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下午,雅典衛城。太陽已經沒了力量,任憑寒冷的風呼嘯著。從地中海那里刮過來,在雅典市中心這個突兀的山岡上逞威。各種膚色的游客開始撤退,人聲不再喧嘩,背影稀稀拉拉,古老的神殿廢墟逐漸回歸清幽寧靜。
殘缺而堅硬的石柱,冷峻地肅立在我的面前。作為永不下崗的哨兵,它們忠誠地屹立了三千年。日復一日,凜冽的風刀,在大理石上拉出了深深的印痕。三千年啊,那時候,我們中華大地處于商周之交,離老子孔子生活的春秋戰國尚遠,更沒到秦始皇建造長城的年代。我們的古建筑沒有如此堅實,三千年前建筑師們的創意,大約消亡得差不多了。歐洲的歷史文化,因為吸附于大量的石料上,現在還比較鮮活地展覽著。
在希臘的十天,有一些意識更加清晰起來。過去常說,我們中國的文明最悠久,那未必準確。在希臘博物館里,陳列著遠比雅典衛城更古老的文明的輝煌。古希臘的文明起源,與我們至少處于同一起跑線。四五千年前的地中海島嶼上,古人們的經濟文化到了很高的水平,稍后發達起來的金器金飾鑄造。更留下了黃金時代的神話。今天在博物館還能欣賞到許多那時的杰作,比如著名的邁錫尼國王的黃金面具,加工細膩,造型逼真,那種精致的美麗,讓你嘆為觀止!在雅典不遠的山區,有一處至今尚能使用的露天劇場,說是夏天還會在此舉辦流行音樂會。導游講,它約有四千年的歷史了,觀眾座席呈扇形狀,高高地升向天空,粗算算,可容納八千觀眾,所以你能想像它的龐大。讓參觀者稱奇的是,沒有擴音設備,坐在最高處,竟能清楚地聽到底部圓臺上的呼喊或演唱。你驚詫之余,不得不贊嘆古希臘人的聰明,佩服彼時經濟、科技和文化的發達!
幾年前的一次演講中,我概括了社會幾大板塊的作用:經濟保障生存繁衍,科技提供發展動力,政治維持運行秩序,文化則滿足精神需求。多數歲月里,前三者往往顯得耀眼。比后者更為社會所矚目。那天。面對古希臘劇場,我卻突發妙想。真正深入嵌進歷史的,首推文化呢。前三者唯有與文化融合,才可能完好地實實在在地保存于世。
中華文明雖不能自夸為唯一的古老,依然可以無限自豪,因為只有她完整地驕傲地堅持下來,而其他的古代文明,包括我面前的雅典衛城,還有著名的兩河流域文明,瑪雅文明,古埃及的金字塔等等,其實全屬于已消亡的某塊歷史的痕跡,當初的創造者們在天有靈。肯定恨恨不已。
于是,面對雅典衛城的廢墟,我不由重復長期苦惱著自己的問題:為什么我們的文明孤獨地延續在地球上?
在我的思辨隨筆集《思維八卦》中,有一篇《語文的秘密》。那些思考表達了我對漢字的敬畏與情感。我覺得,沒有穩固了幾千年的方塊字,也就難有中華文化坎坷卻無法打斷的延續,包括民族大家庭的持久凝聚。不妨想一想,若用拼音作為書寫工具,廣袤的神州土地上。從南到北,將出現多少的方言文字!將給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統一帶來多大的麻煩。不過,文字對文化的延續,畢竟局限于技術層面上的作用。不可能成為最主要的因素。別的古老文明,一些當年甚至比我們還強盛的文明,跟隨金戈鐵馬遠征,曾擴散到幾大洲的文明,在時光的長河里失落了,唯獨我們堅強地挺立于地球之上。在中華文明的核心,必然存在特別寶貴的基因,流淌著極富生命力的血液,在歲月的風寒中,支撐住文明的大廈。
冬日下午,仰望與長江黃河萬里之遙的雅典衛城,我想著的就是這個事。
曾經求教于學兄趙昌平,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總編輯,一位冷靜而理性的學者,多次與他討論上述問題。依他的見解,細細梳理中華文化傳統,其最積極的因素,在古老的《易經》中已經確立了。核心的意思,是那兩句被廣為傳誦的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他認為,那是古人對中華精神簡潔的概括。中國最高學府之一的清華,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校訓,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英俊,是學界公認的最具號召力和感染力的校訓,說明這兩句古語的特別分量,也足以印證趙昌平的見解。
《易經》,本來是古人對于自然、社會、人生變化發展的認識總結,這在標題上就清楚地表明了。易者,變化之謂也。孔夫子曾花大力氣整理闡釋《易經》,自然是看中它乃開創性的文化經典。老先生大概做夢也想不到,兩千多年之后,他的學子學孫們,竟然有不少把《易經》誤讀為算命占卦的經典。在某些所謂娛樂界人士的口中,《易經》的“八卦”,就是胡言亂語的代稱,這讓我一直憤憤不已。有朋友問,我的那本很嚴肅地思考問題的書,為什么用了《思維八卦》的名稱。擔心此書名讓別人誤解為玩笑之作。其實,我正是想和那些胡解八卦的人唱個反調。古代科學知識有限,上觀天地異象,下推人世玄理,乃至有些走火入魔的荒唐,自不必大驚小怪,幾乎全地球人均有過此等幼稚游戲。中華古人的《易經》,獨有八卦的創造,精致而玄妙的構思,變幻無窮的結構,被后來的術士們用作算命的技術手段,可以理解為他們的聰明,至于對《易經》的公正評價,是不能被術士們牽著鼻子走的。我們為什么不想想。今天盛行于世的網絡和電腦,其語言系統的基礎,0與1的結構。恰恰是脫胎于《易經》八卦的一和一結構呢?
