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校本培訓”,按照歐洲教師教育協會1989年的界定:“是指源于課程和整體規劃的需要,由學校發起與組織,旨在滿足個體教師的校內培訓活動。” 也就是“以校為本”、“基于學校”的培訓。主要目標是解決學校各科教學的實際需求,為了學校和教師的發展。
我們根據校本培訓具有實踐性、靈活性、經濟性和長期連續性的特點,總結出六種有利于教師自我培訓和自我提高;有利于教師隊伍和教學秩序穩定;有利于教學資源節約的“體育教師校本培訓模式”。
一、培訓制度保障式
要使校本培訓逐步走向科學化、規范化和系列化,就必須建立與完善培訓體系和構建有效的培訓機制。根據本校特點,我們制定出了保證各層次教師都得到培訓的制度。如“新教師上崗培訓制度”:凡是剛參加工作或新任教高中的教師,首先必須拜一位有經驗的教師為師,并簽訂《拜師協議書》。培訓過程中,新教師的教案必經師傅簽字才能進課堂,師傅要隨堂聽課、當堂評課。教研組每星期聽、評課一次。學期末經專家組驗收,不合格者下學期繼續培訓。如還建立了旨在不斷更新觀念與知識的“中青年教師培訓制度”;激勵教師成名成家的“骨干教師培養制度”等。
為了確保制度的落實,我們還建立起了對指導教師、培訓對象的過程監控、結果考核的獎懲方案。體育組結合學校相關制度,根據新課程改革背景和體育教師已具備的基本素質,擬定出了包括培訓目標、措施、對象、內容、時間、形式和方法等具有可操作性的計劃,有效地保證了校本培訓從經驗的、意志的管理,走向科學的、制度的管理。
二、資源篩選共享式
我校雖處農村,但由于辦校條件的改善,培訓資源已豐富多元,但對信息必須有一個分析與加工的過程。我們通過網絡鏈接及搜索引擎,組織體育教師定期、有選擇性地搜集體育教學信息、案例、先進理念、教學反思等方面的資料,從而建立起了體育教學備課系統、教學資源庫,極大地豐富了培訓材料,真正做到了資源共享。還不定期地將教師的心得體會、教學案例、論文、課題階段性總結等資料,在網上和兄弟學校間進行交流,這種經常性的交往,讓教師及時掌握最新體育信息、知識與教學方法,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不斷更新和知識視野的大拓展。
三、校本資源發掘式
除了積極開發與教學實踐相關的學習內容外,還把視角延伸到怎樣不斷豐富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怎樣營造教師成才環境,用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統潛移默化地影響教師和學生?怎樣提高教師的體育文化素養和職業道德修養等方面。
依據學校的統籌安排,根據本地傳統體育項目、本校特點,體育組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課程內容開發、傳統體育資源挖掘、教材補充和教材拓展。先后共開發出《學校體育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體育欣賞與道德》、《土家族傳統體育》、《拓展游戲》等六種校本教材。
四、科研興教促進式
通過樹科研典型,加大對科研成果的獎勵力度,將科研成果與能力納入年度目標考核等措施,致力于濃厚學術氛圍的營造,激勵教師向學習型、研究型、創新型人才方向發展。其次,根據深化課程改革的需要,體育組積極申報上級立項課題。要求每一位教師必須參與一個課題研究,并從立項申請、實施方案、階段小結、資料整理等研究環節上認真指導、嚴格要求,每學期都必須撰寫一篇論文等,有效地促進了體育教師科研意識與能力的不斷增強。
五、骨干教師引領式
有效發揮好骨干教師這一優勢資源在校本培訓中的作用,這也是我們十分注重的問題。兩校體育教師的年齡和職稱結構呈多層次、多元化狀態,并享有體育特級教師及校、縣、市級學科帶頭人的優勢人才資源。為了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領頭羊作用,我們一是采用“一幫一”、“能帶新”、“簽拜師協議”等優勢互補的活動形式。二是在骨干教師主持下的熱(難)點問題研討、示范課、現身說法等方法,使骨干教師的輻射、幫帶、示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地發揮,引領著體育教師創造性地探索出多種個性化的、頗具特色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如1998年就總結出來的“選修制教學模式”;逐步深化的“高中課程改革方案”、“四導自主探究式教學”等。
六、教學問題呈現式
每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碰到不同的問題,我們把培訓內容的重點,放在對具有代表性問題的發現、分析與解決上。在培訓方式上,一是定期邀請知名教授、特級教師,對某一相關專題進行講座;經常組織本校、兄弟學校教師間的專題經驗交流。二是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典型問題,或教學中的感受與困惑,我們主要是借鑒一些能展現新的課程理念的優質課經典案例,以課例為載體,深入分析、自我比較、總結優點、找出差距。而在這一過程中,又主要采用先由教師提出解決方案,再共同探討與分析的互動方式。如怎樣將現代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有機整合的問題,通過多個案例分析,教學經驗總結,所有教師都能較熟練地將其轉換為可操作的教學行為了。三是組織了“專題研究周”、“創新研究月”等活動。通過集中時間大家一起甄別、比較、借鑒,共同在教學問題情境中觀察、反思、臨摹、探究,再由教師將其泛化、拓展。
當然,校本培訓雖然具有許多不可替代的優勢和自身的特點,但還必須多管齊下,與集中培訓、自主鉆研結合起來,才能使教師不斷適應時代發展和課程改革的需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