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學認為,一個人的童年經驗對一生的心理和生活有決定性的影響;而和母親的關系無疑是童年經驗中最重要的——這主要是指對母親的依戀和依附的程度。
弗洛依德是偉大的心理學家,可他同時也是一個和其他所有人一樣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性格和心理上也存在某些偏差;要想全面深入地認識他,也需要對他做心理分析。
●弗洛依德對母親的依戀●
弗洛依德童年得到了母親的超常的寵愛。弗洛依德的密友和學生瓊斯在其《西格蒙特·弗洛依德的生活和事業》一書中談到的一件事:弗洛依德的母親非常愛好音樂,她讓自己8歲的女兒,弗洛依德的妹妹學習彈鋼琴,以繼承她的愛好。雖然鋼琴室離弗洛依德的居室有一定距離,但這個10歲的小學生仍然覺得被打擾了。他堅決要求,必須把鋼琴搬走。母親滿足了這個寶貝兒子的要求。從此,妹妹的鋼琴學習結束了,家里其他人也再沒有受過音樂教育。就因為10歲的弗洛依德不喜歡聽鋼琴發出的“噪音”,剝奪了其他孩子學習音樂的權利,由此可見,母親對弗洛依德的寵愛遠遠勝于對其他孩子的愛。
母親這種過分的寵愛造成弗洛依德對母親深深的依戀,這種依戀在成年后弗洛依德的生活中依然存在。除了事業上的伙伴以外,他幾乎不把空余時間給任何人,甚至他的妻子;可是,每個星期日早晨他都去看他的母親,并請母親到他家去吃晚飯,一直如此。
隨同母親的特殊寵愛,必然會有對兒子經常的贊賞和偏袒,從而對兒子心理的發展和性格的形成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其積極的影響是,經常的偏愛和贊賞促進了勝利和成功信念的形成,并有力地促進人的天資和才能的發展。這種自信是弗洛依德突出的性格特征之一,是他勇于堅持自己的思想,不怕眾人的反對,最后終于創立精神分析學派的性格上的保證。
母親過度的寵愛對兒子心理和性格的消極影響是,會引起兒子的依賴心理,影響他與妻子、同事及其他人的關系。這種人需要母親的無條件的愛撫、贊許和保護,其成年以后, 婚姻、工作和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就會把這種需要轉移到這些人身上,在他們身上尋求肯定、贊許和保證,這種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壓抑和不安全感。
●弗洛依德與妻子的關系●
弗洛依德和妻子的關系,表現出他對母親的依賴心理的影響。在這里,他的所謂“愛”,只是接受性的。結婚前,他們是熱烈的情人,結婚后,他卻要求妻子無條件地獻身于丈夫,永遠服從他需要的愿望。體貼他,照顧他,像一個可以依賴的母親。
弗洛依德從來沒有把與妻子的關系說成是幸福的重要源泉,只有工作才能使他感到充實和滿足。在給友人們的書信中,他常常非常詳盡地描述他的思想,他的病人,他在職業上的成就和挫折,從來不提他的妻子。
弗洛依德每年夏季都要出去旅游,以補償艱苦、連續的工作對身體的損耗。他不喜歡單獨旅游,可他選擇的游伴常常是精神分析學派的朋友,有時是妻子的妹妹,而不是他的妻子。在旅游中,弗洛依德幾乎每天發電報或寄明信片給妻子,每隔幾天都有一封長信,就像遠游的兒子每天給母親寫信,讓她放心,讓她為兒子玩得痛快而高興。
弗洛依德對母親的依戀和依賴,也造成他在和別人的關系上很少有主動的付出。他曾在《文明及其缺憾》中,對于“愛鄰人如愛己”的可能性論述說:“如果我愛某個人,他必須在某個方面值得我愛。如果他在許多方面非常像我,我可以通過他愛我自己,那他就值得愛;如果他比我更完美,我可以通過他愛理想的我,那他就值得愛??墒牵绻莻€陌生人,不能以他本身具有的價值,或他在我的情感生活中可能已經占據的重要地位來吸引我,那就很難讓我愛他。”
按照他這種理論,如果地震時他被壓在廢墟底下,他不能向陌生人喊出并證明他就是弗洛依德,他比陌生人更完美,那就任何陌生人也不會來救他,他只有等待命運或許能把那些認識他,認為他值得愛的人召喚到掩埋他的廢墟前,否則的話,他就只有等死了。
