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改革開放第一年。這年的除夕夜,消失多年的交誼舞第一次出現在人民大會堂的聯歡會上。
舞禁初開頭四年
大會堂里舞禁初開,民間一些時髦的年輕人已經嗅到了肢體解放的味道,迪斯科悄然流行。這個名字還是后來的舶來品,當時人們都稱之為搖擺舞。公園里開始有大膽的年輕人試著搖擺,在那個夏天的頤和園,攝影家李曉斌拍下了一對北京的時尚青年,西服、蛤蟆鏡,腳蹬懶漢鞋。他們的舞蹈引起了游客的圍觀,板磚錄音機里放的音樂是《阿里巴巴是個快樂的青年》。攝影師回憶,圍觀的人心情都比較復雜,看得很過癮,又挺犯怯。
那時候交誼舞僅在小范圍里流行,男女之間私下保持著距離,搖擺舞更是時髦到極致的年輕人才敢為之的體驗。
那時候文藝青年們四處想找些樂子,于是就有了后來的圓明園露天舞會。
起先是1980年的清明節,一幫文藝青年開始在圓明園聚會。他們包括四月影會和星星畫展的青年藝術家、詩人北島、芒克以及后來的第五代導演何群。這些人去那邊玩,聊天、跳舞。后來,吸引的人越來越多,思想比較開放的年輕人都去那里扎堆兒,露天舞會已經徒具形式,年輕人們只是需要一個固定的思想交流之地。
在露天舞會上,圍觀的人群明顯要比下場嘗試的人多。舞場中間明顯要時髦得多,已經開始有男人穿碎花襯衫和白色T恤,那基本上屬于當時最扎眼的打扮。
整個舞會的音樂伴奏皆來自于一部單卡錄音機,被年輕人形象地稱為板磚,牌子是三洋的,價錢在260元到270元之間,相當于當時一個普通干部半年的工資。
北京的時髦姑娘喜歡去櫻桃溝跳舞,她們中間流行清一色的打扮,花陽傘、綠軍褲、針織毛衣,以紅色和黃色為佳。那是1980年的中國,物資還挺貧乏,青年人向往美好。
民間舞會潛行了有一年多,到了1980年6月,時風陡轉。
公安部和文化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取締營業性舞會和公共場所自發舞會的通知》。
《通知》將跳交際舞視為“舞姿低級庸俗、傷風敗俗”的娛樂項目,稱人民群眾堅決要求取締,并對營業性舞會的主辦者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給予治安處罰,嚴重的以“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追究刑事責任。
一時間,交誼舞處境不妙。思想界乍暖還寒,那時的報紙上,就曾產生過集體討伐交誼舞的一番討論。
那兩年社會治安也不太好,人們對于社會風氣的普遍擔心集中到交誼舞上,穿著時髦幾乎成了流氓的代名詞,跳交誼舞被指第三者插足。到了1983年,社會上開始“嚴打”,交誼舞的熱情降至冰點。那時候,不要說在公園里跳舞,就是晚上兩個青年男女在一起走路,也要遭受警察的盤問。
穿紅裙子的惡魔
1984年,街上流行紅裙子。那年夏天,北京長安街上兩個騎自行車穿紅色連衣裙的女子,被攝影師李曉斌記入了鏡頭。前面一個女子的裙子長度已經縮短到了膝蓋以上,那是當年最時髦的打扮,來自于一部時尚電影的跟風。電影的名字叫《紅衣少女》,講的是上海紡織女工,比賽穿漂亮衣服的風潮。電影為那個年代的現實生活貢獻了若干時尚新詞,比如“斬衣”“斬裙”“斬得落花流水”,斬在當時差不多是炫耀、顯擺的意思。
片子一公映,立時成為時尚的標簽,紅裙子插著惡魔的翅膀,風靡全國。每個追趕時髦的年輕女子都要趕著去買一條紅裙子“斬”現風采。
那一陣子,紅裙子解放了思想,交誼舞的解禁重又被提上了議程。
1984年10月19日,中宣部、文化部、公安部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舞會管理問題的通知》,語氣略微松動,改禁為限,這一做法,劃開了中國娛樂業封凍的冰面。
當年,北京市批準了四家舞廳的開放,但只允許四種類型人進入:外籍人士、外國留學生、華僑和華僑帶進來的中國人。
怎么打開這個缺口,需要來自自下而上的嘗試。隨后,天津市領風氣之先,搞起了舞廳試點。當時李瑞環擔任天津市長,大搞舞廳示范。1985年4月,天津市文化局、公安局聯合組建天津市舞會管理辦公室,將全市營業性交誼舞會納入統一管理的軌道,改變了之前的多頭管理。當年10月,這個城市已經有了56家營業性舞廳,并且運營正常。
1986年,王蒙復出,擔任了文化部部長,這個酷愛交誼舞的作家,上任之初就干了一件大事:讓交誼舞解禁。
身體搖擺的晴雨表
回顧身體搖擺的歷史,交誼舞的風行仿佛輪回,從來都是大氣候的顯示計。
作家王蒙始終是個交誼舞愛好者,后來他在小說《活動變人形》中,對于解放初期交誼舞的興廢,有過意味深長地回顧。他寫道:
革命的人也跳舞,這是史沫特萊女士的《中國之戰歌》書中寫道的。書中描寫了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革命領袖的舞姿。我當時還有點想不通,怎么能在延安跳舞呢?
到了50年代,城市人學跳交誼舞成風;那個年代因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除了掃文盲,還要學習蘇聯老大哥,得掃舞盲。據說國家領導人都在跳,老百姓還會不學?
50年代后期,舞會的口子日益縮小。到了1960年,三年災荒,吃都吃不飽,誰還跳舞,單位的舞會從此就徹底結束了。
?。ㄕ浴稉P子晚報》2008.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