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中風無人理
李光耀開“后門”看病
2003年10月,時年82歲高齡的柯玉芝陪同李光耀訪問英國時,突然在倫敦四季酒店中風,病情危急。李光耀立即打電話叫救護車,但是,救護車在45分鐘之后才姍姍來遲,將柯玉芝送往酒店附近的皇家倫敦醫院,而醫院與酒店之間的路程只需要10分鐘。
到達醫院后,直到深夜也沒有人為柯玉芝提供CT掃描服務,醫生表示,由于倫敦沒有私人醫院可以在深夜提供CT掃描,若非特殊安排,李夫人只能等到早上8點才能接受腦部檢查。李光耀無奈之下,只好把夫人送到他們下榻酒店附近的一所提供免費醫療的公共醫院。
誰知醫院對情況緊急的病人不緊不慢的態度讓李光耀大感氣憤,他回憶說:“到了醫院,負責檢查的是護士。我們隨行的醫生說病人中風了,是緊急狀況,必須馬上接受掃描檢查,但是這名護士說,醫院里還有三四名心臟病突發的病人等著急救。我的夫人只是中風,呼吸沒問題,因此需要排隊等待治療……”此時距發病已經過了一個半小時。
情急之下,李光耀只好求助英國首相府幫忙,他“動用”他的關系請新加坡駐英國最高專員致電唐寧街10號,希望英國政府出面與醫院協調。
在首相府的干預下,CT掃描時間提前到凌晨3時30分,柯玉芝大腦中的血塊清晰可見。
經過急救,柯玉芝暫時脫離生命危險,醫院建議讓其留院觀察幾個星期,但對這里的醫院缺乏信心的李光耀堅持讓夫人回國治療。
事后,卻有人捅出李光耀為夫人看病通過英國首相府“走后門”的“丑聞”,就連英國媒體自己也不得不承認,在英國效率低下的醫療體系下,李光耀的行為只是任何一個愛自己妻子的丈夫所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事實上,這只從一個側面證明李光耀與柯玉芝逾60年的至深感情。
學生時代
與李光耀是“競爭對手”
據柯玉芝回憶,她和李光耀于1939年在新加坡萊佛士學院相遇。當時,她根本沒想到有朝一日會和這名小她兩歲的年輕人結婚,而且畢業后,兩人見面的機會也很少。不過,命運之神已經悄悄地把他們連在一塊,所需的僅是機緣了。
上世紀40年代初,接近二戰尾聲,當時被日本占領的新加坡物資極為匱乏,通貨膨脹嚴重,李光耀不得不靠做“倒賣”來賺錢養家糊口,之后在朋友那兒獲知有印度文具商急需膠水的信息,他當機立斷,與朋友在家里創立了自己的膠水品牌,而這位朋友的妻妹正是柯玉芝。
由于學生時代,兩人還是競爭對手,1940年,柯玉芝的英文和經濟兩科名列全校第一,李光耀屈居第二。對此,李光耀似乎一直“耿耿于懷”,在回憶自己如何與柯玉芝墜入愛河時,他開頭就提到,“柯玉芝這女孩子在萊佛士學院讀書時,成績比我好。我再次遇見她,是在騎著硬胎腳踏車第一次找玉麟(他的朋友)的時候。我到了那里,她(柯玉芝)正好坐在走廊上。”之后,“我常去了解膠水生產的情況,誰知(我們)兩人在往后幾個月中產生了友誼。”“到1944年9月,我們之間的友誼發展到我可以邀請楊玉麟夫婦和柯玉芝(現在我叫她“芝”)到大世界一家華人酒樓,參加我慶祝21歲生日的晚宴。這是我第一次邀請她外出。不錯,她是在姐夫陪伴下赴宴的。但是在那個年代,一個女孩子接受邀請,參加一個年輕人的21歲生日宴會,可就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了。”
1947年,這對愛人在英國秘密結婚,1950年回新加坡后在萊佛士酒店舉行正式婚禮。