●弗洛依德對男人的依賴●
弗洛依德把對母親依賴的心理也轉移到了男人身上。不論是像布洛依爾那樣比他年長的人,弗利斯那樣的同代人,還是像榮格那樣的學生,都是他依賴的對象。可是,弗洛依德有很強的自尊心,以自我獨立為榮,非常厭惡自己處于被保護人的地位。這種自尊心使他壓抑依附感的意識。當朋友不能充分行使母親的職能時,他就斷絕友情,完全否認這種依賴。所以,弗洛依德與一些至交的關系都有相似的結果:開始幾年內、親密無間,而后完全破裂,而且常常達到仇視的程度。
布洛依爾年長弗洛依德14歲,他把一生治療實踐中所得到的重要啟示傳授給弗洛依德,這個啟示后來構成了精神分析核心思想的基礎。他還在物質上幫助弗洛依德,對弗洛依德就像是父親般的朋友。后來兩個人的關系破裂是由于布洛依爾和弗洛依德之間產生了理論上的分歧,他不同意弗洛依德關于性的全部理論。這種純粹理論上的分歧應該不至于導致個人關系的破裂,何況一方對另一方的在事業和物質生活上曾經給予過重要的幫助??墒牵ヂ逡赖碌淖龇▍s很違背常情。他不止一次在給弗利斯的信中表示對布洛依爾的厭惡和反感,說:“再繼續與布洛依爾合作已不可能了?!鄙踔吝€說:“一看見布洛依爾就使我想永遠遷居國外?!钡纫恍└訌娪驳脑?。而布洛依爾卻表現得非常大度,弗洛依德曾打算償還他以前的欠款,布洛依爾提出,弗洛依德對他的一個親戚在醫療上曾經給予過照顧,應該得到報酬,可以此抵銷弗洛依德的欠款。
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對弗洛依德這種作法的解釋是:弗洛依德對人們有依賴性,可是他又羞于承認并且憎恨他這種依賴性,在接受了別人的幫助和慈愛之后,為了否認這種依賴,他斷絕了和那個人的一切關系,憎恨他,把他從自己的生活中消除出去。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弗洛依德和弗利斯的關系中。弗洛依德需要有人像母親在他小時候對待他那樣支持他、鼓勵他、傾聽他、安慰他,甚至供養他,在一段時間內,弗利斯就起了這種作用。弗洛依德經常向弗利斯傾吐他的思想、希望和懊惱,弗利斯則是一個認真的聽眾。他給弗洛依德以很大的安慰。
可是,這種親密的友情持續了8年之后,弗洛依德卻開始對弗利斯進行意想不到的、猛烈的攻擊,致使兩人關系破裂。弗洛姆從兩人這一時期的通信中看出引起分裂的兩個明顯的原因:其一是,弗利斯批評了弗洛依德的方法,說他把自己的想法硬加到病人身上。其二是,1897年弗利斯在和弗洛依德的一次散步時,談起過他的關于一切人都有兩性結構的思想,可是在1900年兩人最后一次見面時,弗洛依德卻把這一思想當成是自己的發現,向弗利斯宣布。弗利斯非常吃驚,當即糾正他說:“在布斯勞晚上散步時,我就向你談過這個思想,但當時你拒絕接受它?!备ヂ逡赖虏怀姓J有這回事,他完全忘記了過去的交談。可是一星期后,他又回憶起來了。
弗洛依德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學》一書中對遺忘癥有詳盡的分析,不知他對自己這種遺忘會作何解釋。弗洛姆就此事解釋說,弗洛依德的傾向就是接受和侵吞,因而特別是對于他最親密的朋友,他總認為他們的思想就是他的。他無意識地要占有朋友的發現。并不是因為他需要它,而是因為起源于對母親的依賴而隱藏在他心中的要求支持、幫助和照料的接受性愿望。
●弗洛依德對父親的反抗●
弗洛姆認為,弗洛依德對父親的反抗并非由于嬰兒期性欲而導致的俄狄浦斯情結,而是依然來源于對母親的依戀。這種反抗心理使他敢于反抗輿論和醫學權威,公開宣揚自己的關于無意識和嬰兒期性欲等觀點??墒?,他自己卻有權威主義的傾向:對懷疑他、批評他的人毫不容情;對崇拜他、與他意見始終一致的人則友善相待、寬洪大量。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是一個狂熱的愛國者,首先以奧地利人為自豪,然后以德國的侵略性為自豪,在差不多四年的時間中,他從來沒有從批評的角度對軸心國的戰爭意識發生過疑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