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奧運期間京城機動車單雙號限行措施的實施,京城“拼車”一族的隊伍驟增,習慣了開車的人們開始共用一輛汽車,順道一起上下班。
因奧改“拼”
早在北京開始機動車單雙號限行前,家住在回龍觀社區的韓先生就開始了尋“拼友”的歷程。在韓先生看來,“找個志同道合的‘拼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馬上就到而立之年的韓先生,在北京市海淀區上地的一家IT公司上班,“每天早晨8點半開車,從家走,此時,路上有些擁堵,大約半個來小時到單位。”
韓先生提前一個月就開始為自己尋“拼友”。在“58同城網”上,韓先生將自己的尋“友”信息錄入進網絡之內。
本人住回龍觀,單號車,早上8:30出發至上地,下午5:30~6:00返回。北京現代伊蘭特,新車。尋找同路線雙號車朋友。聯系手機××××××。
不久,他就接到了第一個電話,電話那頭的小伙子“大約二十來歲”,打來電話就問,是不是“拼車”。韓先生趕忙回答“是啊”,小伙子聽后,便“自報家門”,原來他自己并沒有汽車,詢問能不能每天搭個順風車,支付點油費。結果,被韓先生拒絕了。
類似這樣的電話,韓先生一天之內,也能接到3~4個。
“我尋找‘拼友’,不是因為汽油價格上漲,而是因為奧運會的限行,我打算找個雙號車的‘拼友’,能每天順道一起上下班。”韓先生說。
實際上,在限行的新聞出來后,韓先生也曾考慮過乘坐軌道交通上下班。但親身體驗過一把后,他還是望而卻步了。
“好家伙!那人山人海的架勢,太可怕了!”習慣了自駕車出行的韓先生,還是第一次見識到上下班時段地鐵13號線的擁擠狀況。在他看來,“被擠得一身臭汗,特別影響自己的心情!”
韓先生就盼著能早日找到志同道合的“拼友”。在帖子發出去后的幾天內,他接二連三地接到電話,但都沒有太適合的。韓先生只希望“拼友”能“安靜些”。
過了幾天,韓先生終于找到了在他看來“志同道合”的“拼友”了。家住在回龍觀龍騰苑的王小姐,在上地大廈的一家公司上班,而上地大廈,是韓先生每日上班的必經地,王小姐有輛紅色QQ型雙號車。雙方相約在回龍觀的一家快餐店見了面,“商量好了出行路線,并簽訂了一份由韓先生從網絡上拷貝下來的一式兩份的拼車協議。”
“當時,我說簽一份拼車協議,王小姐二話沒說,很爽快地簽訂協議,我們一人一份。”這份協議意味著,韓先生和王小姐加入了“拼車”一族。
在限行日期到來后的一天早上7點50分,韓先生就開著他的銀灰色伊蘭特來到龍騰苑大門口,等待王小姐。“我們約好每天8點到小區門口見,第一天我特意提早了一點。”韓先生說。
兩天后,他們的車內又多了一名“拼友”——無車的譚小姐。據韓先生介紹,“譚小姐是王小姐的同事,最近才在龍騰苑租的房子,她只是象征性地給點汽油費。”
一周后,韓先生表示,“幾日來的‘拼車’很順利”。現在,“拼友”們已脫去最初稍顯尷尬的外衣,“這會兒,早上,大家在路上也能聊會兒天,還算比較輕松。”
每日“拼友”
在很多網站上都有“拼車”的板塊,張小姐,就是這些板塊的主要光顧者之一。
家住在通州的張小姐,同朋友合租了一套兩居室。
張小姐的公司上班要打卡,“公司對考勤要求特別嚴,超過5分鐘就算遲到”。更讓張小姐不敢貿然遲到的原因是,“遲到一次,公司就會扣10元錢,一個月超過5次,工資的20%就泡湯了”,她本人就曾品嘗過遲到的苦果。
張小姐每天9點準時趕到單位。“每天如此周而復始”,張小姐感到“精疲力竭”。偶然間,在論壇上,她發現有人發帖子,尋求“拼友”。在網絡上一搜索,她竟然找到了“拼車”一族。
張小姐頗為順利地在網絡上找到了一個“拼友”。那人家住張小姐小區的隔壁,“當時,他在帖子上寫著,有輛紅色的凱越,上下班的時間和我差不多,而且單位也在中關村。”張小姐回憶道,“隨后,我聯系到了車主,并且約好第二天早上7點30分在小區大門口見。”
凱越車的車主姓趙,趙先生“也就25歲左右”,剛一見面,雙方“還有點不好意思”,一上車,趙先生就打開了空調,比起她每天擠地鐵,張小姐坐著“那叫一個舒服”。
在車上,“拼友”間談起了“拼車”的費用。“當時,趙先生告訴我們,他之所以想到拼車,是因為汽油太貴了,他每天來回車子至少得走80公里,光汽油錢就得40多塊錢。我當時考慮了一下,自己坐車2元,但也不能太多,超過10元,有點負擔不起。結果,我們商量著,掏10元錢,算作車費。”
第一天,張小姐8點15分就到單位了,時間比平日縮短了不少,而且一路上都坐著,“很愜意”。在她看來,“拼車”的日子還得繼續。
熱門“拼車”
目前,在國內居住人口眾多的社區論壇,凡是和“拼車”有關的帖子都受到網民的追捧,特別是一些途經繁華地段或是熱門線路的“拼車”帖子,回帖頁數都在3頁以上。有的車主為增加自己“拼車”成功的砝碼,還自定規則,包括不抽煙、不喝酒、遵守交通規則、時間觀念強、每晚電話進行再確認等。而有的車主則對應征的“另一半”提出要求,比如性格開朗、幽默風趣,或是白領一族、女士優先等。
“拼車”使單雙號車主相互組合,讓習慣了開私家車出行的車主在不降低生活質量的情況下解決了單雙號限行后的出行問題。同時,車主和搭車人共擔費用,既節約了能源、提高了出行效率,還有利于環保。此外,對于一些年輕人而言,“拼車”還成了一種結交朋友的方式。
由此可見,“拼車”實現了車主和搭車人的共贏,雙方各取所需,有利而無害。當然,也有許多“拼車”族也表現出了對于“拼車”的隱憂。其中,發生交通事故后的賠償問題,是“拼車”族最關心的話題之一。
(摘自《法律與生活》2008.8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