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幸拜讀了郭家軍老師的《籃球比賽中應增設“假摔”判罰》一文,感謝郭老師的妙筆。我們對此文做了一些思考并做了總結與郭家軍老師共商榷,同時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郭老師在文中說道:
1.“這就要求裁判員對比賽要有很強的解讀能力,對那種一碰就倒,明顯想以此來投機獲利的球員,判為‘假摔’犯規,加重罰則,讓其‘偷雞不成蝕把米’。”
2.建議罰則三條。
3.這樣可以遏制比賽中“假摔”行為的發生,凈化比賽行為……
我們是這樣去思考的。
思考一:“對那種一碰就倒,……判為‘假摔’犯規。”
當在賽場上,運動員面對著像“奧尼爾”一樣強悍的隊員沖擊時,來了個從保護自己的角度出發的倒地動作,若判“假摔”犯規明顯是牽強附會,是不合理的,行不通的。
思考二:“明顯想以此來投機獲利的球員……”
我們可以想到對那種一碰就倒的球員(A4),只要裁判員不判對方(B4)“犯規”,A4倒地后根本沒有為自己獲得任何利益。根據《籃球規則》第47條——裁判員:職責和權利,從考慮比賽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以及“有利和無利”的概念時,裁判員沒有必要中斷比賽,再畫蛇添足,加重罰則。
思考三:“應用‘違反體育道德的技術犯規’罰則,由對方執行兩罰一擲。”
首先,這個罰則要和“思考二”一樣去思考,要考慮到對比賽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以及“有利”和“無利”的概念,如果判罰本身存在疑問,再加上這樣的罰則,我想這會更加的不合理。
其次,《籃球規則》中“違反體育道德犯規”是指根據裁判員的判斷,一名隊員不是在規則的精神和意圖的范圍內合法地試圖去直接搶球,發生的接觸犯規。而郭老師根本沒有給自己所提出的“違反體育道德的技術犯規”下個合理的定義,也沒有對這個犯規的科學性、具體的操作可行性做一個明確的驗證。
思考四:“如攻方球員‘假摔’時,攻方投籃已進框,算得分,判罰守方兩罰一擲。”
這個罰則本身就是錯誤的。我們都知道在籃球比賽中,防守是不能得分的,如果判罰守方兩罰一擲,當守方罰中籃后,就等于說防守能得分,這嚴重違背了《籃球規則》的精神和意圖。
思考五:“如守方球員‘假摔’時,攻方投籃已進框,算得分,追加給攻方一次球權……”
判例:攻方A5持球上籃時,守方B4、B5協防,B5來了個“假摔”,此時A5對B4發生帶球撞人。這樣如果將B5的所謂“假摔”犯規和球進或者沒有進考慮在內一起判罰,這就是亂了套的比賽和判罰。
比如A5持球進攻,投籃時24秒裝置響了,A5(B5)來了個“假摔”,此時球進(或者沒有進),這將是沒有辦法去正確判罰的;再比如A5持球進攻,投籃時一節(前3節)比賽結束信號響了,A5(B5)來了個“假摔”,此時球進(或者沒有進),又是無法給予合理的判罰。諸如此類現象將是一系列無法解決的問題,會打亂《籃球規則》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