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持續以2至3倍于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高速增長,規模躍居全球前列,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7年,全國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94萬億元,主營業務收入5.6萬億元,工業增加值1.31萬億元,分別是1978年的687倍、3851倍和455倍。彩電、手機、個人電腦等主要電子信息產品產量躍居全球首位。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如海爾、聯想、華為等的銷售收入超過千億元。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性、先導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
30年來,在政府宏觀決策引導下,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電子工業由以軍品為主向以民品為主轉變。國家實施了彩電國產化一條龍工程,加快以彩電為代表的消費電子產業發展,帶動了配套元器件的整體升級。現在,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已居各工業門類之首,列世界第二位,有力地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抗擊經濟危機的能力。
能取得這么巨大的的成就,主要得益于5個方面的條件:
一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為產業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1992年起我國就把電子信息產業列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并通過實施彩電、集成電路、移動通信、數字電視、TD-SCDMA產業化等一批重大專項,推動電子信息產業加快發展。與此同時,提出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為電子信息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是與時俱進,制定了一系列適合中國國情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戰略。包括優先發展消費類電子,實行加工組裝與自行生產相結合,引進、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與再創新相結合,倡導原始創新、支持集成創新和鼓勵學習型創新相結合,實施建設電子強國戰略等。堅持制造業、運營業、軟件業互動發展,軟件與硬件融合發展,網絡與服務融合發展,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經濟增長點。
三是堅持在發展中調整結構,在調整中加快發展。通過宏觀指導、產業政策來調節和規范市場。
四是堅持政府職能轉變,抓好行業管理。各級政府從過去直接介入經濟活動轉向行業宏觀調控,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強統計分析、強化經濟調節、實施市場監管、抓好百強企業、調整產業結構、深化國企改革等宏觀調控方面,建立健全行業管理體系,對產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五是解放思想,不斷推進制度創新、環境創新、管理創新和發展模式創新。擴大開放,全面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發展戰略,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綜合實力明顯提高。
現在,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呈現出新的階段性特征,正在步入由“大”向“強”的戰略轉型期。如何應對當前這場歷史罕見的經濟危機,保證我們今后少走彎路?只有制訂出一個詳細、科學、合理的規劃,才能促進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繼續提高我國綜合實力和抗御經濟危機的能力。因此,我們要在以下5方面狠抓不放,作出努力:
第一,把突破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提升創新能力擺到突出位置,加快核心電子器件、高端芯片、基礎軟件、TD-SCDMA等重大基礎性技術發展,完善集成電路產業鏈。加強對數字電視、下一代網絡、平板顯示、光伏電子等重點產品產業化的支持。大力鼓勵產業集聚發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大公司和具有特色優勢的中小企業群。
第二,選準兩化融合的切入點,加快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一是要抓好工業產品研發設計的信息化,促進產品更新換代。二是要抓好工業生產制造過程自動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三是要抓好企業和行業管理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四是要抓好產品流通和市場的信息化,建立完善工業現代流通體系。五是要用信息技術培育新一代產業大軍。六是推動信息技術催生發展新興產業。
第三,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利用電子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當前,要化危機為時機,適時淘汰一批技術水平低,勞動、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和產品,加快產業升級轉型。要盡快形成整體思路,推動實施一批重大技改項目,拉動經濟發展,應對當前面臨的嚴峻形勢。
第四,積極推進“三網融合”,加快信息服務業發展。推廣成功經驗,促進電信網、互聯網、廣電網逐步融合。深化電信體制改革,加強市場監管,防止基礎工程重復建設。加快電信業務向信息服務業轉型,加快發展軟件服務外包。
第五,加快立法,完善政策,優化發展環境。繼續推動《電信法》、《軟件與集成電路發展條例》、《信息技術應用條例》等法律法規出臺。健全軟件和集成電路的產業政策,調整行業規劃,修訂技術標準,配合有關部門完善有利于信息產業健康發展的財稅、價格、金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