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濕疹;內服方;用藥規律
中圖分類號:R758.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1-0021-03
濕疹是由各種內外因素引起,在急性階段以丘皰疹為主,在慢性階段以表皮肥厚和苔蘚樣變為主的瘙癢性皮膚病。其臨床特點具有對稱分布,多形損害,劇烈瘙癢,傾向濕潤,反復發作,易成慢性等。中醫認為是由于稟賦不足,風濕熱邪浸淫肌膚所致。其中濕邪為主要致病因素,因濕性粘滯難去,故其常纏綿難以速愈。古今醫家為提高濕疹療效做了諸多探索,本文通過對所收集的濕疹內服方用藥規律的分析,以期為臨床提供借鑒。
1 處方來源
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年版《中醫方劑大辭典》所收載的方劑范圍。
2 處方適用范圍
在上述處方來源方劑的主治中,凡是原處方列有下述疾病名稱者,全部入選濕疹內服治療方劑,包括: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慢性濕疹;頑固性濕疹、丘疹性濕疹、濕疹;奶癬、乳頰癬、眉煉瘡、胎斂瘡、嬰兒濕疹;浸淫瘡、血風瘡、濕瘍、濕瘡;陰汗濕癢、陰下濕癢、腎囊風、陰囊濕疹;手足膿窠、血風疥癬、婦人血風瘡、錢幣形濕疹、臍濕、臍中時流黃水浸淫成片、盤狀濕疹、痔瘡、鈕扣風、眼瞼濕疹、頑濕瘍。
3 藥物性味歸經判斷及功效分類標準
藥物性味歸經的判斷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為標準,若藥典未收載,則以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中藥學》第六版、《中華藥海》為參考。而對藥物的分類則以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中藥學》第六版為依據。
4 結果
4.1 常用藥物 在所統計的51方143味藥物中,按照方劑中藥物的使用頻次高低,前10味依次為:甘草(25)、生地黃(18)、白鮮皮(15)、黃柏(15)、防風(14)、茯苓(14)、當歸(13)、銀花(12)、荊芥(11)、蒼術(10)。可見,以具清熱解毒、涼血養血、祛風燥濕功用的藥物最為常用,這與濕疹的病因為風、熱、濕密切相關。
4.2 所用藥物性味歸經
4.2.1 藥物五味分析 51首方劑共使用143味藥物,結合其出現的頻次,按照五味進行統計(由于確定藥味的依據的多重性,許多藥物都不止一味,全部納入統計),辛味出現178次,甘味出現204次,酸味出現14次,澀味出現7次,苦味出現209次,咸味出現25次,淡味出現33次。苦、甘、辛三味,在濕疹用藥中出現頻次明顯高于其它諸味。
藥之味苦者,能泄、能燥,泄一為清泄,泄熱邪,一為疏泄,理氣血,燥即苦燥濕邪。藥之味甘者,能補、能和、能緩,既可補益虛損、調和諸藥,又可緩解它藥藥性之偏。藥之味辛者,能散、能行,既可發散表邪,又可合味苦者祛風、理氣健脾。濕疹急性者不離清熱利濕,慢性者不離健脾除濕、養血祛風,因此濕疹內治用藥以苦、辛、甘三味為多。
4.2.2 藥物四氣分析 若所用藥物結合其出現頻次按照藥性進行統計,寒性出現200次,熱性出現4次,濕性出現151次,涼性出現16次,平性出現82次。所用寒性藥物頻次明顯多于熱性藥物,這主要是因為濕疹內治中最常用的清熱藥大多數都性寒。再觀51方所用寒、熱藥物,有31方同時使用了寒、平、熱性藥物,有7方同時使用了寒、熱藥物,寒熱配伍占總方的74.51%。有12方使用了寒或熱性藥物和平性藥物,僅有1方單獨使用了熱性藥物,但其也非大熱之品(白術膏《攝生眾妙方》卷二)。由此可見,濕疹內治用藥,仍是性寒性熱結合,并無大寒、大熱之勢。
4.2.3 藥物歸經分析 若所用藥物結合其出現頻次按照歸經進行統計(由于歸經的確定是以所治病證的病位為依據,而藥物大都不止作用于一部,故有一藥歸幾經,遇此全部納入統計),心經出現168次,肝經出現207次,脾經出現179次,肺經出現160次,腎經出現106次。雖然五臟中以歸屬肝經藥物出現頻次最高,但若按表里兩經統計,則歸屬脾胃二經的藥物達341次,遠多于其它表里兩經。
