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造假工業圖景中,造假工廠是“批發商”,而盜墓造假團隊則是“行為藝術家”。前者包退包換,后者則卷鋪蓋走人。
藝術收藏市場以井噴的規模飛速發展,也帶動了造假工業的繁榮昌盛。很多人都感嘆收藏業江湖水之深,但學費也是必須交的,錯誤也是必然犯的。當王剛在鑒寶節目中揮舞大槌擊碎“價值連城”的贗品時,同時破碎的還有藏家的白日夢。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讓一個高雅的愛好,變成了世界上最兇險的賭博?
造假工業“與時俱進”
進入銅器鑒定行業幾十年,徐志誠的生命中最多的畫面便是在各種充滿期盼的眼神面前揭穿一個個謊言,直至眼神破碎,謊言消散。用他的話說,如果一年有365天,只有一天能遇見一件上乘的珍寶,其余的364天都是在跟贗品打交道。
在徐志誠的印象中,造假工業在生產上已經全面流水線化了,“拿銅器來說,從制作蠟模,鑄件加工到開始做銹,比中型的工廠還要規范和快捷。”90年代末期,徐志誠喬裝成一名說著客家話的福建老板,來到河南許昌。鑒藏界有句順口溜,叫做“要賠錢到鄭州,要賠光到許昌,要賠命到漯河”。可見河南的造假工業有多么發達。為了了解銅器造假技術的“突破與進取”,他在工廠廠長的帶領下參觀了銅器造假的全過程。
這個占地面積不大的工廠隱藏在一個村落的深處,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部門和分工之詳細,讓他“眼花繚亂”。有的工人正在一個高墻圍起的院子里燒鑄,有的工人在裝配,有的在熔銅,整條流水線是曾經應用最廣的青銅器的鑄造法。
路過一個類似于閱覽室的房間,里面的情景讓徐志誠大吃一驚。這里云集了當今鑒定界大量的專家報告,還有人甚至在翻譯很多本英文的文物雜志,與世界文物界最新的研究技術成果“一同前進”。徐志誠回憶道:“廠長告訴我,這里的員工都是全職的大學畢業生,甚至還有一位文物學的研究生。”
讓他驚訝的不僅如此,造假工業有著自己獨特的技術“進化論”。造假工廠的“技術研發部門的員工就像IT制造業一樣,能不斷升級換代。如果市場上廣泛流通的贗品是他們的“第一代產品”,那么正當專家們剛找到破解之道時,“第二、第三代產品”早已經蓄勢待發。一旦“一代”產品賺夠銀子,“二代”立即出馬,而“第四代”和“第五代”則在緊鑼密鼓地研制中了。
徐志誠說:“有時你都不敢在書里曝光得太多,否則壓箱底的東西沒了,就好像最后一道防線失守了。”
鑒定專家上當記
在35歲的時候,徐志誠已經幫助很多藝術機構與國家部門鑒別了眾多的銅器寶物,無一失誤,于是自視甚高。但是,一件贗品徹底打擊了他的自得。
徐志誠在河南鄭州找到一件被張姓賣者稱為春秋晚期的四虎蟠龍紋豆。徐志誠從銹色、花紋與款式、聲響與手感、銅制和器式上均看不出有任何問題。
整個交易在張姓賣家的家里進行,徐志誠注意到他家里還貼著大大的“喜”字。張說自己上個月才剛結婚,家里的冰箱、沙發等也都是嶄新的。還說請徐專家一定放心,自己怎么敢在專家眼里玩假貨,如果是假的,你也知道我家地址,還可以來找我換嘛。徐志誠想,對啊,知道你的廟,這個和尚還能跑得了嗎?于是當時就花重金買下了這個銅器。
兩個月后,他才發現這個銅器有點“怪異”,銅銹和豆盤外壁開始有些微微的變色,這個變化一般人可能看不出來,但是對于長期鑒寶的專家來說,卻是致命的破綻。他立即用打火機燒烤變色部位,贗品的面孔一點一點浮現在他的眼前。他一時氣極,買了一張飛機票飛去河南,結果先前的房子已經人去樓空,只有一個大大的“喜”字還貼在門口,這時他才恍然大悟,自己被人下了套。
原來,當時銅器出現了一種新的造假技術,名為“電解銹”,在器皿表面涂上泥,浸在化學藥水里,棒狀的導體插進液體,通電后藥品發生化學反應,兩天后就給器皿上了一層銅銹。完美的程度幾乎跟真品的銅銹一模一樣。
從此徐志誠收起了小覷天下的得意,與那些造假販子比起來,他要學的還很多。
與盜墓有關的造假
數年前,在四川省成都市的周邊地區,一群文物造假者先是把一些古墓挖空,把里面或多或少的寶物全部走私出國,再把制造的銅器贗品擺設進去,偽裝成還未出土的樣子,巧妙地把古墓還原。他們還使用了一種新型的銅器造假技術,叫“貼皮銹”,即把銹斑用貼紙貼在偽造的文物上以達到真實的出土效果。造假者們向前來勘察的收藏家展示一件銅器的真品,聲稱是從這些墓地里挖掘出來的,如果買家愿意一個古墓付50萬元人民幣,那么這些墓地里所有的銅器寶物都歸他所有。收藏家心花怒放,認為占了一個天大的便宜,花了近千萬買下了周圍所有的古墓。
3年前,陜西省關中平原一個村民聲稱挖出了一件寶器。消息傳開沒幾天,即有一位西安富商愿意出高價收購。
那個村民告訴富商,鄰村的好友也挖出過類似的寶物,如果他需要,可送過來。富商聽后當即決定住下等候。晚上,有些形跡可疑的人在門外徘徊。村民說是土匪來了,建議他們去屋后的井里躲一躲。剛到井底,就聽見一群“土匪”破門而入。等一切塵埃落定時,村民才提議重返地面。他先順著井繩爬到地上,然后沖著井底的二人招手。富商快速爬上了井繩,司機緊跟其后,誰知快到地面的時候,村民大喊:“不好了,土匪又來了。”富商嚇得魂飛魄散,不由自主地松開了拽著的井繩,司機也被同時撞了下去,雙雙斃命。
原來,這個寶物是他跟扮成“土匪”的同伙偽造的,原本只是想高價賣出后制造一個寶物被搶的合理假象,沒想到富商摔死了。
“很多收藏者都跟我抱怨:為什么我的收藏史就是一個騙局連著另一個騙局的慘痛經歷?為什么我就走不出迷魂陣?”徐志誠感慨萬千,“其實騙局從來都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想要不被騙,首先不要騙自己:‘自己會有中大獎的機會’。大獎越大,可能性越低。沒有這種蠢蠢欲動,你就有了真正的收藏之心。”
(摘自《看天下》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