回到我們的討論上。在《易經》的八卦中,乾、坤兩卦代表天和地,是最重要的卦。由這兩卦引出的“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自然也代表了古人最看重的思想,按現在的語言解釋,是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有的話語,被傳誦得多,引用得多,習以為常。其深刻的內涵反倒容易忽視。“天行健”,古人觀察星斗,當然也包括觀察其他自然萬象。印象深深的是它們不知疲倦不受干擾地強勁運行,反觀人類自身,為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人必須“自強不息”,需要堅忍不拔地奮斗;再看我們的大地母親,那樣厚實寬廣,那樣任勞任怨,大度地承擔著世界上所有的重負和苦難,由此聯想到我們處世做人,也該以此為鑒,取“厚德載物”為標尺,而不是與此相反的“拔一毛利天下不為”,或者“我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有句流傳甚廣的俗語,究竟該寫成“無度不丈夫”還是寫成“無毒不丈夫”,頗有爭議。按古人“厚德載物”的思想。似乎應該是前者。
中華古人不但這樣認識。也有生動的實踐。“自強不息”的案例,首推上古治水之事,鯀和禹父子,前仆后繼,鞠躬盡瘁,婦孺皆知,不必細述了;“厚德載物”,則有黃帝和炎帝的故事,令后人難以忘懷。黃帝統率的部落與炎帝統率的部落,曾經進行過長期嚴酷的戰爭,實際上就是不同民族的祖先在爭奪土地等生存資源,很有點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味道。戰爭的結果。是黃帝一方勝利,炎帝一方失敗。“勝者為侯,敗者為寇”,這是后來的流行語,古代賢人大度得多。首先是勝利的黃帝沒打算置對方于死地。也不想過分奴役迫害戰敗的對手,他采取的是“得人心者得天下”的戰略。只要戰敗者不再反抗,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民族和基本權利,給他們繁衍生存的空間。黃帝固然寬容,但是,必須有失敗者的配合。假如失敗者嘴上投降,暗地里謀算反撲,事情還是會搞得一團糟。失敗的炎帝,感念于戰爭帶給蒼生的無窮災難,決計永不反悔,哪怕他的部下(如共工、蚩尤等)重新叛亂,他也不為心動,他把余生全部貢獻給農業和醫學等民生事業,所以成為流芳千古的神農氏,“神農嘗百草”,也就名垂青史,是讓炎黃子孫最為感動的古代傳說。
鯀和禹是中華勇士,黃帝是富有遠見的政治家,炎帝的人格則更為難得。他們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實踐者。
《易經》究竟由誰撰寫,今天已經難以確認,有上推伏羲的,有歸功周文王的,學界說法不一,爭議較少的,是由孔子整理后流傳于世一說。在中國思想史上。最大的名頭當屬老子與孔子。孔子曾經整理《易經》,受其影響,自不必說。那么老子呢?老子的《道德經》與《易經》的關系復雜得多。有人認為,老子思想脫胎于易學,也有人堅決否認其間的關聯。后世因為道教把老子尊為始祖,還有把黃帝、周易、老子、道學一鍋煮的研究流派。我不是從事古代研究的書生,無意卷入如此混沌的學術漩渦,只想最簡單地梳理一下傳統的因果。
《易經》啟蒙了中國古人對天地自然的認識,“天行健、地勢坤”之類,老子、孔子好像并無異議,老子對于宇宙的認識,孔子對于自然的感嘆,與“易經”的啟示很難撇清。思想分野的起點,在于如何人世了。到了老子、孔子生活的年代,世界比上古復雜多了,怎樣治理國家、社會的問題,迫切地放在思想家面前,僅僅有那些八卦的精妙玄理,是應對不了現實的。如何“自強不息”,如何“厚德載物”,也不是簡單照搬禹或者炎黃二帝的故事就行得通的。老子對社會和人心的險惡看得透些,孔子揚善教化的信心多些;老子傾向“道法自然”,孔子強調“知天命”;雙方治理社會的基本思想也明顯不同了,老子是“無為”,孔子是“中庸”,老子想通過統治者清凈無為的途徑到達古代圣賢的境界,孔子則要以中庸之道為基礎建立起符合上古理想的社會秩序。
