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我們平時穿的衣服、鞋子,用的電子產品,還有小孩玩的玩具等等,不管品牌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都有相當一部分產地其實在廣東,曾經是中國對外開放橋頭堡的珠三角地區,加工貿易占了全國的四成,然而,我們的記者最近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采訪時卻發現,當地一些加工制造業企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
珠三角制造業正面臨企業倒閉的危機
上午十點,正是上班的時間,記者卻看到一家工廠的大鐵門緊緊地鎖著,零亂的場景告訴記者,工廠里似乎已經人去樓空。
“師傅我想請問一下,這兒還有人上班嗎?”
“沒有,老板跑了一個多月了。”
“一個多月了,關門是為什么事跑?”
“逼債。”
“以前是做鞋的吧。”
“是。”
在離這家關門的工廠大約幾百米遠的地方,記者看到了又一家大門緊鎖的工廠,經打聽得知,這家工廠在兩個月前剛剛關閉。
記者:“你們這是搬了是吧?搬到哪去了?”
工廠留守人員:“現在暫時還不能確定。”
記者:“想搬到外地去是嗎?”
工廠留守人員:“對。”
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年以來關閉或搬走的工廠越來越多。
工廠留守人員:“很多工廠都搬到內地了,因為這邊勞動工資比較高,內地勞動工資低一點,肯定要搬到內地去。”
記者:“是不是現在賺錢越來越難了?”
工廠留守人員:“肯定的,我們十多年都沒長工資了。”
如今在加工制造業聚集的珠三角地區,像這樣的場景并不罕見。在廣東大概有五六千家類似的企業,目前已經有一千多家都關閉了。
記者了解到,珠三角地區遭遇困境的,不僅是制鞋企業,其他像制衣、玩具加工、電子加工等等勞動密集型行業,都出現了同樣的狀況,不少企業開始外遷,有的已經倒閉,曾經輝煌一時的珠三角制造業,如今正面臨危機。一度被稱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的珠三角到底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這么多企業離開或倒閉呢?
據記者了解用工成本提高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在制衣工廠比較集中的一個地段,一工廠的保安證實了記者看到的情況。
記者:“你好,我想問一下,我看那兒有好多招工的,是常年都在招工是吧?”
工廠保安:“是啊。”
記者:“是因為招工很緊張嗎?”
工廠保安:“招工肯定很緊張,現在這個怎么說,物價這么高,工價又低,很難招工。”
事實上在珠三角加工制造企業集中的地區,幾乎每家工廠的門口都貼著常年招工啟示。
記者:“現在是不是內地來打工的人越來越少了?”
工廠門衛:“對,有的都往浙江那邊去了。”
記者:“你說打工的人是吧?”
工廠門衛:“有的往外地跑了,不往這里了,這里工價很低的。”
記者:“這里一個月像普通的那種工人多少錢啊?”
工廠門衛:“有技術的一千多元吧,沒技術的七八百元錢。”
2002年東莞的最低工資標準是450元,現在是690元,五年上漲了50%多。而實際上,現在珠三角工人的工資已經遠遠高于這個數字,大約在1000元到1500元之間不等,但即便如此,企業招工依然困難。顯然,廉價的勞動力在珠三角已經不再容易找到,而對企業來說,除了缺工,壓力還來自于不斷上漲的原材料價格、水電費用、廠房租金等等。
一位服裝廠的負責人告訴記者,銅扣的原材料銅,從2004年初的2萬多元每噸一路飆升到現在的6萬多元一噸,上漲了3倍多,盡管工廠的成本上升了很多,然而產品的價格并沒有同步上漲。
“反正現在加工費真的太低,很多就是因為這樣子都撐不下去,特別是今年關了很多(廠)了。”虎門美欣制衣廠謝秀清說。
離開創業之地是否是珠三角制造業的唯一出路?
