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產生鼓舞的地方,才會出現興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從而激發、鼓勵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并從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我的教學實踐中有這樣一個小例子,那是一次立定跳遠的教學,我創設了“小青蛙回家”的教學情境,把學生分成幾個組,頭戴青蛙頭飾在操場上進行比賽。教師組織引導,學生練習,同學們玩得很開心。時間不長,有一組的學生向我提出意見:“老師,我們組的同學個子小,還有幾個胖子,跳不遠,別的組同學個子高,我們比不過 ……。”聽了學生的報告,我恍然大悟。在比賽時我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學生在身體形態及能力上存在差異,如果進行這種條件差異很大的比賽,又如何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呢?為了解決好這一問題,我讓所有同學都集中過來,針對問題展開討論。很多同學都提出不同的意見,有一位同學說:“老師,我的個子矮,彈跳力也沒有別人好,但我可以自己和自己比,只要能每次超越自己就行。”這位同學的建議使我受到了啟發,我重新創設了比賽方法。即:比賽前每位同學在地上作個標記,然后向前跳出3~5次,再作個標記,向后轉再跳3~5次,看是否能回到原來的位置。是超過了,還是沒跳到。如果超過了,說明第二次跳進步啦,依次不斷反復,不斷超越自己。以此來衡量學生是否進步,是否獲得成功,從而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了練習興趣,使學生情不自禁地去練習,在練習中品嘗成功的喜悅。
在老師的眼中只有差異沒有差生,由于學生智力狀態、身體形態和學習水平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對學生要多做縱向比較,少做橫向比較,使每一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成、練有所獲。
(江蘇省東臺市實驗小學224200)
點評:鮑老師的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教學中我們對學生要多做縱向比較,少做橫向比較。記錄學生每一小點的進步,匯集成河,就會發現一個嶄新的、自信的、不斷進取的新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