從此往下兩千多年,孔子的思想占據主流的日子較多,老子的影響卻頑強地沒有消退,均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直到今日,連中華之外的地域。兩位夫子依然擁有眾多的研究者。近百年來,在中華本土,“無為而治”與“中庸之道”卻時常被誤解,被消極地解釋。其實,無為而無不為,是順其自然而為:中庸即反對極端,追求和諧安定。兩者均是非常智慧的哲學,是十分清醒的謀略。也是相當實用的策略。它們交替或者交叉地影響著中國社會的走向。比如,當一個過分“有為”的皇朝,蠻橫地使用國力民力,鬧得民怨沸騰而垮臺以后,新上臺的皇朝往往就會比較推重“無為”和“中庸”,從隋的“天下大亂”到唐的“與民休息”,算得上典型案例。進一步推論。中華歷代歷朝,重視保衛疆域,卻不強調擴張,也是受先哲思想的感化。
三十年前,我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學習,老師號召大家解放思想,我寫了一篇《古人哲學與治國之道》,發表在大學校報上,說的就是“無為而治”與“中庸之道”。寫那篇短文是出于一點憂郁的思考:百多年來,為什么知識與理性難以占據主流,倒常常是各種過激的口號引導著民眾呢?三十年后,我竟又興趣盎然地回到同一個命題,自己也感覺驚奇。在我看來,“無為”與“中庸”,仿佛是黃河、長江上的兩座橋,承受著中華民族走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目標的永不停息的步伐,
有人說,那些自信而豪邁的腳步聲已經漸行漸遠;還有更加武斷的說法,認為我們祖先從未有過那樣的氣勢和進軍。確實。他們可以列舉許多事實,用以佐證我們民族存在過的乃至繼續存在著的落后、愚昧和荒唐,包括那些名滿世界的大導演所演繹的黃土地上的悲哀,推向對中國了解甚少的西方民眾的眼睛,讓他們誤認為那就是今天中國的普遍現象。我們想問,黃帝們開創的由老子孔子們光大的富有創造力和包容度的中華文化,哪里去了?是虛擬出來的歷史還是文化被強行中斷了?我不想回避這個尖銳的問題,否則難以正視對中華文化消極因素的眾多批評。
五百年前,農民大起義風起云涌,腐敗的明皇朝垮了。崇禎皇帝在北京自盡:吳三桂打開山海關,放進了如狼似虎的關外鐵騎;史可法們輔佐的南明小皇朝,也沒支撐多久,很快覆滅了。于是,清開始了統治中國四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清全盤接受了中華文化,據說,期間出現過康乾盛世。這些,我沒有鋪開來爭議的興趣。我只想說些公認常識。那是一個轉折,從一個曾經擁有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相對開放的大國,轉向一個封閉門戶、坐井觀天的國度。可怕的是,歐洲卻和我們逆向運動,從黑暗的中世紀走出來,走向文藝復興,走向科技與經濟的大發展。這樣的反方向運動。使曾經領先世界的中華,很快地落后下去。同時,憑借鐵騎雄師打下江山的八旗,對發達的中原文明,既膜拜又恐懼,由此便對漢知識分子采取了積極使用和堅決高壓的雙重手段,那種制造許多“清風不識字,何以亂翻書”冤案的野蠻,使中華文化的創造力和彈性大大消退。四百幾十年的統治啊!比元的九十多年長多了!元和清對中華文化的影響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他們的統治,對中華發展有不可忽略的貢獻,同時也帶來難以否認的災難。也許,清接受了很多表面的制度禮儀,但是,中華文化最優秀的那些因素,自強、包容、大度、和諧、創新等等,長時間里被強行壓抑了;消極的方面,自卑、排他、迷信、內斗、保守等等,卻彌漫擴散開來。
詳盡地討論這些歷史,是我的學識所不能夠應付的。我只是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觀感。也是面對雅典衛城的殘壁,感嘆著人類命運的坎坷,從心底蕩漾開的真實想法。
古希臘的輝煌,凝聚在那些堅硬的大理石上,將繼續為世人所仰望。我們中華文明,則是智慧的祖先養育的浩瀚的森林,盤根錯節,根深葉茂。她不像大理石堅實無比,卻具有無限的再生繁衍的能力。哪怕被山間的大火掃蕩過,畢竟還傷不到根本。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正是令人欣慰的寫照。
幸虧我們的底蘊厚實,幸虧我們重新走向開放和理性的世界,作為中華文化的后生學子。今天方能夠寫下這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