乓球而生,只要一站在乒乓球臺前,就放射出耀眼的光芒。1986年,13歲的鄧亞萍榮獲全國乒乓球錦標賽女子團體冠軍,第二年入選國家青年隊。
1988年,15歲的鄧亞萍再次獲得全國青年乒乓球女子單打冠軍,如愿以償進入國家隊。每天早晨8點,她到乒乓球館練球。上午練3個鐘頭,她左右騰挪,揮汗如雨,不一會兒全身就濕透了。每隔一個鐘頭,她就要換一件T恤衫。中午結束訓練時,她站在隊尾,短褲滴答滴答往下滴汗,不一會兒腳底下就被汗水洇濕了一圈。下午,別人是5點多結束訓練,她卻要多練一會兒。據張燮林教練統計,鄧亞萍每天接球打球1萬多個。
她的努力最終為她收獲了碩果。1989年,鄧亞萍和喬紅搭檔,榮獲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女雙冠軍。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19歲的鄧亞萍與喬紅這對黃金搭檔一舉奪得女子雙打比賽金牌,兩天之后,鄧亞萍奪得了女子單打金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鄧亞萍和喬紅成功衛冕乒乓球女子雙打冠軍,兩天后,鄧亞萍再次在女子單打決賽中折桂。
進入國家隊之后,她先后獲得14次世界冠軍,成為惟一蟬聯奧運會乒乓球女單、女雙金牌的運動員,并獲得4枚奧運會金牌。
一切從零開始
1997年,她來到清華大學外語系學習。
從運動員到學生是一次艱難的轉折,鄧亞萍放下世界冠軍的架子,一切從零開始。她把睡眠時間壓縮到最低限度,經常學習到夜闌人靜。24歲才開始正兒八經念書,困難可想而知。3個月過去了,她的英語成績提高不大。
學校決定讓鄧亞萍到英國留學,那里學英語的語言環境好。1998年2月,鄧亞萍前往英國劍橋大學語言學校開始學習英語。老師在講臺前講課,她就像聽天書似的一臉茫然。她住在一個英國老太太家里,每天早晨8點背著書包,騎著自行車去上學。她聽不懂就用筆照葫蘆畫瓢,把老師寫在黑板上的英文單詞和短句記在本子上。下午3點半放學后,她又騎著自行車到學習中心去學英語,聽磁帶、練口語,直到晚上8點學習中心關門后才趕回住所。回來后,她和房東用英語交流,再翻開筆記本,把老師講的聽不懂的單詞短語一一查字典記住。
鄧亞萍有嚴重的頸椎病,頭不能過度轉動,一動就疼得鉆心,只能以一種固定的姿勢看書學習,查閱資料。她大膽張嘴說英語,盡管語法混亂,但終于能用不流利的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了。5個月過去,當清華大學的老師再見到她時,驚訝地發現,她的英語大有長進。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2001年,鄧亞萍取得了清華大學外語系英語學士的文憑。2001年9月,她來到英國的諾丁漢大學,攻讀中國當代研究專業研究生。這一年,她在國際奧委會道德委員會及運動和環境委員會分別擔任職務。2002年12月,她獲得了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當代研究專業碩士學位。2003年,她成為北京奧組委市場開發部的一名工作人員。獲得碩士學位后,她又動身前往劍橋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
給運動員一個溫暖的家
2004年,鄧亞萍從國家體育總局正式調入北京奧組委奧運村部,擔任奧運村部副部長兼奧運村辦公室副主任。北京奧運會期間,奧運村要住進16000多名各國運動員和隨隊官員,奧運村將為他們提供住宿、餐飲、醫療服務,保證他們的吃喝拉撒睡。
為了讓八方來賓對中國留下一個好印象,鄧亞萍千方百計搞好奧運村的硬件建設,為來賓提供個性化服務。她以女性特有的細膩想運動員之所想,急運動員之所急。
當運動員時,她多次入住奧運村,對奧運村的服務優劣有著切身體會。她強調奧運村既要為奧運會運動員做好服務工作,也要為殘奧會運動員設置一個溫暖的家。在奧運村家具的購置上,她要求衣柜的掛鉤不能太高,輪椅運動員要能夠著;抽屜和柜子的拉手不能有尖,要買U型拉手,使無臂運動員能夠開關抽屜和柜門;她對奧運村里的無障礙設施嚴格把關,要求不能有絲毫的紕漏。
以人生之路詮釋奧林匹克精神
鄧亞萍很羨慕父母那樣的婚姻:平靜、和睦、穩定。她和國家隊乒乓球運動員林志剛喜結連理,并生下一個可愛的兒子。
2007年9月12日,中華全國體育基金會等機構在長沙聯合舉辦了全國優秀運動員保障公益晚會。當演員上臺講到女排隊員的丈夫癱瘓在床時,坐在第一排的鄧亞萍淚如泉涌。那雙紅腫的眼睛告訴我們,她是一個富有愛心的人。
鄧亞萍是中國運動員中惟一一個兩次參與申奧的人,1993年,在蒙特卡洛第一次參與申奧時,鄧亞萍不會說英語,由翻譯劉北劍用英文給她寫好了申奧陳述報告,她是花費大力氣背下來站在講臺上“發言”的。2001年,在莫斯科第二次參與申奧時,鄧亞萍已經從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了,她的申奧陳述報告是自己用英文寫的。看到留著披肩發、戴著眼鏡、充滿知性的鄧亞萍站在講臺上侃侃而談,人們由衷地贊嘆:如今的鄧亞萍,不再是昔日那個扎著兩個小刷子、打一手漂亮乒乓球的小姑娘,而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學者,一個國際奧委會官員,一個傳播中國文化的友好使者。
2008年3月24日,鄧亞萍到雅典參加奧運圣火接力。奧運圣火是在傳遞友誼與和平,能夠成為火炬手是社會對她的認可。
鄧亞萍的人生之路就是在詮釋奧林匹克精神,正是不認輸的性格決定了她的命運。今天,她正以優質的工作,為各國運動員提供一個溫馨的家園,為人類和平文明做著杰出的貢獻。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