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內對孔子學院建設的總體部署,通過兩年多的努力和實踐,在德孔子學院穩步發展,為德國各界所接受并得到其積極支持,逐漸構建起在德國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平臺。
一、總體情況
1. 布局基本形成
迄今在德國已建和在建孔子學院12所(含1所孔子課堂),占全球孔子學院及孔子課堂目前總數的1/16。這些孔子學院分別建在柏林、漢堡、黑森、北威、巴符、巴伐利亞、薩克森、下薩克森和萊法等地。布局合理,既在總體上覆蓋全德,又突出重點,在最重要的北威、巴符和巴伐利亞3個州分別設立2所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這3個州經濟之和占全德國經濟總量的70%。
2. 穩扎穩打,初見成效
在德國的孔子學院建設穩步發展,在當地社會各界引起積極反響。去年開業的柏林、紐倫堡—愛爾蘭根和杜塞爾多大3所孔子學院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地開展工作,運轉正常。它們根據德國社會的實際需求,組織了大批漢語教學、文化推廣和中德文化交流等活動,如漢語課程、中國文化課程(氣功、太極拳、繪畫、書法、篆刻、烹飪、中國電影欣賞和中國哲學等)、漢語教師培訓、漢語演講比賽、文藝演出、報告會、研討會、朗誦會和展覽等,形式不拘一格,內容豐富多彩;同時,還憑借自身的有利平臺積極參與德方大學和所在地區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動,努力擴大漢語、中國和中國文化在德國社會,特別是德國知識階層的影響,收到了積極效果,成為展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和窗口。
今年開業的漢諾威、法蘭克福和漢堡3所孔子學院已陸續走上正規;慕尼黑孔子課堂已正式開課;萊比錫孔子學院已簽署合作協議,定于2008年4月開業;海德堡、杜伊斯堡、弗賴堡和特里爾4所孔子學院正在積極籌建中。在德孔子學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德國民眾學習漢語的需求,得到了德國教育機構的積極響應,還有許多大學表示共建愿望。
二、主要特色
1. 合作模式各有不同
在德孔子學院的合作方式有多種模式,不只限于聯手漢學系的單一渠道。杜塞爾多夫大學雖然沒有漢學系,但該校的語言培訓中心積累了豐富的漢語培訓經驗,而且大學所在城市的市政府積極參與共建孔子學院工作;漢諾威中國中心是一個注冊協會,已成立十周年,無論在漢語教學,還是在跨文化培訓方面都駕輕就熟,為其孔子學院奠定了基礎;慕尼黑孔子課堂的合作單位是慕尼黑東方基金會,后臺支撐是慕尼黑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不僅經濟實力雄厚,而且還擁有精通漢語教學的經理人和廣泛的經濟界人脈,漢語學習潛在市場廣闊。
2. 管理模式因地制宜
根據駐在國實際情況,在德孔子學院均選擇以非盈利公益型協會形式注冊,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的管理模式。中、德雙方理事會成員人數對等,孔子學院中、德方院長具有同等權力,各有分工,團結協作,效果良好。
3. 對外開放,整合資源
德方高度重視孔子學院項目。為謀求更大發展空間,在德孔子學院積極建立外部聯系和合作網絡。它們均與當地政府、經濟和教育界等建立了密切關系,得到了包括資金在內的有力支持,通過對外開放,有效調動德國社會各方的積極性,開發當地社會資源,拓展公共關系,為我所用。
4. 定位準確,服務主流
在德孔子學院定位準確,立足語言教學,開展多角度、多層面的漢語和中國文化推廣活動,服務范圍既立足本校和本市,又覆蓋全州和周邊地區,服務全社會,肩負起橋梁作用,積極推動中德在教育、文化和經濟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形式多樣的語言和文化活動吸引和影響駐在國主流社會,努力促進漢語走進其國民教育體系,并與當地僑界的華文教育建立密切聯系。
三、存在的問題
在德孔子學院建設雖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漢、德語言差別大,漢語教材、師資不足
