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來到中國的7年中,通過開展面向中小學生的奧林匹克教育,使得我對教育的作用和價值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我也更加明白自己不僅僅是要做好一名體育教師,我還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奧林匹克教育的到來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對中國目前教育體制中還存在的僵化、功利的傳統思維有所沖擊,與此同時,奧林匹克教育執行團隊的奧林匹克教育專家學者以及更多的教育專家為奧運會中期、后期的奧林匹克教育做著不懈努力和探索。如何讓更多的孩子在奧運會的舞臺上得到提升和發展,如何借助奧運會和奧林匹克教育培養具有國際素質的一代教師、一代少年。目前我們所做的奧林匹克教育綜合實踐,就是教師和學生們真正體驗奧林匹克的神圣、美麗、尊嚴的最直接詮釋。
開展奧林匹克教育是體育教師的責任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奧成功,奧林匹克教育這個嶄新的名詞從此躍入了我們的視野。從多種因素考慮,奧林匹克教育的大部分篇章被劃歸到德育教育和少先隊,這使得很多的體育人特別是體育教師覺得奧林匹克教育更像是德育教育的責任范疇,似乎與體育沒有什么太多的直接關系,更多的人處于等待和觀望之中。不知道作為體育教師應該做些什么?
過去的若干年,奧林匹克教育也僅限于在體育院校和大學的體育院系中作為選修課,在以往的體育教學生涯中,即使是申奧之前,對奧林匹克的認識也僅僅限于這四個字。
然而等待和觀望是觀眾行為,參與、奉獻才是主人意識。北京申奧成功的歡慶之夜,我的心也隨著千千萬萬市民一樣沸騰著。而當第二天一切歸于平常的時候,作為體育教師的我看到幾近平靜的北京,開始了思考。奧林匹克留給我們這些平凡而普通市民的,難道只有欣賞滿街的標語,躋身于擁擠狂熱的人群,振臂高呼震耳欲聾的口號嗎?不!既然有舞臺就不能做觀眾。也就是從那時起,奧林匹克研究學者裴東光,第一次向我展開了奧林匹克的美好畫卷,我深深地為奧林匹克的神圣、美麗、尊嚴所吸引并為之癡迷。終于發現自己奮斗了十三年的體育教育中的困擾,在這里都能找到答案。奧林匹克提倡人人參與,在這樣的思想引領下,帶著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讓每個學生都有球玩的想法,我發明了多功能環保紙球,紙球的出現使只要幾分錢就能解決近百元而無法解決的問題,徹底消滅了中小學體育活動中由于硬質球而帶來的傷害事故,更重要的是不過百元就能武裝一所千人學校,做到人手一球,一球多用。在2004年底2005年初,我所在的學校成立了愛心彩球辦公室,聯合宣武區婦聯和民政局,召集下崗及貧困母親參與制作了1萬只彩色環保紙球即愛心彩球免費贈送給北京的100所小學,供學生無償使用。這樣既傳播了奧運會的人人參與理念,又幫助了貧困母親的生活,同時又為學生提供了免費獲得參與運動的機會,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對世界而言北京奧運會留下的最大遺產是奧林匹克教育。在這個背景下要培養具有國際素質的一代青少年,而要培養這樣的一代青少年首先要有一批具有國際素質的教師。對體育教師而言這是一個極大的舞臺。也就是說體育,不僅僅是育體那樣簡單,還有育心、育人。“只體不育”的體育是蒼白的,體育教師首先是教師然后才是體育教師。北京的奧林匹克體育盛會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機!中國的體育教育在過去的若干年中一直受前蘇聯勞衛制的影響,很多人還是被僵化的、功利的習慣所困擾。而奧林匹克給了我們一個舞臺,把體育教師推到了世界的一座新的高峰,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幫助我們的思想更深、眼界更遠、心胸更廣,踐行奧林匹克教育就是每個體育教師的責任。
奧林匹克是一種精神的傳承,而這精神恰恰是當今社會缺少的。奧林匹克教育是一種創新教育模式,對于青少年兒童的教育就是要符合他們的特點,有了這種精神的指導就如同黑暗里的一道光線、讓我們發現路原來就在腳下。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