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面對官場這杯酒,
大致有三種飲法:
一種,聰明一點的,見好便收,激流勇退。
又—種,不那么聰明的,越喝越多,不能自拔。
再—種,覺得自己聰明,其實并不聰明的,
進退失據,血本無歸。
解縉(1369~1415),字大紳,江西吉水人,這是—個地靈人杰的地方。在宋代,此地還出過—個大文人歐陽修。解縉個子雖矮,但志向奇大。他自奉為“解學士”。他深信,他解縉—定會走出吉安,—定會走出江西,有朝一日,一定會成為真正的翰林院大學士。果然,?—切都如他所愿地達到理想境界。三十多歲,他就以超常的智力,出類拔萃的學識,成為當時中國第一部大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總編輯。
在中國,數千年來,叫做士,叫做文人,叫做知識分子的階層中絕大多數人,由于其心靈深處,對于權力,有一種親和性;對于長官,有一種趨迎性;對于統治階層,有一種依附性?;?對于名利場,有一種競逐性,因之特別崇信孔夫子的“學而優則仕”之說?。
然而,“學而優則仕”,談何容易?每朝每代,也就是屈指可數的幾個。而明初的解學士縉,應該算是出類拔萃的—個。他最了不起的一點就是遭遇過朱元璋、朱允、朱棣、朱高熾等祖孫三代,共4位皇帝,固然,一方面可以說,他把這些皇帝給玩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說,無論你怎么精明,最后的結果還是皇帝把你給玩了,這也是中國長期封建社會里文人遭遇皇帝的必然下場。
君臣父子惹人妒
《明史》稱他“幼穎敏”,當非虛言,對他來說,取得功名,如探囊取物幾乎沒費什么勁。
這位個子小,年齡也小的解縉,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特別垂青和關愛,他對解縉說:“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朱皇帝嫉恨文人,不知制造了多少文字獄,獨對小小的解縉,天威頓霽,無限慈愛。
中國有無數的讀書人,做過無數魚躍龍門,一舉成名的夢,但夢自己“仕”到如此高度者,很少。他卻是唯一的,將這個會被他人斥之為神經病的夢,變為“甚見愛重,常侍帝前”的現實,于是,帝王寵遇,朝野側目,真讓一干人羨慕得不行,嫉妒得不行。因此,可以想象,少年意氣,春風拂面,才子風流,如魚得水,這個政治和文學的雙料明星,該是如何的風頭了。
君臣父子,此話一出,石頭城大驚,那時,他剛20歲,真叫人眼紅得滴血啊!
一個成功得太快速,成功得大意外,成功得令自己無法適應,令別人措手不及的幸運兒,可以想象,在大成功面前,該是如何的縱容自己,放肆自己了。他寫過一首《廬山歌》,可以讀出他的自恃和自信,同時,也讀得出他的自大和自戀。
深諳作秀演戲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在諸子中找不到一個繼承人,傳位于其孫朱允,是為惠帝。公元1401年(明建文三年),朱元璋駕崩。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分封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二個兒子,號郴青難,興兵南下,來奪他侄子的江山。
這年的六月十三日,時值盛暑,朱棣大軍勢如破竹,逼近南京,解縉與他的同僚在吳溥家里相約,寧死不屈,不作二臣,不能降敵為寇,不能辜負主恩。中國文人在作秀演戲方面,有著特別的天賦。尤其那個解縉,只聽他慷慨陳詞,聲淚俱下,信誓旦旦地對大家宣布,諸位,我要是茍活下來,將來怎么有臉去見地下的“情同父子”的太祖,在下主意已定,燕軍只要前腳進城,后腳我就頭一個在文廟的大梁上,吊死自己,以儆降者。
受過太祖的恩,受過惠帝的恩,又是文章蓋世的國士,眾人當然以他馬首是瞻。這一番擲地有聲的話,說得在場的—個個人,無不慷慨激昂,義憤填膺,共同赴死,義無二心。
等到解縉、王艮、胡靖相繼離開吳溥家后,吳溥的小兒子吳與弼,那時年紀尚小,不諳人心善變,世事叵測,竟從心底里發出贊嘆,為這些叔輩文人的高風亮節,欽慕不已?:??“解叔、胡叔能有這一份忠君效死的勇氣,真是了不起啊!?”吳溥對他兒子說:“你先別這樣斷言,解、胡二位先生殉死的可能性有多大,我說不好。依我看,你那位王叔,恐怕只有他,沒準會走死難這—步。”
吳溥父子說到這里,忽聞比鄰而居的胡靖,正對他家人急不可耐地大吼:“你們快出去看看,兵荒馬亂,盜賊橫行,趕緊去把豬欄的門關緊,小心偷豬的竊兒,牽了咱家好不容易養起的肥豬!”