由于漢語與德語差別較大,學習漢語對德國人而言比較困難,不少人往往淺嘗輒止,很難堅持;適應德國民眾不同層次、不同興趣需求的漢德雙語教材和輔助讀物不足;由于勞動力昂貴,在德孔子學院聘請本土漢語教師的能力有限。因此,在德孔子學院若要在漢語推廣方面形成更理想的局面,尚待時日。
2. 意識形態、教育體制差異成為障礙
德國民眾在主觀上愿意接納多元文化,對我國語言和文化消費需求亦逐年增加,但在客觀上對我意識形態仍存顧慮。同時,鑒于德國國民教育由國家投資的長期傳統,民眾無自費學習的習慣,德方合作單位擔心孔子學院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3. 媒體誤讀偶有發生
孔子學院項目在德成果顯著,普遍引起積極反響。在德孔子學院及其舉辦的各項活動受到了當地各級媒體的廣泛關注。德國輿論和媒體對孔子學院的報道總體是客觀、公正和積極的,但也存在個別媒體不負責任的誤導和惡意炒作,給相關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
四、建 議
在今后的發展中,可充分利用已有的經驗和資源,積極開拓進取,努力構建遍布全球的孔子學院網絡,使其成為漢語國際推廣和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海外主要陣地。為總結經驗、提高工作效率,建議如下。
1. 制定中、長期戰略和長效機制
隨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臨近,世界“漢語熱”加速升溫,為進一步做好孔子學院建設創造了良機。可采取有力舉措,進一步解放思想,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對外傳播語言和文化的經驗,制定漢語國際推廣事業的中、長期戰略和長效機制;根據實際情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我方資金投入不限于3年,以利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
2. 搭建區域平臺,合作共享
搭建孔子學院在同一駐在國或相鄰國家的區域網絡平臺,定期互通信息、交流經驗、加強合作,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共享;加強組織性、系統性和計劃性,形成合力,追求整體效果,以少走或不走彎路,切不可互相設防、無序競爭;孔子學院和文化中心應分工明確,職能上各有側重、避免交叉:前者主抓漢語推廣和中、小型文化活動,后者主抓大型文化交流。
3. 加快教材等軟件建設
語言和文化互為載體。只有把單一的語言推廣與文化傳播有機地結合起來,孔子學院的工作才能實現長效。要深入調研、減少盲目性,應根據外國民眾對我國文化的興趣點按需傳播,在漢語教材及讀物的內容、體裁和題材上大膽創新,大力開發對應駐在國官方語言的雙語教輔讀物,多出精品。建議由孔子學院總部牽頭,利用迅速發展的通信、網絡、多媒體等新型文化推廣工具,進行跨地域、多媒體、多維度的漢語互動傳播。
4. 加強管理,提高效率
孔子學院不僅傳播漢語,而且開展文化活動,而文化屬于上層建筑,涉及意識形態問題。因此,孔子學院組織的重要和敏感的對外文化活動,應事先告知國內主管部門或我駐外使、領館,不得擅自或通過外方合作單位直接對外,以免產生不良甚至負面影響。
5. 實行院長崗前培訓制度
孔子學院是新生事物,尚在探索中前進,這就要求我方院長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教育行政、教學管理經驗、外語溝通和開拓創新能力以及對駐在國的國情和文化的深入了解。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應對我方孔子學院管理人員進行關于外事紀律、孔子學院管理和對方國家國情及文化知識等方面的崗前培訓。
總之,孔子學院建設是一項動態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能單打一,不能搞形象工程。為配合我國大力推進漢語和文化“走出去”戰略,應積極、穩妥、有序、高效地實施孔子學院計劃,要從實際出發,抓住重點,全面整合有效資源,整體考慮,全盤規劃。只有堅持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硬件與軟件相結合、現實和長遠相結合,才能扎扎實實地穩步推進孔子學院建設。
(作者單位:中國駐德國使館教育處)
責任編輯 謝建華