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擁有158年悠久歷史、在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界排名第四的雷曼兄弟公司的垮臺,不僅引發全球金融界的極大恐慌,更讓許多熟諳華爾街掌故的人感慨不已。因為雷曼兄弟公司不僅是重要的投行巨頭,更是華爾街財富神話的象征之一。
德國移民出身寒微
1844年,有猶太血統的德國巴伐利亞牛販子后代、23歲的亨利·雷曼移民美國,定居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并開設了雷曼家族的第一家美國產業——H·雷曼公司。其實,這只不過是一間經營干洗、兼營小件寄存的“雞毛小店”。3年后,他的弟弟艾曼紐爾·雷曼移民來此,公司名稱改為“H·雷曼及其兄弟公司”;1850年,三弟邁爾·雷曼到來,公司名稱正式改為“雷曼兄弟公司”,此時的“雷曼兄弟公司”,和金融投資還八竿子打不著。
兄弟三人很快就不滿足于本小利薄的雞毛小店,他們看中了當時美國最有利可圖的大宗商品——棉花,開始定期預購原棉,并化零為整,轉手倒賣,這被認為是商品期貨交易的雛形。這種原始狀態的期貨交易很快變得十分興旺,其中心也由產棉區南方,轉移到主要棉花消費區北方,尤其是最大商埠紐約。此時大哥亨利已故,艾曼紐爾和邁爾順應潮流,在紐約曼哈頓區自由街119號開設了紐約分部。1858年,年僅32歲的艾曼紐爾親赴紐約,坐鎮分部,力圖將棉花期貨產業做大做強,這一年被公認為雷曼兄弟公司正式誕生的一年。
19條命的不死“神貓”
就在紐約分部開業后不久,南北戰爭爆發,南方產棉區獨立,雷曼公司面臨主業斷絕、無棉可交易的窘境,甚至兄弟倆也被戰火隔絕,天各一方。許多同樣背景的公司熬不過戰火,紛紛倒閉,但絕境中艾曼紐爾卻獨辟蹊徑,和另一名大棉商約翰·杜爾合作,慘淡經營,熬過難關。1865年內戰結束,雷曼兄弟公司由于始終處于開業狀況,終于搶到了第一桶金,承擔了阿拉巴馬州戰后重建的財務支持工作,并以此積累了足夠的人脈和聲望,于1870年發起成立了美國紐約棉花交易所,雷曼兄弟公司也正式遷往紐約。
此后,雷曼兄弟又不失時機地進入鐵路債券融資和金融咨詢等當時的新興市場,一個大規模投行的雛形已呼之欲出。
1883年,紐約咖啡交易所成立;1887年紐約證交所正式掛牌,雷曼公司均成為開風氣之先的始創會員之一。1899年,本身沒有一處屬于自己辦公場所的雷曼兄弟公司完成了首次公開股票承銷,此后直到1906年,雷曼兄弟公司成為紐約最有影響的股票承銷商之一。功成名就的雷曼兄弟安心隱退,把接力棒交給第二代羅伯特·雷曼,在他們看來,雷曼公司已度過最可怕的難關,此后將是一片坦途。
年輕氣盛的羅伯特看中了證券市場的高回報率,將幾乎全部業務轉移到風險投資上,公司在1928年達到極盛,并搬到了威廉街的豪華總部。但好景不長,1929年,大蕭條開始,雷曼公司的資產轉瞬間變成了一堆泡沫,迅速從全盛走向破產邊緣。然而面臨絕境的雷曼兄弟公司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承銷的全球第一家電視制造商——杜蒙公司股票成為當年屈指可數逆境上揚的股票,讓他們從破產的門檻上活了過來,嘗到甜頭的他們隨后加強了對廣播電視和石油業的投入,迅速恢復了生機。
1969年,羅伯特病逝,雷曼家族從公司管理層全部隱退,此時公司業務蒸蒸日上,沒人覺得公司會重演當年老雷曼兄弟隱退時的一幕。
然而,看似不可能的事居然又發生了: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石油危機,公司CEO皮特·佩特森極力經營的石油期貨投資遭逢滅頂之災,就在同行紛紛幸災樂禍,等著看雷曼好戲時,佩特森卻在公司合作方運通的協助下力挽狂瀾,連續5年創造盈利紀錄,成為投行股東回報率最高的投行之一。
度過難關的雷曼公司隨即陷入內訌,股東間勾心斗角,弄得烏煙瘴氣。1993年,運通毫不留情地將已露頹勢的雷曼分拆上市,任其自生自滅,新老板庫恩·勒布面臨資金短缺的窘境,華爾街普遍對這個剛獨立的“新雷曼”不看好,然而,庫恩·勒布在熬過最初幾年的艱難日子后,依靠手下一批得力人才的努力迅速崛起,通過在“次貸”和衍生產品上的開拓進取,再次成為舉足輕重的一線投行,其辦公場所也“榮升”進著名的世貿大廈。
誰也沒想到這也會成為雷曼兄弟“九九八十一難”中的一大難。2001年“9·11”事件,該公司設在世貿三樓的金融交易中心毀于一旦,一名交易員當場殉職,該公司遍布全美乃至全球的金融業務面臨癱瘓。然而,雷曼公司再次表現出驚人的生命力,他們迅速啟用臨時辦公場所,并充分發揮電子商務的功效,僅用了48小時就恢復業務。僅1個月后,位于紐約第七大道745號的32層辦公大廈便成為雷曼的新大本營,傲立于眾多強敵面前。
由于一次又一次地逃脫滅頂之災,雷曼兄弟公司有了“不死”的傳奇名聲,紐約大學金融系教授羅伊·史密斯甚至稱其為“有19條命的不死貓”。
自信害死了貓
也許恰是“不死貓”的盛名拖累了雷曼兄弟。在愈演愈烈的“次貸”風暴中,雷曼因大量投資房地產信貸,近兩年來銷賬高達160億美元,然而公司決策層仍掉以輕心,甚至當賬面虧損高達幾十億美元、一個季度就凈虧39億美元的消息傳來,股票已開始大跌之際,首席執行官弗爾德仍慢條斯理地和潛在注資者討價還價,希望單純拋出虧損資產,而將盈利資產留在自己手中。
他們之所以如此輕松,一是自恃“不死貓”傳統,認為“未到山窮水盡時”;二是此前不久美國政府支持了同行貝爾斯登并購,又支持了“兩房”的生存,他們認為自己也不會被拋棄。然而自信害死貓。美國財長鮑爾森直截了當地否定了“救市雷曼”的傳說,于是,原本還在討價還價的最后幾家銀行立即抽身,或轉而支持雷曼的對手,或干脆作壁上觀。
9月16日,雷曼兄弟公司正式申請破產保護,盡管公司總裁弗爾德拒絕司法破產,并推出一攬子“振興拯救計劃”,但大勢已去,雷曼股票一日內重挫94%,其在法國、英國等地的分支機構紛紛被政府監管,在日本的子公司干脆被勒令破產。這一次,“有19條命的不死貓”難逃魂魄消散的命運了。
(摘自《環球時報》200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