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8日上午,由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主辦的北京國際教育博覽會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隆重開幕。全國人大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新成,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趙鳳桐、教育部部長助理楊周復,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劉志等領導出席了開幕典禮。除了特邀的中外嘉賓,同時出席開幕典禮的還有部分國家駐華使館的代表、北京市有關高校與區縣教委領導、國外參展代表及各教育機構的代表和幾十家的中外媒體。
北京國際教育博覽會自2004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五屆,累計有來自世界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 000個教育機構參展,觀眾超過20萬人次。其中包括眾多國家政府部門、國際組織、中外知名院校和知名企業。北京國際教育博覽會已成為國際上極具影響力的教育展會之一,在規模上位居亞洲同類型展覽會前列。第五屆博覽會繼續秉承“開放、合作、發展”的主題,在規模、內容、形式上都有了新的發展,成為宣傳北京教育發展成果、促進中外教育交流與合作、服務廣大公眾的重要平臺。
本屆博覽會共有展覽、合作洽談、文化活動三大板塊,展覽面積13 500平米,參展國家來自世界2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加拿大、英國、馬來西亞、瑞士和新加坡等5個國家展團。國內院校包括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等35所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朝陽、海淀、西城、東城、石景山等9個區縣教委參展。微軟、思科、清華同方、北京電信、愛國者、好記星等中外知名企業參展。總展位數505個,參展機構420個。本刊記者在展會期間深入現場了解,現對本屆展覽會的突出特點概括如下。
一、國際參展機構更加多元化
在參展機構的國別上,除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外,還增加了奧地利、瑞典、比利時等國。瑞士排名第一的皇家理工學院首次參加,在其影響下,瑞士今年有近十所學校參展。
本刊記者采訪了瑞士駐華大使館參贊賀滿 (Markus REUBI)了解了瑞士有關教育情況。整體而言,瑞士的高等教育可以用“環境好、學費低、學術成就高、國際化程度高”來概括。據參贊介紹,瑞士生活環境優越,共有12所研究型大學、2所聯邦工學院、10所州立大學、7所應用科技大學、15所師范學院和3所專業高校。這些學校大部分都有公費資助供學生進行申請。在經合發展組織國家中,瑞士在教育領域投資排名第二,因此在瑞士學習的花費非常低,通常學費只需要800~1 000美元/學年。瑞士高等學校的研究成果十分突出,是人均諾貝爾獎獲得數量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均專利獲得數量最高的國家。瑞士所有的高等學校中,平均50%的學生都是國際學生。除歐盟國際學生,中國學生在瑞士的國際學生中占最大比例,他們主要學習MBA、建筑、自然科學、生物科學、社會學等專業。
參加這次展會的綜合性大學、商學院、藝術學院、職業學校、職業認證機構等種類繁多。這些海外院校參展大多希望通過博覽會的渠道與中國學校開展更加廣泛的合作。
二、首都教育之窗展覽更加突出國際化
首都教育之窗展覽突出國際化的特點,在參展內容中重點展示北京學校在國際合作與交流方面取得的成果;加強招收外國留學生和外籍學生的成果宣傳;展會還首次邀請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參加展覽,全面地展現了首都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成績,同時也為在京或即將來京的外國人了解北京國際教育、選擇北京國際教育提供信息。
1.高等院校對外交流合作與留學生專業教育發展迅速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大批中國學子在走出國門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也被崛起的中國所吸引,選擇到中國求學。根據北京市教委網站公布的數據,目前北京接受外國留學生的高校已經達到75所。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些高等院校,了解了一些高等院校的留學生教育情況。
創建于1956 年的北京中醫藥大學一直就有接收外國留學生的傳統,學校積極擴大“中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留學生數量也在不斷攀升。北京中醫藥大學招生辦公室的徐老師告訴記者,學校的留學生來自世界各地遍及五大洲,為了滿足留學生的不同需求,學校采取了從本科、研究生到博士生的教育體系,外加中、短期進修與培訓的學習方式。目前在中醫藥大學就讀的留學生人數已將近2 000人。
