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美國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中,政府采取撥款、立法、設立專門機構等有效措施,為高校科技成果商業化起到積極作用。借鑒美國成功的經驗,有利于提高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效率。
[關鍵詞] 科技成果轉化 美國 高校 政府
高校具有人才和技術密集的優勢。我國高校目前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占全國的近2/3,“863計劃”項目占全國的1/3,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占全國的14%,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近年來,我國雖然每年都有3萬多項科技成果問世,遺憾的是只有15%~20%的成果轉化并批量生產,只有5%的成果形成產業化,專利實施率也僅有30%左右。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率成為當前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
20世紀80年代,美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與我國目前情況相似,但根據美國大學技術管理協會的調查,2001年美國大學專利已達3 721項。據估計,科技成果轉讓已為美國經濟創造了大約400億美元的效益。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高不僅得益于產學研的緊密結合,也得益于美國政府做出的努力。
一、財政支持
1. 政府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
政府大規模科研經費投入是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的強大支撐。美國大學的科研經費來源有多種渠道,如私人基金會、工商企業界等,但自20世紀50年代后期,政府的科研投入成為大學科學研究經費的主要來源。政府與大學的科研伙伴關系始于1945年。1958年,美國國會通過立法設立航空與太空探索特別委員會,該委員會便是美國科學委員會的前身。此后,美國政府的科研投入及其對高校的科研資助不斷擴大。1972年,聯邦政府對高校的科研撥款為160億美元,2001年達到280億美元。
2. 建立科研資助部門
美國政府設有許多科研資助部門,諸如國立衛生研究院、農業部、能源部、國家航空航天局、國防部等。其中國家科學基金會以支持全面的、一般性的基礎研究為主,其他幾個機構受聯邦政府委派,側重于資助與特定領域任務有關的基礎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也就是說,美國聯邦政府各有關部門在資助領域、資助份額、研究費用上有明顯差異。
3. 設立科研基金
美國政府有目的地設立多種基金撥款進行科研資助,資助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1)項目基金,即根據國家經濟發展計劃的重點和高新技術領域的重點,確定相應的研究與開發項目,并納入國家預算,重點資助。如美國在創辦工程研究中心時就采用這種做法。
(2)匹配基金,即政府與企業以不定比例,共同資助產學研合作項目。
(3)種子基金,即政府認準某項研究成果具有較大的潛在市場價值,便提供一定的創辦性資金,幫助進行技術開發并推向市場,建立企業孵化器使高新技術及產品脫穎而出。
(4)風險基金,即針對那些可以產生重大技術突破,但風險大的研究與開發項目,在企業界不敢問鼎的情況下,由政府出資并承擔風險,還予以階段性資助。
(5)青年基金,即向年輕有為的科研人員提供資助,鼓勵其從事與企業發展相關的研發工作,為產學研合作作出貢獻。
(6)轉贈資產,美國采取將國家擁有的部分財產出售,用此項收入資助大學、研究機構與企業的合作。這些科研基金成為美國高等教育院所順利開展研究的有力支持。
二、立法保障
聯邦政府為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立法可以追溯到19世紀頒布的《莫雷爾法》。該法結合美國當時的社會背景,主要鼓勵開辦贈地學院,發展農業技術類院校,使高等院校在農業方面的科技成果迅速應用于生產實際。
一個世紀后美國政府于1980年12月12日又頒布了《拜杜法》,《拜杜法》賦予了大學對政府資助的科研成果專利的擁有權,為科研成果的專利政策構建了一個基本的法律框架,同時為高校科研成果的商業化轉移創造了前提條件。
按照此法,大學可以自主地將這些技術專利轉讓給企業,并獲取專利銷售收入或股份收入。受資助的大學有義務向政府報告技術專利的取得及使用情況,有義務行使技術專利的所有權并與技術發明者分享專利收入,有義務優先向中小企業轉移技術,大學獲得的收入應用于資助教育和科學研究。政府雖然將資助大學科研獲取的專利的所有權授予了大學,但保留了控制權,保留了對大學沒有報告的或未獲得專利的技術發明的所有權,保留了對大學專利的優先使用權,保留了在特定條件下要求大學專利授予政府或其他特定機構的權力。這樣既能刺激聯邦基金資助的大學科研技術商業化,提高技術成果使用率,又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水平的提高。
《拜杜法》極大地促進了美國大學科研創新及科技成果的商業化。據統計,《拜杜法》頒布以前在美國專利和商標辦公室發布的專利數每年大約250件,而在1993年已經達到1 600件。大學從中得到利益,公眾也得到相當大的利益。據估計科技成果的商業化為美國經濟創造了約400億美元的效益。
除了《拜杜法》,在1980~1988年間聯邦政府通過了其它一系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法案作為《拜杜法》的重要補充,包括有:1980年頒布的《史蒂文森-懷德勒技術創新法》,1982年頒布的《小企業創新開發方案》,1986年頒布的《聯邦技術轉讓法》,1988年頒布的《貿易與競爭法案匯編》。另外還頒布了相關的行政命令。
三、專門機構管理
從美國的科技體制看,聯邦政府在最高層設立了科技管理機構。除了有國家實驗室、高校、企業科技開發、民營科技開發、科學院、科學基金委員會以外,1993年11月在聯邦科學、工程和技術協調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該委員會為內閣級國家科技發展決策機構和已經存在的,由總統任主席的國家經濟委員會和國家安全委員會平行,具有實權。此后聯邦政府的各項科研計劃雖由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下設的9個專業協調委員會負責提出,但需報請國會兩院審議通過,經總統簽署后方能實施。美國聯邦政府在這個體制框架以及相關法律規范下,通過科技計劃、經濟預算以及組織評估對全國的科技活動進行組織領導。
此外美國政府還設立了總統科技咨詢委員會和白宮科技辦公室,負責協調全國的科技發展,其重要任務之一是使聯邦政府、州政府、高校與企業之間建立緊密的關系,鼓勵企業在科技中的參與和投入。后又組建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強化政府的領域職能。同時,美國政府成立了一些管理科技工作的獨立部門,如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各地方政府也都設立了專管產學研合作的機構。中央及各級地方管理機構的設立使產學研合作自上而下有了體制保障,使科技與經濟結合,對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
四、啟 示
我國政府在高校科技成果商業化方面發揮的作用還有可挖掘之處,我們應借鑒美國的經驗,提高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效率,使社會經濟得到更大發展。
1. 增大科研資金投入,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
