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13年里,它讓中國的讀書人硬生生地記住了這個拗口的名字;擁有了150萬中國會員,創建了中國最大的圖書俱樂部;年營收達到1.5億元人民幣,并幾乎把旗下所有業務都見縫插針地搬到了中國。
而13年后,其圖書業務卻在中國徹底消失。
強勢入局和不安的伏筆
1995年,世界四大傳媒巨頭之一 ——德國貝塔斯曼正式進入中國。當時的中國,只有“新華書店”尊貴地盤踞在醒目的路口。
1997年,中國第一個合資書友會在上海聲勢浩大地建立,風行全球的貝塔斯曼“書友會”模式順勢涌進中國:讀者繳納會費入會,就可以優惠價格購買“書友會”提供的圖書。獨特的會員制圖書銷售方式、精美的印刷郵冊、大比例的買書折扣、郵購……緊接著,呼叫中心成立,員工們忙碌的熱線接聽、來信回復……無不令當時的中國讀者充滿新奇感。
然而,貝塔斯曼在興致勃勃迎接中國機遇的同時,卻低估了同樣必須重視的中國風險。
最初迎面而來,并困擾貝塔斯曼中國13年的,是政府穩若磐石的政策:禁止外資獨資在華開展圖書出版業務。在工商局磨蹭了很久的其旗下直接集團中國區CEO艾科,最后也只能注冊一個與國內出版公司合作的“上海貝塔斯曼文化實業有限公司”。
沒有出版權,必須與人合作,這就意味著受制于人,而遠在天邊的全球總部,也將難以為這個特殊的海外公司制定切實的規劃。這是一個伏筆,若隱若現地潛伏在貝塔斯曼中國的血管里。
不久,緊隨貝塔斯曼中國起步的中國網上書店如蟄伏的猛獸,蓄勢待發。1997年,當當網開始運營,兩年后,金山卓越也大力挺進。
“我們暫時不打算在中國賺錢,我們準備在這里一年虧1億元,至少虧5年,等到在中國培養了足夠數量的‘書友會’會員并且中國出版市場對外開放時,我們將在這個國家再造一個貝塔斯曼。”這是10年前艾科樹立的宏偉目標。
“雙輪戰術”和尷尬的拐點
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迅猛發展,2000年貝塔斯曼決定調整戰略,開始大力加強“貝塔斯曼在線”的經營力度。
通過與二十余個物流供應商確立長期合作關系,貝塔斯曼在中國67個城市建立了快遞業務。而在上海自主的配送網絡中,貝塔斯曼每天要運送1000至1200個郵包,還要保證圖書包裝整潔。
但努力是一回事,成功卻是另外一回事。拐點,出現在2002年。
按照貝塔斯曼入會協議,如果會員在一個季度內沒有買書,就會向會員發出“警告”,并將向其推薦一本書友會精心挑選的圖書,如果會員堅持不為“推薦”的圖書付費,將被取消會員身份。但是,這種強制“購買”的方式,被“以和為貴”的中國人斥責為“不太友善”。
雖然貝塔斯曼后來取消了這一方式,卻也影響到了“書友會”的發展。接下來,一場來自貝塔斯曼內部的人事風暴,又將其布局中國的棋陣全部打亂。
2002年7月,主張新經濟的CEO與貝塔斯曼創始家族矛盾激化,憤而辭職。貝塔斯曼中國區高層隨之變動,艾科也在這年底黯然辭職,而他的接任者,卻是一位曾管理法國貝塔斯曼“書友會”和500家直營店多年的德國人——克里斯蒂安·溫格爾。
隨后,貝塔斯曼決定將其經營重心重新導向“書友會”,將“貝塔斯曼在線”的業務并入“書友會”之中,從而避開與本土網絡書店的直面競爭。在及時調整策略、將重心轉移回“書友會”之后,2003至2004年,貝塔斯曼中國的營業額大幅回升,一度超過1.5億元。
然而,輝煌背后,卻隱藏著一個不可思議的矛盾——貝塔斯曼中國依舊無一分錢盈利。
150萬名會員是貝塔斯曼的巨大驕傲,同時,也是其巨大的成本負擔。為了維護“書友會”,貝塔斯曼前后投入了4000萬美元。每月,每位會員的信箱都將收到精美書單,每月僅這一項就要耗資300萬元人民幣。為了擴大影響,貝塔斯曼還長期在大眾期刊上刊登廣告,2007年,它的老合作伙伴《讀者》每期廣告就要價18.5萬元。
無力的最后一搏
克里斯蒂安上任不久后,便把目光轉移到經營直營店的戰略上來,力圖將在法國成功的直營店經驗照搬到中國。
2003年12月,貝塔斯曼與北京21世紀圖書連鎖公司合作,成立中國首家中外合資的全國性連鎖書店,試圖利用后者20余家大型直營圖書連鎖超市,突破中國限制外資從事圖書零售的環節。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去書店買書、看書早已成為人們不變的生活習慣。高書價、低房租也成為書店遍地開花的有利條件。
而在中國,書價一般是國外的1/4,門店的租金則與國外大中城市差不多,“當當網所有貨品都是庫存式管理,北京的庫房在西南五環之外,每天每平方米才三毛錢。而貝塔斯曼在北京的直營店,每天每平方米支出15~20元。”從2005年開始,貝塔斯曼在中國的銷售額開始縮水至幾千萬元,到了2006年,盈利更是幾乎沒有,其直營店高昂的成本支出,更是無時不刻不在折磨著它。
貝塔斯曼試圖作最后的拯救。2006年年中,無力支付高昂租金的貝塔斯曼接連關閉北京、杭州十多家連鎖書店,轉而以“店中店”的方式,與在31個城市有83家大型賣場的家樂福合作。但家樂福本身也自營與貝塔斯曼相似種類的圖書,結果可想而知。
2007年,一向以“出手果斷結賬快”著稱的貝塔斯曼,開始變得猶豫,“本來一個月結賬的,要拖上半年以上。”結賬慢,說明資金周轉不靈;拖欠款,則拿不到出版社的新書、好書——38家已進入惡性循環的21世紀連鎖書店成了壓垮這個龐然大物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8年6月13日,貝塔斯曼宣布開始在中國的倒計時,最后時刻,定在7月31日。
“……如果辦理預付卡的會員希望退款,可以撥打呼叫中心的電話,通過現金支票的方式郵寄給會員。”
這是貝塔斯曼留給中國的告別信,言辭無奈而悲傷。
(摘自《商界》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