中醫認為,濕疹的病因病機較多,但從內因講更強調脾胃的虛損。大抵飲食失節,嗜酒或過食辛辣刺激葷腥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又兼外受風邪,內外兩邪相搏,而致風濕熱邪浸淫肌膚發為濕疹。因此,相應的治療原則也更強調顧護脾胃。一則脾主運化,喜燥而惡濕,因濕而致病者需健脾利濕;二則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病久陰血耗傷者需益氣養血。由此也不難理解為何所用藥物中以歸屬脾胃二經最多。
4.3 組方藥類 按照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第六版規劃教材《中藥學》對中藥的分類,統計51方所用藥物頻率(共有11味藥本書未收載,所用頻次為11次,占總頻次的2.38%。查證此11味藥功效,發現它們對按功效分類統計的最終排名無影響,且為保持分類標準的一致性,故未對此11味藥進行分類),清熱藥以30.67%列第一位,其余依次為補虛藥16.63%,解表藥12.74%,利水滲濕藥11.23%,平肝息風藥4.75%,祛風濕藥4.32%,活血化瘀藥4.32%,理氣藥3.24%,化濕藥3.02%,化痰藥1.94%,余有瀉下藥、止血藥、安神藥、開竅藥、消食藥、溫里藥、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藥、拔毒化腐生肌藥等均低于1%。可見在濕疹治療中以清熱藥、補虛藥、解表藥、利水滲濕藥最為常用。在清熱藥中又以清熱燥濕藥為多,占到40.14%;補虛藥中以補氣藥為多,達57.14%;解表藥中以發散風寒藥為多,達67.80%。
5 討論
5.1 立足病機,去除病因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說:“治病必求于本。”從臨床實際看,病“本”乃疾病的病因病機。從《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起,歷代醫家對濕疹病因病機作出了豐富的闡述,總的來看。大都認為風、濕、熱邪為濕疹發病主因,濕熱之邪既可外感,也可內生。因此,濕疹總的治則大抵有清熱利濕、健脾利濕、祛風止癢等。從51方組方用藥看,也遵循著這些治療原則。
清熱藥藥性寒涼,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涼血、解毒及清虛熱等功效,可有效針對濕疹之病因,成為濕疹內治法中最常用的藥類。清熱燥濕藥性味苦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故有清熱燥濕之效,它因此也以40.14%成為清熱藥中應用最多的。正如《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論述浸淫瘡時所言:“此證初塵如疥,瘙癢無時,蔓延不止,抓津黃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眾多醫家認為濕疹病因除風濕熱外,內因方面同樣強調心經血分的變化。清熱涼血藥以28.17%的使用頻率位列清熱藥中第二,蓋因清熱涼血藥多為甘苦咸寒之品,咸能入血,寒能清熱,多歸心、肝經,有清解營分、血分熱邪之功。
補虛藥中以補氣藥最多,占57.14%,補血藥占29.87%,但這得歸功于“甘草”。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生用有清熱解毒之功,炙用有甘溫助脾而補中益氣之效,因其性平,可通行十二經脈,能升能降,又解又補,故有調和諸藥之用。誠如《本草匯言》所載:“甘草,和中益氣,補虛解毒之藥也。健脾胃,固中氣之虛贏;協陰陽,和不調之營衛”,“甘草為藥中國老,諸方配用極多”。因此,甘草以25次成為51方中應用最多的。若不計算甘草,補虛藥中第一的位置則要讓位于補血藥。因濕疹很重要的一個臨床特點就是瘙癢,若久治不愈,長期瘙癢,寢食不安,飲食減退,脾胃虛弱,失于健運,陰血失其化源,以致血虛生風生燥;或風濕郁久,化火傷陰,導致血虛風燥。相應治則則為祛風養血潤燥,因此應用當歸、首烏、白芍、熟地之類。
若不計算甘草,則分類用藥第二的位置應屬解表藥。按照《中藥學》教材對解表藥下的定義,它是指以發散表邪、解除表證為主要作用的藥物。分析51方中所用解表藥,有因確有表證而用者,但更多是因為解表有發散之意。有疏風之用。“癢自風而來”,“止癢必先疏風”,因此有了解表藥的廣泛應用,如防風、荊芥之屬。不僅防風、荊芥均是使用頻次前十藥物,且諸方又多以二者相配以達祛風止癢之效,正如《本草求真》言:“宣散風邪,用以防風之必兼荊芥者,以其能人肌膚宜散故耳。”