“我不認為李光耀很時髦”
兩人組織家庭后不久,李光耀便投入繁忙的政治工作,從組織政黨、參加競選,到當選成立自治政府、新馬合并,然后分家之后建設新加坡。這么多年來,他一直都在外頭忙于政務,家里大小事情都由夫人做主。
柯玉芝非常重視對孩子生長環境的營造和對孩子的嚴格要求。作為一名律師,她將辦公室選在離自己家只有7分鐘車程的地方,而且幾乎從來不同客戶共進“商業午餐”,而是回家跟孩子一起吃午餐,跟他們保持接觸。她還特別重視家庭生活,每個月都要全家集體郊游放松一次,以增進家庭成員的感情。
rc9x6L21+tXuwBku739LsOd5Brtsr+QqOfuel9voKhc= 1959年李光耀出任總理時,為了不讓年齡還小的孩子們“在有管家和清潔工人服務的舒適環境中成長,以致對這個世界和他們在社會上的位置產生不實際的想法”,柯玉芝和李光耀決定不在家里營造總理府那樣的官邸生活,而直到三個孩子稍長大后,她才開始陪伴李光耀到外國訪問。
柯玉芝也有嚴厲的一面,每當孩子們特別頑皮或不聽話時,她會動用藤條。反而是李光耀從不體罰孩子,他認為嚴厲的責備已足以收效。在她的悉心調教下,他們的孩子品行端正,雖然是總理的孩子,卻從來沒有仗勢欺人,而且個個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對于丈夫的工作,柯玉芝也憑著律師的專業和女性的判斷給予協助。每次在同外國領袖的夫人會面后,柯玉芝都會告訴李光耀她的看法。通過觀察這些夫人的言行舉止以及她們跟柯玉芝說話交流的態度,柯玉芝可以看出她們的丈夫態度是否友善。“她有敏銳的直覺,我卻是經過選擇分析和推理之后才做決定的。憑‘感覺’來下定論的她,具有一種不尋常的本領,可以通過一個人的笑容和友善的言語,感受對方的真正想法和立場。在評斷誰能不能信賴方面,她經常準確無比。”
李光耀專門講了一個故事來證明妻子的判斷力,早在1962年他跟馬來西亞首相會談加入馬來西亞的問題時,“她就對我說,他們不論在脾氣、性格或社交習慣上都很不同,她不以為人民行動黨的部長們能跟他們合得來。”“短短3年內,1965年,事實證明她的眼光準確無誤。我們跟他們格格不入,結果他們叫我們脫離馬來西亞。”
對丈夫的理解也使她成了李光耀的最佳“秘書”。她替李光耀修改口述的演講草稿以及其在國會和訪問中講話的文字記錄,為他省卻了很多時間和繁瑣的工作。由于柯玉芝很熟悉丈夫的用詞,所以速記員抓不到的字眼,她也猜得出。
然而風風雨雨半個多世紀,她坦誠自己和李光耀都不是向往浪漫生活的人。“如果浪漫等同于感性的話,那他是個講究實際的人。我或他都不會在意燭光晚餐這回事。”
從早年所拍的照片中,她和李光耀看起來像是一對時髦夫婦,但柯玉芝卻從不認為李光耀很時髦,“人們從照片上看到的他,只是為了拍照而擺個姿勢罷了。我也覺得奇怪,為什么人們會以為我們很時髦。果真如此,我們就不會在1947年12月結婚了。”
當被問及她和李光耀維持半個多世紀的幸福婚姻,可否為年輕人提出忠告時,柯玉芝說:“我的忠告是如果你想在婚后改變他,那就不要與這個人結婚。你必須準備接受他的一切,對兩人的任何分歧采取包容和遷就的態度。如果你幸運的話,你會找到一個和你想法相同的人。”她確實是這樣做的,祝福這對老人,祝她早日康復。
(摘自《世界報》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