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開始后的兩三個世紀里,羅馬公民的衣食住行是比較簡單的,大都過著簡樸的小農生活。他們習慣于躬耕田畝,以清茶淡飯、簡樸的衣服和簡陋的住房為滿足,即使是執政官這樣的最高級別的官吏也不例外。然而隨著羅馬對外大征服,特別是在公元前2世紀征服富庶的希臘和東方諸國后,巨大的財富和可供役使的奴隸源源不斷地流入羅馬國內,使羅馬人的衣食住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逐漸放棄了早期那種嚴禁樸實和艱苦奮斗的道德觀,變得日趨奢侈,整日沉溺于美食與競技場中,追求荒誕無稽的消費和瘋狂的揮霍。
一、國家法令難以遏制羅馬人對東方絲綢的追求
古羅馬人的傳統衣著是比較簡單的。男裝只有一袍一衣,即羅馬袍和短袖內衣。羅馬袍又稱托袈長袍,用一大塊半圓形的衣料縫制,圓心開口與肩上,兩邊自然下垂即成大袍。內衣也是單幅衣料,開一圓領,與今天的T恤衫很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羅馬內衣長可及膝,以腰帶束之。女裝與男裝基本相同,略為不同的是,女裝常在內衣外加一帶有繡花的長袍,有時還戴著披肩方巾或穿披風衫。公元前215年,羅馬正處于與漢尼拔交戰期間,為限制公民過分追求服飾的高消費,羅馬政府專門制定了奧庇亞法,使羅馬公民在穿衣上趨于平等。
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后,羅馬公民在衣著上的單一性,逐漸引起富人們特別是婦女們的不滿。公元前195年,婦女們集體走向街頭,包圍了保民官議事廳,要求政府廢除奧庇亞法。結果她們成功了,奧庇亞法被廢除,此后羅馬人的服飾日趨新潮。
公元前2世紀羅馬征服希臘和東方諸國后,做工精細的巴比倫長袍傳入了羅馬,很受羅馬人歡迎。就連以節儉著稱的著名監察官加圖的家里,也珍藏著一件供兩代人使用的巴比倫長袍。在羅馬人所穿的長袍中,以紫色袍最為正式和隆重。得勝的將軍在舉行凱旋式時,一般都穿著綴有金星的紫色寬袍,頭戴黃金寶石的冠冕,以示隆重。在正式場合,樂隊隊員一般都穿長達腳部的紫色長袍,侍從則穿紫色緊身衣。
到了帝國時期,奢侈之風日盛,宮廷和貴族衣衫越來越華麗,東方式的長袖大袍逐漸普及。金銀飾物和錦繡,更使顯貴特別是婦女們的裝束達到了空前的豪華。婦女們在觀看演出時,紛紛以奇裝異服吸引男人們的注意。皇族女性小阿格里皮娜坐在元首克勞狄的身邊觀看競技表演時,身穿一件金絨編織的華美斗篷,光彩奪目,格外引人注目。弗拉維王朝時流行卷發高髻,當時的婦女便著意刻畫這種發式,以高達尺余的層層發卷如羽冠云冕罩于頭上。到了安敦尼王朝時,卻又崇尚淡裝,發式平易。
在當時,羅馬還沒有棉花,衣服的料子一般都用毛和麻。公元前1世紀中葉,愷撒在舉行凱旋式時,第一次向羅馬人民展示了戰爭中繳獲的中國絲綢。此后,中國絲綢傳入羅馬,立刻便受到羅馬人的青睞,就連著名的克拉蘇軍團所使用的軍旗都是絲綢織物。以至于公元14年,在奧古斯都臨終前,元老院下令禁止男性公民穿絲綢服裝,對婦女使用絲綢也作了一定的限制。然而這一禁令并未起到多大效果,羅馬上層人物對中國絲綢的興趣依然不減,羅馬與中國間的絲綢貿易依舊興隆。公元2世紀以后,羅馬對中國絲綢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中國絲綢不但受到上層的青睞,而且也得到了下層平民的喜愛。為購買中國絲綢和從印度、阿拉伯輸入香料、香料、麻布和珠寶等奢侈品,羅馬付出了大量的金銀,使羅馬對外貿易逆差嚴重,金銀大量外流。普林尼的記載表明,羅馬每年流入印度、中國和阿拉伯半島三地的金銀在一億塞斯退斯以上。他還認為,是“流行的奢侈和婦女使我們付出了如此昂貴的代價。”金銀的大量外流導致羅馬對外貿易逆差嚴重,出現了嚴重的貨幣混亂,給羅馬正常的經濟生活帶來了相當大的損害。
飲食成為一種藝術:奢侈生活的開始
在羅馬建國早期,羅馬人的一日三餐是比較簡單的。早餐只有面包和乳酪,午餐加以少許冷菜(包括肉和面包)和少量的酒。面包在古埃及時代已經出現,此后一直是古希臘和古羅馬人的主食。晚餐比較豐富,一般備三道菜。首盤多為蛋、豆、咸魚或蔬菜之類,主盤是烤肉或燒雞,尾盤則為魚蝦。主食除了面包外,一般只有麥粥。米飯在羅馬時代還沒有出現。從公元前4世紀起,富裕的羅馬人在與希臘人的交往中,養成了吃飯時躺在桌子旁的習慣,而以前羅馬人是坐在桌子旁吃飯的。公元前3世紀初,羅馬顯貴的桌子上開始出現銀制的器皿。
羅馬人烹制食品的方法很多,在古羅馬住宅中我們發現了大量的烹調用具。有些房子里看上去好像沒有烹調設施,也許因為烹調時使用的是可移動的火盆或爐子。富庶的家庭一般都有專門的廚房,內置貼面的長條型石頭或磚砌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