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可以平視
我們這一輩人很幸運。幸運之一是我們可以見證和感受到很多的變化。這種變化就如同你花兩天時間,開車從云南四川交界處開到陜北,從云貴高原、到川南低丘、到成都平原、到川北雪山峽谷、過秦嶺群山、到漢中平原、到黃土高坡,那種地貌的變化,給你帶來的一路的強烈感受。
還有一些變化不是在地理上,而是在心理上,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層次、不同行業的國民在心態上的變化。不妨隨手找個例子。AMT咨詢在上海的辦公位置和華為毗鄰,到了吃中午工作餐的時候,舉目望去,你可以看到從不同樓里出來的華為員工,匯集成黑壓壓幾個隊伍,從不同的方向朝著食堂匯集過來。一個短句涌現在我的頭腦中:“有國際競爭力的知識工人”。通感一下,思科、阿爾卡特的老板如果每天看到這個景象,會作何感想?今天的華為,較其創業初期,當一想到思科、阿爾卡特,心態又將有怎樣的不同?
這種心態的變化,就是對待國際競爭對手的心態。由于我們身處咨詢業,與不同行業的前幾名的企業的領導者接觸多,對此也就感受特別深。在過去二十多年里,我們中國的企業在絕大多數行業和領域里,對待國際競爭對手,都是“仰視”。今天,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和領域里,我們正逐漸可以“平視”國際競爭對手。
但還有更多的企業在苦惱中仰視:英雄吳總的“四千萬”
[企業家特寫:戰略制定]“五年內,營業額翻兩番”。XX公司的CEO吳總看到這條橫幅掛在墻上,意氣風發。企業高速發展,當地從政府到百姓都樂于對外地人談論起本地的這樣一個好企業,當然更樂于談論領導這家企業異軍突起的決定性人物吳總。當地政府官員頻頻視察XX公司,對公司對當地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表示感謝,對公司進一步發展提出殷切期望。吳總也是志存高遠,企業發展離不開戰略,國家不是一直在搞五年規劃嗎,企業也要從現在開始,作出自己的“下一個五年戰略規劃”。戰略當然要眼光放得遠一點,格局放得大一點,企業管理部的經理做了一番現有狀況調研和前景預測后,出具了好幾百頁的匯報報告,核心內容就是XX公司所處的市場五年內會有起碼翻兩番的擴張,考慮到XX公司是業內的領頭企業、吳總是明星企業家、手下一批響當當的職業經理人、員工隊伍也都是一起打下江山的老部隊,“五年內,營業額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就這么定了下來。
[企業家特寫:戰略動員]吳總在全公司的大會上作了激情洋溢的講話,回顧過去,展望將來,動員做得相當成功,臺下的員工們個個摩拳擦掌,就等著“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了。吳總感覺到,實現戰略目標的所有的條件,基本都具備了。
[吳總特寫:問題和落差]而一年很快就過去了,吳總看著這條橫幅時,只覺得這個戰略目標就像一把巨尺,每天考量著XX公司的發展,而落差總是在各處出現,吳總也就各處忙于救火,用他的話說就是“四千萬”:“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萬計,歷盡千辛萬苦。”問題出在哪兒呢?從這一年來市場的發展來看,當初的預計沒有問題,目標定得并不過分。手下管理層的精兵強將沒有大面積流失,還是在各自的崗位上拼命吃草擠奶。他自己呢?面對企業日益龐大的規模,面對日益復雜的市場狀況和日趨激烈的競爭,不說死而后已,但肯定是鞠躬盡瘁。整個公司,從上到下沒人掉下鏈子。但是:討論會越來越多,傳遞的信息越來越復雜,他作為一把手開始越來越不了解下面的情況。而越不了解下面的情況,他就越難分析經營狀況,也就越找不到后續決策的確實依據,進而越來越不知道應該對管理層做什么指示。而管理層心里沒底,做事找不到清晰的方向,只好凡事事無巨細再匯報到一把手這里坐等批示。依此類推,直到基層。這樣一來,從上到下,所有人都覺得自己已經盡了全力問心無愧了,但是企業的“火”仍要各處去救,照這樣下去,五年戰略目標可就是……
[企業家特寫:困惑思考]吳總很困惑,企業戰略制定好了,為什么企業運轉得卻越來越費勁呢?有人說,現在都要信息化,可公司也有財務和OA軟件啊,這不就是信息化嗎?難道要把所有人都換成電腦才能解
高爾夫球,以及打高爾夫球最痛苦的事
決問題嗎?找個空降兵卻接不著地氣、抓管理到底哪里能有眼下的效益、信息化到底有什么投資回報?吳總想不明白……
有著吳總這樣經歷和感受的企業高層經理人當然不是他一個,用當下的時髦話說,“他不是一個人”。而當我和吳總這樣的企業家朋友相約休閑打球,每每會聊到一個個共識:沒有基本功,說啥都沒用。
打高爾夫球時間越久,越感受到基本功的重要性。我現在理解到的基本功,就是每一次的揮桿,那種已經成為習慣、頭腦不用考慮的情況下的揮桿。基本功不扎實,在球場上其他的因素,比如打球的策略、風向風速、草皮類型等統統都失去了作用。沒有每一次揮桿方向和距離的準確,其他因素考慮再多也枉然。
運作一個企業也是類似。如果連維持企業生存的看家本事都還沒練好,天天就講戰略,也是白費功夫。
但問題是:企業如何練好基本功?要練好哪些基本功?那些已經可以平視的企業,他們在基本功方面已經有的經驗和教訓是什么?有不少人說,這些經驗不可言傳、不可復制,是那些已經可以“平視”的企業的領軍者的性格和稟性造就了一切。
我和AMT的同仁不信這個道理。想起一個朋友曾經跟我說,打高爾夫球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是打出去了一個好球,卻不知道是怎么打出去的!而我說:真正能進入80桿的高手一定不是靠撞運氣,他一定知道,需要練足了怎樣的基本功;需要他經年累月的練習過程;需要他實踐中每次經驗和教訓的積累和沉淀。換用企業管理的語言來說,這些能“平視”的高手,靠的是多年的練習和沉淀,是一個不過于依賴于一把手個人能力的、穩定、可靠、可積累的企業管理體系和框架。
從1998年AMT的品牌發布伊始,直到今天,AMT一直在做一一件事。下面這段話后來被印在AMT的各種介紹資料上。“AMT的使命:始終立足于管理理念、管理工具與信息技術發展的國際前沿,凝聚并傳播專業人士的實踐經驗,為實現管理與IT的有效結合及成功應用,提供管理咨詢、信息化咨詢、服務外包,以提升個體、服務企業、貢獻社會。”這段話往短里說,就是:幫助更多的企業,打出下一個更牛的好球,而且,還得知道是怎么打出去的。
讓更多企業可以“平視”,讓每一個企業成功的背后,閃爍著AMT顧問的智慧。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