至此,吳溥掠他兒子一眼,苦笑著說:“一條豬都這樣顧惜,更舍不得一條命了。”而在這時,住得不遠的王艮家,卻傳來了舉家的嚎啕哭聲。原來,他從吳溥家告辭回去,獨自關在書房里,喝下早準備的毒酒。等家人發現時,他已經倒地不起了。
一夜之間,易主而事
金戈鐵馬,荷槍實彈的北軍,涌在金川門通往皇宮的石板路上,老百姓對進城的大軍,避之唯恐不及。獨有—個矮小身材的人影,正快步往燕軍大營走去。解縉出得門來,是朝文廟方向走去的,是要別人看到他實行自縊的諾言,但沒走多遠,改變路線,決定投奔燕王。軍士把他帶到司令部,朱棣立刻接見這個請求進謁的才子,他當然知道這位小個子文人是誰,在重臣方孝孺拒不合作,更不投降的情況下,能得到受知于太祖的解縉,也就相當滿足。
“好好好,歡迎解學士棄暗投明,共襄義舉。”
“愚臣來晚一步,早就應該過江迎接圣駕的!”
在他的牽線引薦之下,一批原惠文帝方面的二三流文臣,也紛紛表態,竭誠擁戴新主。
永樂是個有心機的皇帝,他知道自己師出無名,因此,必須要將自己扮演成一個興師而來,是為惠文帝壞了太祖規矩,而替天行道的形象。這個解學士,偏偏是他老爹欣賞的,有其可資號召的作用。連忙給他安排工作,編纂他向太祖建議過的這套類書,也就等于昭示天下,他才具有這一脈相承的嫡傳正統身份。
文人遭遇皇帝,比秀才遇到兵,還要麻煩,還要危險,解縉已經侍候了兩個朱姓皇帝,懂得在這種天威下,如何夾緊尾巴,如何討好迎合,如何化險為夷,如何磕頭求生的茍且之計。
大約從六月十二日晚七點,到十三日早七點,不足一個對時,這個極有眼力,極善揣摩,極能體會,極能迎合的解學士,一夜之間,易主而事,成為永樂的首席寵臣,是一點也不奇怪的,歷史上所有的皇帝,都不討厭馬屁,尤其不討厭文人拍馬屁,也許文人的馬屁,講究一點修辭方式,不至于肉麻得直起雞皮疙瘩,能撫摸得主子更受用些吧?于是,朱棣馬上給這位解學士派下來修《太祖實錄》,修《永樂大典》這樣極體面,極榮耀,也是極需要學問的重大差使。
應該說,明代的解縉,宋代的歐陽修,這兩位鄉黨,在學問和著作上,也是可以相互媲美的。歐陽修的《新五代史》,與宋祁合修的《新唐書》,為清朝官定的《二十四史》之一種,自然也就有不朽巨讞的身價。而解縉,他主持編纂的22877卷,??11095冊,合計3.7億個漢字的《永樂大典》,盡竹散失殆盡,但當清代《四庫全書》沒有問世之前,這部史無前例的,極其龐大的類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價值,也是舉世公認,罕見其匹的。
而解學士,真替他抱屈,除了那部破碎殘缺的《永樂大典》,他的名篇是什么,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他的文學主張是什么,除專門研究者外,大多數中國人,便了無所知了。
如果,他像歐陽修那樣,活到65歲,而不是46歲就死了,也許他的滿腹精華,文學能量,還能多存留一點在世上。但是,中國文人的政治情結,說來也是一種痛苦的自虐。明知是杯苦酒,但端起來總不撒手,而且喝起來總是沒夠的。
因此,文人搞政治,面對這杯苦酒,大致有三種飲法。
一種,聰明一點的,淺嘗輒止,見好便收,激流勇退,金盆洗手。
又—種,不那么聰明的,越喝越多,越飲越亂,不能自拔,無法收場。
再—種,覺得自己聰明,其實并不聰明的,進退失據,內外交困,搭上腦袋,血本無歸。
解學士,大概屬于三等,—個成也政治,敗也政治的文人。
在第四場博弈中終結
接下來,解學士又將賭注下在第四位即將登基的朱高熾身上。
可是,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牌桌上同樣也沒有常贏的賭客,他怎么可能永操勝卷呢?
一肚子學問的解縉忘了,三國時期的楊修,怎么被曹操殺頭的,不就是摻和到曹丕、曹植的繼承爭奪戰中去嗎?封建社會中的皇位更迭,從來就是伴隨著血風腥雨的難產過程。解縉自不量力地介入朱高熾和朱高煦的儲位之爭,而且卷進如此之深,分明是在找死了。
1410年(永樂八年),他又犯了一個極其愚蠢的錯誤:“縉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縉謁太子而還。”在場博弈中,做出這等授人以柄的傻事,只好將身家性命統統搭進去了。
他是喝足了燒酒,爛醉如泥,獄卒將其埋在雪堆里生生凍死的。據說,人在凍死的過程中,看到的已不是皚皚的雪,所有的積雪,都化為熊熊的火焰,于是,在無比的煦暖中,笑著走向死亡。
(摘自《李國文說帝王將相》
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5定價: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