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珍珠生于1892年,比林語堂大3歲。賽珍珠的父母是從美國來華的傳教士;林語堂的父親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傳教士。賽珍珠自小隨父母來到中國,之后在中國生活長達30多年,而林語堂自青年時代起到美國生活,也呆了30多年。賽珍珠以中國題材創作了以《大地》為代表的大量小說,因此獲得193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林語堂以中國題材創作了以《京華煙云》為代表的一批小說,因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賽珍珠熱愛中國及中國文化,稱中國是她的第二故鄉;林語堂也是如此,他陶醉在中國文化的氛圍里,并以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最后葉落歸根。賽珍珠1975年逝世,享年83歲;而林語堂1976年逝世,享年81歲。二人似乎有許多相似性,從中可看出他們之間某些堪稱奇異的關聯。
首度合作
賽珍珠雖然著力于寫中國,但她畢竟是美國人。后來,她經營了一家出版社,想找一位英文好又真正懂得中國文化,而且文筆精確、流暢和優美的作者,寫一部有關中國的書。為此她曾費盡周折,卻一直未能如愿。后來,林語堂創辦《論語》等刊物,在大上海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他的幽默小品文在文壇影響很大,于是賽珍珠將林語堂確定為自己夢寐以求的合作人選。經過聯系,二人約定在林語堂家里見面。
1933年某一個晚上,賽珍珠被林語堂邀請到家里吃飯,當賽珍珠談起不滿于中國題材的外國作家作品時,林語堂興奮地說:“我倒很想寫一本中國的書,說一說我對我國的實感。”當得知林語堂的一些想法與自己相近,賽珍珠喜出望外。后來,一直追求賽珍珠的莊臺公司老板華爾希聞知此事,也鼓勵林語堂寫出這本書。于是,一個計劃就這樣拉開了序幕。從1934年起,林語堂用了10個月時間寫出此書,題目是《吾國與吾民》,書于1935年出版后在美國引起轟動,在4個月時間里印行了7版之多。
“蜜月期”
由于《吾國與吾民》開了一個好頭,賽珍珠邀請林語堂到美國寫作,可以直接向美國讀者介紹中國文化和人文精神。權衡利弊后,林語堂決定舉家赴美,當時他想,即使在那里先呆上兩年看看也好。到了美國后,林語堂一家先是住在賽珍珠賓州的家里,后又遷居到紐約。由于美國讀者特別喜愛《吾國與吾民》中“生活的藝術”那一章,所以賽珍珠建議林語堂著重擴展這一章。林語堂欣然接受這一建議,在半年時間里兩易其稿,寫出了《生活的藝術》一書。此書于1937年出版后影響更大,被美國“每月讀書會”選為12月的特別推薦書。林語堂與賽珍珠兩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不僅林語堂的書先由賽氏夫妻開的出版公司出版,而且兩家經常在一起聚會聚餐,甚至兩家的孩子也常在一起玩耍,看上去仿佛成了一家人。這是林語堂與賽珍珠友誼的“蜜月期”。
義斷情絕
林語堂曾全力以赴研究中文打字機,結果將自己的全部積蓄40多萬美元都花在上面,最后不得不向朋友借錢。此時,林語堂當然首先想到多年合作的老朋友賽珍珠。賽珍珠很富裕,但沒想到的是她讓林語堂吃了閉門羹,不借錢給他。這大大刺痛了林語堂的自尊心。
直接導致林、賽關系破裂的是,林語堂后來得知,在與賽氏夫婦多年的合作中,他在經濟上是吃了大虧的。本來在美國,一般出版社拿10%的版稅,而賽珍珠夫婦的出版社,卻從林語堂的書上拿50%的版稅,而且版權還不屬于林語堂,屬于公司所有。林語堂覺得自己虧大了,因此委托律師向賽珍珠要回所有著作版權,并且態度堅決,沒有一點回旋的余地。
接到這個消息時,賽珍珠感到突然和吃驚,她打電話給林語堂的女兒林太乙,追問她爸爸是不是瘋了?后來,林語堂要到南洋大學任校長,為此他打電報跟賽珍珠告別,結果卻沒有收到回復,感到非常惱火,他痛心地說:“我看穿了一個美國人。”
從那以后,兩個有著近20年合作關系和深厚友誼的作家就這樣義斷情絕了,就像一條河流在某一處分開后,再也沒有匯合。
(摘自《中華讀書報》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