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攏梅蘭申”;傣藥;療效
中圖分類號:R2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1-0053-01
“攏梅蘭申”是傣醫臨床常見、多發病,相當于中醫的痹證,具有反復發作,遷延不愈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筆者采用傣藥內服、傳統特色外治療法相結合治療該病22例,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齡28歲~49歲,其中28~35歲8例,36~40歲6例,41~49歲8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49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2年。全部患者為2007年5月~7月的住院病人。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①以四肢大關節走竄疼痛為主。伴重著、酸楚、麻木、關節屈伸不利。多有惡寒、發熱等癥;②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久居濕地史;③部分患者可有低熱,四肢環形紅斑,或結節紅斑。常可伴心臟受累;④血沉增快,抗鏈球菌溶血素“()”大于500單位。
1.3 診斷依據
1.3.1 攏梅蘭申丟(風邪偏盛——行痹) 肢體關節肌肉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或見惡風發熱等。舌苔薄白,脈浮。
1.3.2 攏梅蘭申接(寒邪偏盛——痛痹) 肢體關節疼痛較劇。遇寒加重,得熱痛減,晝輕夜重,關節不能屈伸,痛處不紅,觸之不熱。苔白滑,脈弦緊。
2 治療方法
2.1 雅今(內服方)雅攏梅蘭申(自擬方):哈管底(三葉蔓荊根)30g,嘿罕蓋(云南五味子藤)30g,竹扎領(寬筋藤)20g,光冒呆(黑皮跌打)30g,埋馬(銹毛野棗根)30g,懷咪王(大葉鉤藤)15g,比比亮(紫雪丹)5g,比比蒿(白花丹)5g,嘿柯羅(青牛膽)15g,沙英(甘草)5g。加水500ml,小火煎煮至200ml,倒出。再加水500ml,小火煎煮至200ml。2次藥液混和,分3次,飯后服用。每日1劑,7天為1個療程。
2.2 外治法 采用多種傣醫傳統特色外治療法進行治療
2.2.1 果雅(包藥) 取傣藥包藥(院內制劑)鮮品適量,切碎,炒熱,加少量藥酒為引,包敷于患處。每次6~8h后取出,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
2.2.2 薰蒸 取傣藥薰蒸藥(院內制劑)煎煮至有蒸汽,囑患者睡于薰蒸床上進行治療。每次30min,每日1次(或一個部位),7天1個療程。
2.2.3 暖雅(睡藥) 取傣藥睡藥(院內制劑),4000g,加水炒熱,鋪于睡藥床上,將“勞雅攏梅蘭申”(祛風除濕藥酒)拌于藥上,待溫度適中,囑患者睡于藥上,覆于傣藥,裹上塑料布以保溫,若溫度有所下降還可加蓋棉被。每次治療30~45min,連續2日。隔2日后,視病情緩解程度,可再行該項治療2~4次。
2.2.4 阿雅(洗藥) 取傣藥洗藥(院內制劑),2000g,加水煎煮。將藥液倒入洗藥桶內,進行局部或全身泡浴。每次泡浴30~45min,每日1次,7天為1個療程。
3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3.1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消失,關節活動正常,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癥狀明顯好轉。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進步。
3.2 治療結果 治愈16例,好轉6例,總有效率100%。
4 討論
傣醫認為,凡因感受外界的“帕雅攏嘎”(冷風寒濕之邪)后,導致體內“四塔”功能失調“塔菲”(火)不足,不能溫通肢體,加之“塔攏”(風)偏盛,風具有“動”而不定,無處不到,無孔不入的特點,繼而出現全身關節游走性疼痛,肌肉筋骨關節酸痛,麻木不仁,活動不靈,屈伸不利等癥。
傣醫內服方為筆者在長期傣醫臨床實踐中總結的自擬方之一。方中哈管底(三葉蔓荊根)祛風散寒,消腫止痛;嘿罕蓋(云南五味子藤)行氣通血止痛;竹扎領(寬筋藤)舒筋活絡;嘿柯羅(青牛膽)利水消腫,除風止痛,舒筋活血;光冒呆(黑皮跌打)接骨續筋,除風,活血化瘀;懷咪王(大葉鉤藤)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風止痛;比比亮(紫雪丹)除風補火,通氣血,消腫止痛;比比蒿(白花丹)除風通血止痛。消腫散瘀;沙英(甘草)調和藥性。全方合用,具有祛風散寒,除風利水,活血化瘀,舒筋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
風盛者,方中重用哈管底(葉蔓荊根)、嘿柯羅(青牛膽)光冒呆(黑皮跌打);寒盛者,方中重用嘿罕蓋(云南五味子藤)、竹扎領(寬筋藤)。
筆者在臨床觀察中,根據不同證候的“攏梅蘭申”,采用傣藥內服、傣醫傳統特色外治療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療效滿意,無毒副作用,僅供同道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