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人合作同號追 郭 壯
一、游戲對象
初中一 、二、三年級。
二、游戲目的
1 通過游戲,發展學生奔跑能力,增強上肢力量、上下肢協調性以及籃、排球的球性練習能力。
2 培養學生密切合作的精神及周密計劃、靈活機智等品質。
三、場地及器材
場地:40m×40m或40m×30m無沙石的平坦場地。
器材:籃球1個,排球1個,跳繩一副,2kg啞鈴(根據不同年級選擇適當的重量)一副,小黑板三塊,粉筆三只。
四、游戲方法
教師在游戲場地內規劃出一個邊長為20m或30n的等邊三角形ABC(如圖)。

將參加游戲的同學分為人數為偶數相等的ABC三支隊伍。使ABC三支隊伍分別站在ABC三個角的任何一條邊外側且任何兩支隊伍不在同一條邊廠。將器械分為籃球、跳繩一組,籃球、排球一組,籃球,啞鈴一組,三組器械、小黑板和粉筆分別放在三角形的三邊的中間,如圖1、2、3練習區。
負荷要求:籃球,原地運球14次,跳繩,跳10次;啞鈴,站立胸前屈臂練習8次;排球,小臂墊球5次,小黑板上用粉筆寫上數個雜亂無序的A、B、C三個字母。
游戲開始前由教師講解游戲規則及注意事項。每隊參賽的兩名同學,確定一號、二一號,并向其他兩支隊伍宣布。當聽到老師發出“開始”信號后,各隊兩名參賽同學按逆時針,方向跑,即A隊追B隊,B隊追C隊,C隊追A隊,在沿著追趕路線追的過程中,要依次完成各站點的器械,每人選擇一種器械進行練習。根據各種器械負荷要求完成后,兩名同學中任何一人,用粉筆在黑板上將代表本隊的字母圈起來,然后去追趕同方向跑的對方同學。任何一支隊的一名或兩名參賽同學追上并拍到了前面的與自己同號的對方同學,則一次游戲結束。被拍的同學被俘獲到獲勝隊中,其他同學回原隊伍中不再參加比賽。依次進行,直至所有同學都完成比賽,游戲結束后,人數最多的隊為勝者。裁判員由教師和見習學生以及體育骨干擔任。
五、游戲規則
1 在游戲站點按負荷要求完成相應的練習,并把器械放回原地,然后,任何一名同學用粉筆在黑板上圈畫代表自己隊的字母符號,在沒有圈畫完符號之前,另一名學生不得提前追趕前面的同學。否則視為犯規一次。
2 在沿路線追趕的過程中,要按規定路線追趕,不能抄近路,否則判犯規一次。
3 后面追趕的同學只能拍前面與自己同號的同學,前面被追趕的同學不能故意阻擋后面與自己不同號的同學。
4 在追上之后,拍到劉力即可,不能推搡、拉扯對方,否則判犯規一次。
5 每犯規一次,給該隊扣一分。
6 勝負計算,若最后山現人數相同,則看犯規減分多少,減分少者獲勝。
六、教學建議
1 在規劃游戲路線時,為了能體現同學之間的合作精神,可把路線設計成。條跑道樣式(1.8~2.0m左右),使兩名同學自覺成一前一后式追趕。
2 根據學生水平層次,路線距離、練習負荷、器械種類可變換。
3 若是水泥籃球場地,可利用場地代替小黑板。
(山東省鄒平縣九戶鎮初級中學 256211)
蛙躍池塘 翟德坤 邢祥龍
一、游戲目的
1 發展學生彈跳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
2 培養學生對跳的興趣和勇于展示自我的能力。
二、場地器材
20m×50m的潔凈場地、粉筆、跳繩。
三、情景導入
一群饑餓的青蛙,為了尋找食物,必須跳到池塘的荷葉上,捉上面的害蟲吃。跳快了能更快地吃到食物或多吃到食物。慢了,則有可能吃不到食物。
四、游戲方法
把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男女生比例相等的5~6隊。
1 聽到口令后,學生按“池塘”內“荷葉”順序快速跳上“荷葉”,捉上面的害蟲,并最終越過“池塘”上岸。
2 先完成的隊為優勝隊,可得5分。依次可得4分,3分、2分、1分、0分。最后完成的隊得0分。做幾個立臥撐或表演小節目,以示“懲罰”。
3 用粉筆畫“口”代表池塘(4m×10m)。畫“0”代表荷葉(半徑15cm—25cm不等),荷葉間距可設為"40~70cm不等。
五、規則要求
1 每隊第一名學生跳過六個“荷葉”后,下一名學生才能起跳。
2 不能跳到“荷葉”外或在“荷葉”上移動雙腳。否則將視為“落水”,每隊“落水”2人視為失敗,得0分。“落水”后須回到第一個荷葉重跳。
3 “池塘”可輪換使用。
六、教學建議
1 游戲難度加大:學生們須一邊跳繩一邊越過“池塘”。游戲方法規則不變。
2 游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避免受傷。
3 安排專門準備課,解決學生不會、不敢跳的問題。
(山東省鄒城市古路口中學 2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