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睿哲
2008年3月28日下午5點,已經50歲的阜陽市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劉曉琳,盡管身患癌癥已近10年,但還是一直堅持和其他醫生一樣輪流值夜班,她像往常一樣走進病房交接班,接下了她當晚值夜班的工作。這時,重癥監護室里已同時住進兩個小孩兒,病情一模一樣,都是呼吸困難、吐紅色痰,有肺炎癥狀,也表現出急性肺水腫征兆,但是在其他一些癥狀上,卻又與肺炎相矛盾。
例行巡查之后,這兩個小孩兒患病的奇怪癥狀讓經驗豐富的劉曉琳頓感迷惑。不久,其中一個小孩兒的病情突然惡化,危急時刻,劉曉琳來不及多想,便馬上實施搶救。她給孩子做人工呼吸,搶救了半個小時,結果小孩兒還是因為肺出血死亡了。與此同時,另一個孩子的病情也同樣開始惡化。不到7點半,第二個孩子也沒了。
兒科是阜陽市人民醫院的重點科室,肺炎搶救成功率一直在98%以上。而現在,沒多大一會兒,就眼睜睜地看著兩個小生命相繼離世,這讓有著多年從醫經驗的劉曉琳感覺心如刀絞。這時,一個護士告訴她,3月27日也有一名相同癥狀的孩子死亡。一聽到這個情況,她顧不上休息,就立即將這3個病例資料調到一起,經過仔細查看,發現患兒都因右心衰竭而死。她越發感覺這很不正常,因為常規的肺炎,大多是左心衰竭導致死亡,而且不應有水腫、口吐紅色泡沫等癥狀。
職業的敏感和強烈的責任心,讓劉曉琳警覺起來。這到底是什么病,為什么有肺炎癥狀,但在另外一些癥狀上面,又與肺炎相矛盾?隨即,她的大腦一閃念——莫非是“手足口病”?為了弄清真正的病因,她顧不得疲憊,立即上網查了山東省去年所發的手足口病資料,發現山東的病例有明顯的皰疹癥狀,而且大多死于腦炎。但阜陽的這三個病例,都是死于肺炎,也沒有皰疹癥狀。
由于兩個患兒未搶救成功,家長情緒激動,劉曉琳好不容易將他們勸走之后,已是3月29日凌晨。一向認真的劉曉琳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越想越感到事情重大,便連夜在電話里把情況向院領導進行了匯報。院長當即表示盡快上報。在劉曉琳的協助下,當天上午8點多,市疾控中心專家就到醫院了解情況,并采集了標本。當晚,阜陽市衛生局又組織全市兒科專家會診,分析病因,并將情況上報安徽省衛生廳。4月6日,在阜陽市兩家醫院會診時,劉曉琳又勇敢地表達了個人意見,認定就是手足口病。4月23日,經衛生部、省、市專家診判,確定該病為手足口病(EV71病毒感染),常見而可控可防。
就這樣,劉曉琳無意間成了阜陽“EV71”疫情的最早發現者和上報者,開啟了一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大幕,讓世人得以重新認識這一常見病的“殺傷力”,讓過去不為各地防控專家所掛齒的常見病進入了國家法定傳染病目錄,更為無數可能被誤診的患兒贏得了生機。專家們評價:劉曉琳的及時預警和所做的大量基礎性工作對此次疫情病因的及時確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徽省衛生廳的領導對她贊不絕口:“這次疫情的較早發現,要感謝劉曉琳。沒有她的敏感和匯報,病毒還不知道要害死多少兒童。”4月26日,衛生部部長陳竺對劉曉琳的行動也給予了高度贊揚:“一個好的臨床醫生,面對的不僅僅是個體病人的癥狀,還要想到癥狀后面的病因,要對臨床情況的特殊性產生警覺,意識到其中的不同尋常之處,并且有報告意識。劉主任對這次疫情的控制是有貢獻的!”而當地百姓更是將她比成阜陽的“鐘南山”。
然而,如此重要的“發現”和“擔當”,對劉曉琳而言,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早在4年前,也是她在值班時敏銳地發現因營養不良而出現的“大頭娃娃”,并迅速地向媒體舉報,從而揭開了劣質奶粉所導致的阜陽“大頭娃娃”事件。此舉讓一批奸商伏法,也挽救了無數嬰兒的性命。
一個患有癌癥的兒科女醫生,以一己孤弱單薄之身,4年時間里接連做出驚世之舉,成為兩次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首要發現者、舉報者,劉曉琳的所作所為令人敬佩。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讓她勇于站出來“擔當”的呢?
在劉曉琳看來,自己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一位醫生的本分。她說:“我沒那么厲害,只是對事敏感,處事盡良知而已。我不能眼巴巴看著花朵般的孩子死去。還有什么風險和壓力能與孩子的生命相提并論呢?”
她的這些話中,“處事盡良知”可謂分量最重。正是她實在太重良知了,才無私無畏,勇于擔當。從4年前的阜陽劣質奶粉,到今年的手足口病疫情,她站出來再站出來,向前再向前,拯救了無數兒童的生命。
擔當,在劉曉琳的身上是一種勇氣和責任,更是一種優秀品質。
(摘自《做人與處世》廖新生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