如前所述,美國高校之所以具有很強的科技競爭力和較高的科研水平,其中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國家對教育科研的高投入。雖然我國對增加科技投入做出了很大努力,研究與開發經費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逐年增加,但是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投入資金不足其所需資金的30%,資金缺口巨大,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由于科技經費投入不足,高校所得到的科研經費支持相當有限,而對于非研究型的地方高校來說,獲得政府經費資助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因此政府應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專項資金或風險資金,多渠道增加高校科研成果商業化合作資金,用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開發具有技術密集型、附加值高、對行業有帶動作用的產品,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進行科技成果的開發;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環節上的投入,扶持重點基地建設;制定產學研合作專項計劃,以資金為杠桿建立對資金走向的跟蹤制度,優先支持產學研結合的項目;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體,以企業、金融、科研院所投入為支撐,以社會閑散資金投入為補充的模式。逐步建立起政府、金融、企業、科研單位及社會多渠道、多元化投入體系,使投入到科研、轉化、產業化三個環節上的資金比例逐步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2. 加快立法支持,保障合法權益
美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依賴于政府的政策法規支持,沒有《拜杜法》等一系列法律支持,就很難有美國今天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成績。盡管我國政府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如1996年專門制定了一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對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中的有關問題作了比較全面的法律規定。但是,在高校如何與企業合作,高校在轉讓科技成果時有哪些權益等方面的問題還沒有明確規定。此外,政府雖然已經看到高校強大的科研力量,但沒有適時推出相關法律,沒有完全將技術轉移工作納入政府機關的職責。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在高校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中,政府的制度安排十分重要。應盡快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競爭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保障機制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政府對高校研究成果向地方政府和企業轉移的制度支持。
3. 加強宏觀調控,維護市場秩序
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提高需要大學、企業合作,還需要政府部門協調配合、統籌規劃。政府應在產學研合作中擔當宏觀調控的角色,減少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直接干預,充分發揮市場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政府既不能完全退出市場,又不能過渡干預,應充當科技成果轉化制度的供給者、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作為市場秩序的維護者和市場糾紛的裁判,政府通過一系列法規政策的制定和市場規則的完善,將可能產生的糾紛消除在萌芽之中。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保證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順利進行。
4. 設立組織管理協調機構
為保證高校科技成果順利商業化,除了必要的宏觀調控外,中央政府及地方各級政府還應以培養具有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企業適用人才為目標,建立產學研合作的組織管理協調機構,如產學研辦公室。此外,企業、高等院校和政策研究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相關理論研究與政策分析,以組織和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落實。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和管理辦法,做到資金和政策的組合投入,提高總體投資效果,促進產學研合作順利發展。
總之,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政府應當介入。政府應側重于給予高校科研資金支持,多渠道開拓科研轉化資金;應當側重提供政策導向、法律保障,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而不是行政干預;應當側重于宏觀調控,建立中央及地方政府各級管理機構,為高校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商業化創設有利環境。在高校與企業間,政府應扮演引導者、推動者、協調者的角色,運用行政、法律、經濟手段為產學研合作提供根本保證,保障高校科技成果商業化順利、高效地實現。
參考資料
1 王洛忠.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政府作用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04(3)
2 孫衛,肖紅,原長弘.美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經驗及其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06(3)
3張中華.美國政府、大學在科技成果商業化中的作用[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4(5)
4劉力.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中的作用透視——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J].教育發展研究,2002(1)
5 南佐民.《拜杜法案》與美國高校的科技商業化[J].比較教育研究,2004(8)
6 李華平.美國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情況介紹[J].山東煤炭科技,1998(2)
7 游文明,叢曙,張煜.產學研合作中政府職能的研究[J].科技與管理,2004(3)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 張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