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觀察自擬柴芩和胃湯對功能性胃腸病肝胃不和型的臨床療效。方法:隨機將符合本病診斷標準的228例患者分為治療組159例采用自擬紫芩和胃湯治療;對照組69例采用嗎丁啉片、雷尼替丁膠囊治療,觀察治療前后癥狀緩解情況和復發情況。結果:治療組癥狀緩解時間優于對照組。且復發率低。結論:自擬柴芩和胃湯口服治療功能性胃腸病肝胃不和型有較好療效,值得進一步探討研究。
關鍵詞:功能性胃腸病;柴芩和胃湯;中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25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1-0013-01
功能性胃腸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是一種由于胃腸功能紊亂引起的疾病,中醫辨證屬肝胃不和者居多,筆者自2003年以來采用自擬柴芩和胃湯加減治療本病159例,并與常規西藥治療作對照觀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病例選擇2003年1月~2006年10月的門診、住院病人,其中門診166例,住院病例62例。治療組159例,其中男57例,女102例;年齡14~71歲,平均年齡46.5歲。對照組69例,其中男34例,女35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4歲。病程最短半月,最長30余年,平均4.6年。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診斷標準 辨證符合肝胃不和型者,癥見:胃脘痞脹或痛或攻竄脅背,噯氣,或反酸,口干苦,大便或干,或稀,或有不暢感,眠差,舌質紅,苔薄黃,或膩,脈弦或滑。
1.2.2 西醫診斷標準采用羅馬Ⅱ診斷標準。(1)臨床癥狀噯氣、燒心,吞咽時胸痛,胸部不適,咳嗽,咽部梗阻感等;(2)無胃食管酸反流導致上述癥狀的客觀證據;(3)內鏡下無返流性食管炎的表現。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組 自擬柴芩和胃湯治療,藥物組成:炒柴胡15g,川黃連10g,炒黃芩20g,炒香附20g,五靈脂20g,白及30g,炒白芍30g,煅牡蠣30g,烏賊骨30g,臺烏20g。浙貝20g,蘇梗101g,甘草10g,用法:冷水煎服,每日1劑。3煎合取藥液450ml,每次服150ml,1日3次,飯前30min~1h溫服。服藥4周為1個療程。
2.2 對照組 口服嗎丁啉片,每次服10mg,1日3次;雷尼替丁膠囊,每次服0.15g,1日2次。服藥4周為1個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參照1994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癥狀緩解,半年無復發;好轉:癥狀明顯減輕,有波動;未愈:癥狀無改善,反復發作,時輕時重。
3.2 治療結果 治療組159例患者中,治愈117例,好轉37例,未愈5例,總有效率為97%;對照組69例患者中,治愈20例,好轉33例,未愈16例,總有效率為77%。2組總有效率比較,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性差異(P<0.05)。
4 討論
功能性胃腸病屬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以胃脘痞脹、噯氣、或反酸、口干苦、大便不爽,或秘為主要臨床表現。本病病機關鍵在于氣機失調,病位在肝、脾、胃。胃屬陽土,主受納水谷,其性喜潤惡燥,以通降為順,無論外感六淫,或內傷飲食,或情志失調,胃腑受損,初則氣機壅滯,繼則上逆為患,化火傷陰,致胃中積熱;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性喜疏泄條達,若情志不舒,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而致肝胃不和。此兩種氣滯一為胃腑自病,一為肝胃同病,是本病發生的關鍵;氣滯日久,每致脾病,脾為陰土,主運化輸布水谷精微,導致脾氣虛陷,或中氣下陷,或脾陽不振,又引起胃失和降。因此,本病的病理演變是從氣滯到血瘀,然后發展為氣血陰陽虛損的過程,往往見脾胃同病,虛實雜夾,寒熱互結,同時也是本病纏綿不愈的重要原因。
治療本病的關鍵應注重調暢氣機,調和肝胃(脾)。治療應從通降為主旨。氣滯者理氣使之通調,陽虛者溫陽使之通調,火熱痰濕者清熱瀉火和祛痰除濕使之通調,總之以通為順。本方炒柴胡、炒香附、五靈脂、臺鳥、蘇梗以理氣和血為主;配以黃連、黃芩清熱;白芍緩急和中;烏賊骨、煅牡蠣制酸;自及保護胃腸粘膜,有較好的理氣和胃,調暢氣機的作用。經臨床觀察該方有促進胃腸運動,促進胃排空的作用,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且無明顯副反應發生。
另外,對本病的防治,應重視病人的情緒調護,調節飲食,忌食酸冷刺激、肥甘厚味之品,特別強調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勞逸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