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康
作者簡介:
石康,生于1968年,1993年開始寫作至今,作品頗豐,2007年一部《奮斗》更是讓他為大眾熟知。當人們探討怎樣的生活才幸福,幸福的生活節奏是應該快一點兒還是應該慢一點兒時,新銳作家石康以其獨到視角告訴大家,問題并不在于幸福與否和生活快慢……
上世紀60年代的人都經歷過那種所謂“慢生活”,就拿吃飯這件事兒來說,除了親自去種糧種菜,幾乎其他所有事都得自己來,要是講給九十年代人,估計聽起來像是古代的生活。
現在生活效率提高了,人們用很短的時間便可以干以前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干成的事。還拿做飯來講,我們有了超級市場,有了現代廚房設備,可以在很短時間里做出一頓以前皇帝都吃不到的美味,至于普通飲食嘛,也幾乎全被工業化——“傻瓜飯”誰都會做,不就是把買到的方便食品一沖一泡,或是直接送進微波爐嗎?
效率的提高涉及到生活中所有一切,總體看來,就是用我們現在的一生可以干更多的事情,見識更多的事物,占有更多的物質。這其實是人類的夢想,不過人們當然也得為這些好處付出代價。有些嘴硬的人說這根本不叫好處,他一點兒也不愿意這樣生活。那么,請他到那些窮鄉僻壤去體驗一下,要是他住在那里美得不肯回來,那他的話才算數。
緊張的工作與學習必然帶來一種更為緊張的人際關系和生活壓力,所有這些積聚起來的力量,都必然需要一個反方向的釋放,那就是松弛。無論是逐漸的松弛,還是爆發性的松弛,人們在發奮努力之余,更加重視休息了。
我喜歡現代生活,因為它的豐富多彩與變化多端。古代的生活內容并沒有被遺忘,而現代生活內容層出不窮,人們的選擇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有些人管這種生活叫快生活,并抱怨說,在這種生活里,人們的幸福感在減弱,那他們認為什么樣的生活會使我們的幸福感加強呢?
這就是生活哲學中所謂的“幸福論”,這種哲學在每個時代都曾流行一時,它的本質在于討論一個問題——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才能達到幸福。在我眼里,幸福是一種事后的回憶,是一種情緒的總結。以我的經驗,人在幸福中是很難察覺到幸福的,生活的節奏便是人們的內心節奏,無論快慢,都是人們的內心訴求。一個在漆黑礦井里挖煤的礦工,他蜷曲著身子,呼吸著灰塵,用盡全力把煤鏟進車里,當他想著能把掙到的錢送到老婆孩子手上,我一點兒也不懷疑他的幸福。同樣,我從未聽說哪個在寫字樓里每天折騰十幾個小時的白領是被威逼利誘后才那么干的,相反,那成天叫他們抱怨的疲勞是他們努力爭取才得到的,人們不是管那叫工作機會嗎?而一個待業在家,成天靠父母生活的年輕人,無論他的生活有多么慢,他都很難幸福得起來。
那么,是誰在控制著快慢的節奏?我認為,這節奏若能掌握在自己手中,是最好不過的。年輕時,我有個理想,若能得到一個工作機會,可使人拼命工作一年,然后扔下一切去逍遙一年,這個機會便是我想要的??僧斘易罱K可以這樣做的時候,卻沒覺得這有什么大不了。一句話,即使我們有幸掌握了生活快慢的控制權,仍然有可以抱怨的事,我們可以說,正是因為我們想快就快,想慢就慢,反倒對快慢失去感覺了。所以說,問題在于是否幸福嗎?我認為不是。問題在于生活快慢嗎?我仍然認為不是。
年輕時看外國小說,里面描寫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坐在窗前,看著窗外降落的雪花,他喝一口咖啡,便從中喝出了生活的滋味。當時以為果真如此,現在說出大天兒來我也不信。我寧愿說,那仍是咖啡的味道,也許換一種咖啡,他還是能喝出同樣關于生活的滋味,更也許,他會喝出另一種味道,這很難確定。我相信生活是開放的,對生活的解釋也是開放的,描述那過程是艱難的,而要得出結論,卻是錯誤的。因為生活的節奏總在改變,我們也總在改變,更因為那節奏是沒有終結的——壞的現在,很可能就是在為好的未來做鋪墊,若想把它們分開,那真的不可能。
(摘自《那些不值錢的經驗》
上海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