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為期十天的世界戲劇節在中國南京舉行,這是該戲劇節誕生50年來首次走進中國。“世界戲劇的傳統與新姿”是這次世界戲劇節的主題。這次的申辦成功,很明顯是和近幾年中國戲劇市場的復蘇和繁榮分不開。光從話劇市場來看,近幾年各種形式和風格的話劇,紛紛展現在舞臺上。人們開始真正了解和喜歡話劇藝術……
一直以來中國戲劇缺乏深厚的民眾基礎和基礎性的戲劇教育,致使戲劇在中國的小眾和邊緣成了顯而易見的一種狀態。今天,話劇市場的火爆和復蘇,不難看出是因為一些明星走下熒幕產生的明星話劇的效應。
如果說從去年到今年中國演出最火爆的話劇,《暗戀桃花源》可算是首屈一指。這部由臺灣地區著名導演賴聲川執導的“五星級陣容”舞臺劇,不僅獲得了每場接近100%上座率的高票房,更贏得大多數觀眾的好評和口碑。盡管也有媒體指出,這部內地版《暗戀桃花源》在謝娜和何炅的手中炮制得過于鬧騰,讓原作“大喜蘊涵大悲”的基調和韻味不再。
但是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暗戀桃花源》起用的全是話劇演員而不是明星,那么它受人關注的程度,還會那么高嗎?它的票房還會一路飄紅嗎?答案不說也自在人心。
賴聲川說:“一個舞臺劇質量好壞,其根本在于劇本。但一個舞臺劇票房的好壞,起用明星無疑是具有號召力和親民性的。”起用明星陣容叫好又叫座,似乎成了制作話劇的金科玉律。
當然沖著明星來看話劇的觀眾不在少數,這種心態就和觀眾喜歡看自己喜歡的演員主演電視劇、電影是一回事。而話劇本身的魅力又是可以在最近的距離觀看到和感受到演員的表演,可以和演員有最親密的接觸。這樣一來觀眾到底是來看話劇本身還是來看演員已經不是那么重要了,也就沒有必要那么較真了。事實上明星加盟話劇的形式,的確是網羅人氣提高票房的首選,而且這也為探索話劇發展開辟了一條途徑。
但也有很多人認為邀請大牌明星來演話劇是話劇復興的一個辦法,但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因為在做明星劇時,制作方普遍會對經濟、名利效應考慮比較多而劇本身的藝術性就會失色很多。
既然明星不是復興話劇的辦法,那該怎么做呢?我們是不是應該拿出更多、更好、更精彩的作品,融入明星參與讓觀眾重新煥發對話劇的興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