利水滲濕藥的應用正如其藥類名稱,是去濕疹之濕。此類藥物以茯苓、薏苡仁、澤瀉應用最多,蓋因其不僅能滲濕,且其藥效平和,使用安全。茯苓、薏苡仁又有健脾功效,可以利濕、防止濕邪生長兼顧。
5.2 配伍應用,以增其效從組方藥類可看到濕疹內治除常用的清熱藥、補虛藥、解表藥、利水滲濕藥外,還有平肝息風藥、祛風濕藥、活血化瘀藥、理氣藥、化濕藥等等,濕疹內治有了它們的加入,手段更顯豐富。
由于濕疹臨床表現多瘙癢或劇烈瘙癢,患者多因瘙癢影響日常生活或工作而就診,因此解決瘙癢問題是濕疹治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癢自風而來”,止癢又多從風論治。前已述及解表藥辛散輕揚,有疏風之用,但其主入肺、膀胱經,偏行肌表,對于癢甚者祛風之力仍顯不足。《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言:“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肝為風木之臟,其生理特點為主升、主動、主散,但若升散太過,動速而成風掠之勢,也可形成或加重瘙癢,故加入平肝息風之刺蒺藜、全蝎、僵蠶等,以加強祛風止癢之力。需注意的是,因蟲類藥物本身也可誘發過敏性皮膚病,需慎重使用,中病即止。
濕性粘滯、頑固難去,若用茯苓、澤瀉、薏苡仁等利水滲濕藥難以奏效者可再予祛風濕通絡之威靈仙、獨活、秦艽等,蓋因祛風濕藥多辛苦,辛能祛風,苦能燥濕,多善行走,可搜剔體內久羈留滯之濕邪,以“風勝濕”。
化濕藥多氣味芳香,性偏溫燥,芳香之品能醒脾化濕,溫燥之藥可健脾燥濕,故用芳香化濕之蒼術、藿香等以達蘇醒脾胃,振奮運化,驅除濕邪的目的。
濕邪即可因久居濕地、淋雨涉水而外受。也可因脾失健運、氣不化水而內生。因濕類于水,其為有形之邪,最易阻滯氣機,故用理氣藥調暢氣機。以助水濕之運化,以免留滯。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血與津液均是液態的物質,均有滋潤和濡養作用,二者同源于水谷精微。而且津液不斷地滲入孫絡,成為血液的組成成分,另一方面運行脈中的血液,滲于脈外便化為有濡養作用的津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說,此乃生理情況,若在病理狀況下,滲出于脈外的血液可成病理之水,水濕凝聚阻礙血液運行也可成血瘀之勢,正如《血證論》言:“水病而不離乎血”,“血病而不離乎水”,由此可見,血與水存在在生理上相互轉化、相互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的關系。《素問·湯液醪醴論》早就提出運用“去宛陳莝”之法驅除停滯之水濕,此即活血除濕,故在濕疹治療中可適當伍以活血藥以助水濕運行。
5.3 扶正祛邪,協同應用 分析51方組方用藥,大都采用扶正與祛邪結合之法,祛邪之法包括清熱、利濕、解毒、祛風等,扶正之法包括養血、益氣、健脾等。扶正與祛邪間又以祛邪為主,因為濕疹病因病機決定其以邪實為主,而臨床表現又多丘疹、水皰、滲液、流滋等。即便慢性階段所表現出的血虛風燥證,也因其表現為皮損肥厚粗燥,觸之較硬,色暗紅或紫褐色,可有新的丘疹或水皰等,而顯示其邪實的一面。如治療慢性濕疹的典型方四物消風湯(《外傷科學》)以養血祛風立法,藥用當歸補血和血,薏苡仁健脾滲濕,防風、荊芥、白鮮皮祛風止癢,生地、赤芍清熱涼血,川芎活血行氣,可見藥共8味,以祛邪為主。
任何方劑的立法都是以更好地治療所對病證為目的,通過扶正與祛邪的協調配合而治愈疾病。從濕疹治療看,因其主要病因為風、濕、熱邪,所以多采用祛風、清熱、利濕之法,但氣虛、脾弱有礙水濕之運化,血虛失其濡養可生風化燥,因此有養血、健脾、益氣之需。
6 結論
濕疹內治選藥以苦、辛、甘三味為多;歸經以脾胃二經藥物為多,重在健脾燥濕,標本兼治,其用藥無大的性寒性熱之偏。
濕疹內治根據其病因病機多以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祛風止癢、養血潤燥立法,以清熱藥、補虛藥、解表藥、利水滲濕藥最為常用,常伍以平肝息風藥、芳香化濕藥、理氣活血藥以增其效,并多祛邪與扶正協同使用,共達治愈疾病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