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婭
2008年5月24日下午,我和當地一些心理咨詢師來到綿陽市中心醫院。門診大樓的門口,貼著一張張尋親啟事。在一張啟事上,花兒一樣的少女含羞笑著,我頓時淚眼模糊。一位同行摟著我的肩膀把我帶走,因為我們馬上要為手術室的護士做團體減壓,我必須情緒穩定。
人類有一種寶貴的能力,在英語中叫做“Empathy”,中文譯作“共情”、“同感”或者“同理心”,這種能力使人可以對他人的處境和內心世界感同身受,因此與他人形成心理上的聯結。正是共情能力,讓人類能夠超越時間、空間、血緣,相互幫助扶持,分擔痛苦,分享歡樂。
在災難中,這種能力可以使人忘記自己的危險,奮不顧身;可以使人堅定不移,忠于職守;可以讓人心中充滿關懷,甘愿付出。也正是這樣一種能力,讓他人的痛苦內化為自己的痛苦,使參與救援的人與災難親歷者一樣出現心理困擾。在創傷心理學上,這種情況被稱作“替代性創傷”。
很多從災區回來的人,都感到自己好像是從一個世界回到了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滿目瘡痍,這個世界光彩亮麗;那個世界痛苦悲傷,這個世界歌舞升平;那個世界驚恐混亂,這個世界安然有序……這種強烈反差有時會讓他們感到恍惚,不知自己身在何處。災區以外的人們,僅僅看到電視畫面就已經坐臥不安,而救援人員、醫護人員、新聞記者及志愿者們,在災區直接看到、聽到、嗅到、觸到死亡與傷痛,血肉之軀的他們會有強烈的軀體反應和情感反應。對于經受了如此巨大沖擊的人來說,即便離開災難現場回到原來的生活環境中,親臨災難現場帶來的心理影響也不會很快消失。
腦科學家在上世紀90年代發現,人的大腦中有兩個記憶系統,大致可分別對應于中文里“事情”這個詞的兩部分:一個系統記憶的是普通信息,即“事”;另一個系統記憶的是情緒,即“情”??茖W家們把主管情緒記憶的大腦邊緣系統稱作“情感腦”,和主管邏輯思維的新皮層“理智腦”比起來,“情感腦”更原始,但它對人類生存具有重大價值。試想一下,人如果不能記住恐懼等情緒,當危險出現時,如何做出“逃跑”或“戰斗”的反應?
參與災難救援或在災難現場工作,“情感腦”會不斷受到刺激,不堪重負。當悲傷、痛苦這些負面情緒被長期壓抑時,大腦中生化系統會越來越緊張,以致阻塞大腦的情感通路,使人變得冷漠抑郁。同時,這些被記錄在邊緣系統的情緒,也會使人對一些聲音、氣味、畫面以及旁人態度變得格外敏感,這些“扳機點”隨時可能被觸發,引爆強烈的身體與情感反應。
所以,如果從災區回來的人出現這樣一些現象,請理解他們:沉默,退縮,不愿與人交往;體能下降,缺乏做事的動力;瘋狂工作,失去工作和生活的界限;憤怒,對周圍人和事看不順眼,常為一點兒小事就發火;注意力渙散,很難做出決定;總是處在警覺狀態,經常會做出驚跳等過度反應;失去信任感;覺得自己活得不真實,好像是另一個人或者戴著面具;價值觀和世界觀變了,以前看得很重的事情不再看重,對周圍人“世俗”的追求嗤之以鼻,或者正相反,開始追求感官享受……
有時候,從災難現場回來的人自己可以覺察到這些改變;但更多的時候,是周圍人先發現他們的變化。沒有去過災難現場的人,并不都能理解和接納這種變化,異樣的眼光、否定性的評價常常會讓從災區回來的人感到憤怒,而憤怒下面深埋著他們的挫折感、莫名的惶惑和害怕,還有自我隔膜的感覺。
一個受了驚嚇的孩子,媽媽的懷抱就是最好的撫慰。一個從災區回來出現替代性創傷癥狀的人,也需要一個溫暖安全的懷抱——對于成年人來說,它可能不是媽媽的臂膀,而是一雙信賴的眼睛,一對傾聽的耳朵,一雙溫暖的手,一張沒有評價、不會否定的嘴,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提供的。有了這個溫暖安全的懷抱,他們就可以慢慢療傷。“療”和“治”是不同的?!爸巍笨梢韵旅退帲隘煛笔菧厝岬嘏惆椋亟鈨?。近年來許多心理學家致力于生命韌力的研究,他們發現,一個人從創傷中恢復的能力,有40%取決于是否有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如果家人、朋友和同事能夠給予他們溫暖、接納與支持,他們的心理就會很快康復。
當然,自己幫助自己也很重要。如果你從災區回來,感覺到自己有上述一些變化,請嘗試以下方法:
覺察——了解并接納自己出現的內在不平衡,知道災區工作的經歷給自己帶來的影響,承認并允許自己有一些負面情緒。當出現這些情緒時,能夠知道在發生什么和為什么會發生。
平衡——讓自己過有結構的生活,該工作時工作,該休息時休息,找到放松的方法。如果你去災區前有運動習慣或有一些特別愛好,請盡快恢復它們。
聯系——恢復自己與外在世界的聯系。家人和朋友是你最好的支持系統,別把他們拒之門外。也許有時候你會看他們不順眼,但更多的時候你會從他們那里感受到關心和愛,這正是你最需要的。
我在災區看到一幅畫,畫面上,兩個人緊緊拉著手。畫這幅畫的女孩子在這次地震中失去了妹妹,她說,自然災害太可怕了,我們渺小的生命只有彼此聯結起來,才有力量去面對。人類因有共情而聯結,人類因能聯結而有力量。“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這是很多年前魯迅先生說過的話。
(摘自《全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