在中國經濟的版圖上,珠江三角洲曾獨領風騷多年,然而,持續多年高速增長之后,這個制造業重地最近幾年卻接連遭遇“勞工荒”、“電荒”、“油荒”,土地、勞動力、能源價格都出現大幅上漲,而在國際市場上,隨著人民幣升值和一些國家實施貿易保護,珠三角這些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又受到嚴峻挑戰,一些企業不得不離開他們的創業之地,遠走他鄉。
贛州市被稱為江西省的南大門,緊鄰廣東,粵贛高速更是拉近了這里與珠三角的距離,如此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然吸引了大量廣東企業的目光。

江西省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局局長馮鈺介紹說,前幾年招商引資工作更多是他們主動出擊去找客商。現在他們坐在家,都有很多客商,臺灣的香港的,包括廣東一帶的客商主動找上門來。”
贛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主干道,直接連接著粵贛高速公路,在這條主干道的兩旁,隨處可以看見正在開工建設的工廠。這個園區目前有兩百多家企業,這其中從沿海梯度轉移過來的企業有120多家。主要是現代輕紡、電子電器等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因為當地人力資源優勢比較明顯。”
張華榮,第一個到贛州吃螃蟹的是廣東商人。5年前,當贛州的經濟開發區還是一片荒山的時候,張華榮從廣東東莞來到了這里,建起了他的制鞋生產線。
在張華榮看來,鞋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隨著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勢必會向勞動力更便宜的地區轉移。
“比如說我們在贛州,我們勞動力成本,比東莞人均月工資還要便宜到300元錢左右。”贛州華堅國際鞋城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涂火保證實了張華榮的看法:“我們的水電成本,像贛州水電的成本每度電只有0.68元,而在東莞將近一元,還有水的成本,我們是九角,東莞是一元五角。”
在北遷江西兩年后,張華榮再一次將觸角伸出廣東,在勞動力更便宜的越南建起了兩條制鞋生產線。
“越南勞動力成本是我們的五分之三左右,大概從25%到30%。”張華榮說。
事實上,和華堅鞋業一樣選擇北上內陸省份或南下東南亞國家的企業,如今在珠三角已經越來越多。根據亞洲鞋業協會的統計,廣東的鞋業企業中,目前有25%左右到東南亞如越南、印度、緬甸等國家設廠,有50%左右到中國內陸省份如湖南、江西、廣西、河南等地設廠,只有25%左右的企業目前還處于觀望狀態。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林木西認為全球制造業呈現出梯次轉移特點,美國最初向日本轉移,日本向四小龍轉移,四小龍向中國大陸,向俄羅斯這樣一些國家轉移。當珠三角出現了勞動力成本提高問題以后,就開始在國內向周邊的其他地區轉移,同時外商又向國外的其他地區轉移,這是一個普遍的趨勢,也是符合經濟規律的。”
實際上,這些制鞋企業南下北上正是珠三角加工制造型企業大遷移的一個縮影,然而,企業所需要的生存環境還不只勞動力、土地這些東西,對這些日益依賴于專業化分工的企業來說,轉移是否就是惟一的出路,轉移是能否就保證它們從危機中起死回生?
華堅鞋業在越南擁有兩條生產線,占到該公司全部產能的十分之一,盡管這里的勞動力更便宜,不過張華榮并沒有打算把越南的生產線進一步擴大,他想繼續觀望。在他看來越南在勞動力資源和勞動力成本上有優勢,但是越南也有很多不如中國的地方,尤其在整體配套方面,沒有中國方便。”
張華榮告訴記者,他們在越南的工廠制鞋所需要的的原材料和配件都得從東莞運過去,這讓他們感到很不方便。
亞洲鞋業協會秘書長李鵬說:“我們大概從去年開始,去了印度、孟加拉,今年像越南、緬甸、柬埔寨,我們都去過。那些國家表面上看勞工成本好像比較低,但是面臨產業鏈的配套不夠完善、技術工人缺乏等問題,管理技術工人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在那里找一個什么備件,從東莞快遞過去是非常不方便的,還有它的研發幾乎是零。”
對于遷移到內陸的廣東企業來說,同樣經常遇到當地的產業配套不完善、交通物流成本增加等問題。
李鵬:“到底何去何從,現在很多鞋廠都比較茫然,因為到國外有很多失敗的例子,去內地也有很多不成功的例子。”
珠三角惟一的希望: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
看來對面臨成本壓力的企業來說,轉移并不是一劑包治百病的萬能藥方,除了對成本精打細算,企業到底動不動窩,還要考慮產業配套、地方產業政策、地方風俗民情等等變數。但不管這些企業最后會走向哪里,留給珠三角地區的選擇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實現產業轉型和升級,這是珠三角惟一的希望。
盡管大量企業開始外遷,不過東莞市厚街鎮鎮長陳仲球似乎并不擔心。
陳仲球告訴記者,目前轉移出去的只是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環節,而核心的技術研發和采購貿易依然留在東莞。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目前東莞鞋的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左右,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左右,在厚街國際鞋業采購商已經超過1000家。