以“農”為專業特色和辦學優勢的綜合性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在國際交流方面積極拓展,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該校與美國、德國、加拿大、英國、以色列等20多個國家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校內設立的中德綜合農業發展中心、中以國際農業培訓中心等,都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記者從參加本次博覽會的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學院了解到,中國農業大學國際學院與英國、美國的合作項目正在執行中,其中與英國的合作項目涉及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廣告與市場傳媒、媒體制作、商務與信息通訊技術、金融與會計等多個專業。
在被譽為“戲曲藝術家搖籃”的中國戲曲學院,我們了解到,學校1992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先后有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瑞典、比利時、韓國、日本及我國港、澳、臺地區的大批學生來校學習。目前,學校與多個國家建立了這樣的交流合作關系。優秀留學生貢德曼在學校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安徒生童話改編的京劇《夜鶯》,兩次在德國公開演出并受到了好評。中國戲曲學院杜院長把該校留學生教育的最大特色總結為“說中國話,唱中國戲,體驗中國文化”,針對學校的留學生教育,他表示今后會把重點放在“說中國話”和“體驗中國文化”上。
2.外籍孩子選擇中小學上學渠道增加
據展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除了教育部批準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參加了這次展會,還有一些可以接受外國學生的中小學也參加了這次展會。① 據北京市教委網站公布的數據,北京市已經有85所中小學先后接受批準,可以接收境外外籍中小學生入學。據了解,教育部批準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辦學機構為國外機構,在辦學理念、課程設置方面都有相當大的自主權,與國外教育直接接軌。北京其他可招收外籍人員子女的學校則一般為市屬學校,學生入學接受和北京本地學生同樣的義務教育。目前有不少外籍人員選擇讓自己的孩子上北京本地的學校。本刊記者采訪的一位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的工作人員就把自己的女兒送入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上學,她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雖然過于嚴格,但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很好,而且選擇當地的學校也有助于孩子融入中國社會。
3.對外漢語教學成熱點
對外漢語教育逐漸成為面向外籍人士的教育熱點。除了以上提到的接收外籍人員子女及來華留學生的學校提供各種形式的漢語教育外,還有一些專門從事漢語教學的教育機構也參加了本次展會。據北京國際漢語學院教務部的劉彥老師介紹,該學院2005年10月正式成立,學院目前開展有關漢語教學的多個項目,包括國內外對外漢語教師培訓并組織相關資格考試;接收國外來華留學生學習漢語;推廣唐風漢語多媒體教學系統,建立開放式、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的對外漢語網絡教育平臺;承辦漢語水平考試(HSK);開展漢語言教學研究,研發教材和多媒體課件;開展國際間漢語教學研究和交流等。目前學院對外漢語教師的培訓與推薦就業已經開展了5期,共培訓教師500多人,接收的來華留學生有100多人。國外教師來華研修學習漢語也已經接待了100多人。
三、現代教育技術展內容豐富多彩,校外教育展覽生動活潑
現代教育技術展區內包括了北京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展、教育技術裝備展、教育技術應用展,還特別設立了一個教育互動體驗區。北京高校科研成果轉化展第一次亮相北京國際教育博覽會,包括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15個高校在內的30個科研成果轉化項目,展示項目包括焊接機器人、新研制的藥品、電子白板等。博覽會期間舉辦23場項目說明會,分別由外國駐華使館、國外院校、留學服務機構和教育產品企業進行項目介紹和推廣。
展會上可以看到各種先進的教學儀器和教具,參觀人員還可以親手做實驗,感受信息化時代下先進的實驗模式帶來的新奇感受。此外,多家公司也展出了他們的校園信息化方案,一些精巧的信息化網絡將家長嵌入了教學環節,幫助家長在學校教育中扮演更有影響力的角色。
展會還展示了奧運場館模型以及多種奧運模擬體育項目,如模擬賽艇、動感單車、模擬賽跑等,很多人都在這些設備旁等著體驗一次操控超真實“大型游戲機”的樂趣。許多校外教育機構包括少年宮、科技館、博物館等都參加了這次展會,他們幾乎都設立了互動體驗區,參觀者可以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和探索知識的樂趣。一個大型的星座認識機器吸引了不少觀眾去了解天空中星座的名稱、位置和隨季節變換的情況。校外陶藝制作基地展臺上擺放的藝術品以及現場制作展示也吸引了不少人圍觀。校外教育機構展示的內容對學生無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相信很多學校和家長通過博覽會能夠給自己的學生或孩子找到合適的活動安排。
除了以上展出內容,特殊教育機構首次亮相博覽會。展會還廣泛邀請外籍人員并組織了約8 000名中學生來參觀。除了現場的展出,博覽會還舉辦了國際教育合作與交流高層研討會以及中外教育合作項目洽談會,這些活動不面向一般的參展觀眾,但在促成中外教育機構了解和開展項目合作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 謝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