查理斯,全球最大的女鞋貿易商美國利威公司的總裁,1983查理斯來到了廣東。查理斯告訴記者:“因為我們以前在美國有很多工廠,我們自己以前也做鞋子,后來在美國成本太高了,我們就慢慢關掉,把工廠搬到這里來。”
盡管現在廣東的成本在不斷提高,甚至已經高過了東南亞很多國家,不過查理斯并不打算離開,因為在他看來,沒有一個地方的產業鏈配套會如此完善。
“現在中國有一個好處,就是做鞋需要的全部原材料都在很近的地方,馬上可以找到,馬上可以交貨,很方便,因為工人已經做鞋子十五年了,所以他們都很內行。”查理斯對中國的產業環境很滿意。
“那在你眼里,中國廣東的鞋業在全世界你覺得是一個什么位置?”記者問。
查理斯說:“現在應該第一。”
為了吸引更多的研發機構和貿易商來到東莞,陳仲球目前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東莞的厚街鎮打造一個亞洲鞋業總部基地。這個總部基地首先是新產品的研發中心,知識產權的開端,另外它要成為信息交流的中心、貿易訂單的中心和定價的中心。因此這個基地將對整個行業提供高端服務,“它不一定給你增加一個車間,一個工廠,而是給你增加品牌,增加核心競爭力。”陳仲球對此滿懷信心。
有人說,像制衣制鞋制玩具這樣的勞動密集型行業是候鳥行業,它總是在尋找最適合生存的地方,哪里成本最低,它就會往哪里搬遷,不過,對任何一家想更上一層樓的企業來說,都不可能靠四處搬遷來延年益壽,如今正身陷困境的珠三角制造業,今后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現在當地已經有不少企業開始了新的嘗試。
華堅鞋業集團技術總監毛羅,來自世界鞋都意大利,在過去三十年里,他最核心的工作是研究最新的制鞋技術,8個月前他被華堅鞋業聘請來到了中國。
“我現在有好多朋友都在東莞工作,平時星期六、星期天我就跟他們在外面聚餐。現在大家都意識到,全球的鞋業中心,好像已經聚集到中國過來了,所以我們很多意大利人都選擇了來這邊工作。”,毛羅說。
毛羅所在的這家廣東的制鞋公司擁有亞洲最大的鞋業研發中心,像他這樣從事研發的員工在華堅鞋業有2000多人。據張華榮介紹這其中有很多世界知名的設計師,年薪可能有50萬的,100萬的,甚至150、200萬的都有。”
張華榮告訴記者,在過去,他們一直給國外大品牌做出口訂單,從加工環節獲取微薄的利潤,一雙鞋只能賺1到2美金。華堅鞋業的鞋子平均出口價大概在14塊美金左右,但是出口到美國以后,可能要加4倍到5倍,大概要賣到50到70塊美金,沒有品牌給別人打工,確實太辛苦了。這就是張華榮不惜重金搞研發的原因?張華榮下決心做自己的品牌。
林木西:“我們的八億件襯衫換一架美國波音飛機。比如在一個產品上,一個企業我們可能賺幾毛錢,人家賺幾十塊錢,”林木西分析說:“這個差距是上百倍的差距,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
林木西教授一直從事制造業研究,在他看來,珠三角的加工制造型企業在喪失了低成本優勢以后,首先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打造屬于自己的品牌。
在林木西看來中國制造業從低成本優勢向高效率轉移,科技含量光靠引用創新不行,必須要自主創新,有了成本方面的一定優勢,特別是有了你的科技優勢,那怎么樣把它體現出來?只有品牌。”
日前在東莞召開的世界鞋業發展論壇上,廣東省外經貿廳廳長梁耀文表示,不僅是鞋業,對于珠三角眾多的加工型企業而言,未來的出路只有一條,他說:“只有技術研發才是企業的出路,沒有技術永遠受制于人,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戰略轉型,努力提高鞋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術優勢轉變,使廣東在國際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
半小時觀察:中國制造業需要“陣痛”
這兩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習慣稱中國為“世界工廠”,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把珠三角當成了“中國工廠”。然而一家家工廠的關停和遷移使珠三角陷入了危機當中。
珠三角危機折射出中國制造業的現狀,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潤、缺乏自主品牌與技術含量的勞動密集型制造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較優勢喪失,面臨的危機就不單純是生產危機,而是生存危機。要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需要企業提高品牌意識、加大研發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級產業配套。
陣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陣痛過后的“好了傷疤忘了痛”。如果一場危機能夠使珠三角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蘇醒的話,那么這場陣痛無論對于珠三角企業還是對于中國的制造業來說,都算得上一個“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